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寒冷的冬天即將過去,溫暖的春天已經到來。中醫認為,春季應該特別注意對肝臟進行保養,以順應天時。所以,在飲食調養時要考慮到春季屬於陽氣開始升發的特點,適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傳統飲食養生學認為,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蔬菜有:油菜、香菜、韭菜、洋蔥、芥菜、白蘿蔔、辣椒、生薑、蔥、大蒜、茼蒿、大頭菜、茴香、白菜、洋白菜、芹菜、菠菜、薺菜、茴香菜、黃花菜、蕹菜、蕨菜、萵苣、茭白、竹筍、黃瓜、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具有酸收性質的蔬菜有:馬齒莧、西紅柿、柑、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欖、檸檬、石榴、烏梅等。
《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至今在我國仍有所謂「咬春」的習俗,所不同的是北方吃蘿蔔,南方吃生菜。
在北京地區,至今還有在立春這一天吃春餅或春卷的習俗。
春餅的做法是,將麵粉用開水略燙,揉合均勻,製成薄餅後烙制而成,然後將春餅捲入不同的熟菜食用。春餅內卷的熟菜可分為葷素兩種,葷菜包括肉絲炒韭菜、肉絲炒菠菜,或將醬肉、醬肘子、熏雞、醬鴨等切成細絲,再加上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或甜麵醬;素菜包括炒豆芽、炒韭黃、炒粉絲或將三種菜一起素炒。吃春餅講究將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春卷的做法是,將用開水燙過的麵粉揉合均勻,用右手抓住麵團,左手抓住燒熱的熱勺,手抓麵團在勺底轉一圈,順勢揭下,即是一張春卷的薄皮。將配好的菜餡入在薄皮中間,卷好後用稀麵糊封口,在油鍋內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立春養生——飲食篇
立春飲食:少吃酸辣食物
春機盎然之時,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供給機體活動和生長發育的需要。但春季氣候開始轉暖,風乾物燥,人體發散現象比較明顯。
因此飲食上應多吃些多汁蔬果,如西紅柿、蘿蔔等,也能為人體補充水分。同時,也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多食酸收的食物,如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欖、檸檬、石榴、烏梅等,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
冬季的時候,不少市民喜歡吃狗肉羊肉來暖身子,但是立春之後,天氣回暖,氣候乾燥,容易上火,而狗肉羊肉是溫熱性食物,春季多吃的話很容易與氣候「撞車」。
中醫的解釋是,春季陽氣初升,天氣由寒轉暖,萬物萌發生機,人體陽氣得以升發,肝臟得以疏泄,氣血趨向體表,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而人體腸胃經過冬季的長期進補和正月的肥甘美食,積滯較重,因此不宜再吃油膩辛辣之物,以免助陽外泄。
另外,中醫認為春季應該特別注意對肝臟進行保養,以順應天時。
所以,在飲食調養時要考慮到春季屬於陽氣開始升發的特點,適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如油菜、香菜、韭菜、洋蔥、芥菜、白蘿蔔、茼蒿、大頭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等具有辛甘發散的特點。
立春習俗有哪些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民俗專家表示,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新華社發
立春日「咬春」是中國特有風俗
4日是農曆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蔔。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里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民俗專家表示,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作者:周潤健 蔡玉高)
民間「鞭春」「打春」的習俗
有關專家介紹說,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立春日,通常村里會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為的是求當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還會把春牛肚子裡塞上五穀,當春牛被打爛時,五穀便流了出來。拾起穀粒放回自家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立春養生之生活起居篇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忽冷忽熱,由於人體皮膚機理逐漸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急於脫去棉服,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換裝更宜慎重不可驟減。對此,《千金要方》上就曾主張時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
立春養生——運動篇
立春後,隨著氣溫回升,人們應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以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但由於立春後天氣乍暖還寒,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如春遊、放風箏、散步、慢跑、打太極以及並不劇烈的球類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