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有三大飲食原則 這些菜餚可常吃

三伏天不同於平日,天氣熱身體消耗大,飲食上不僅要防暑還要兼顧健脾和胃,可參考下面的「三三」法則!

入伏的三大飲食原則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麵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胺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麵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具體到吃什麼,主要掌握四個要點:多酸多甘、補氣去火、新鮮乾淨、補水養生。

多酸多甘: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補氣去火: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新鮮乾淨: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蔔、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入伏吃三瓜

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可以幫助排除毒素,非常適合三伏天降溫防暑。

1、苦瓜—祛痱子

苦瓜的「苦」,才是營養的關鍵和精髓!中醫認為,苦瓜味苦,有清熱解暑、清心除煩、健脾開胃、益氣解乏、益腎利尿的作用。如果發現自己身上長痱子,就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

2、吃絲瓜—平痰喘

絲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植物黏液、木糖膠等物質,全身都可入藥。而且絲瓜可謂是三伏天裡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好幫手」。絲瓜性寒,具有消暑利腸、祛風化痰、涼血解毒的功效。如果出現痰喘咳嗽、熱病煩渴等也不妨試試吃點絲瓜來緩解。

3、吃冬瓜—增食慾

「冬瓜」——聽名字就知道非常適合炎熱的三伏天食用。冬瓜能清熱化痰,除煩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腫。而且冬瓜含水量較多,還可以起到增進食慾的作用。由於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較低,對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人群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入伏吃三葉

1、薄荷葉—清涼又解暑

很多飲料和口香糖中都會添加薄荷,三伏天可以適當吃點薄荷葉,比如煮綠豆湯的時候加點薄荷葉,這樣熬出來的綠豆湯,喝起來真的沁人心脾。另外,可以把薄荷熬水放冰箱備用,然後榨果汁的時候,添加點薄荷水。

2、藿香葉—有效防中暑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藿香正氣水了,不太好喝。其實可以把藿香作為香料來使用。平時在燒菜時,加點藿香葉,可以有效預防中暑,一舉兩得。

3、荷葉—消暑增食慾

荷葉的清香,非常誘人,三伏天食用可以增加食慾。也可以用來做綠豆湯,跟薄荷葉一樣,煮綠豆湯時放一點,增強消暑功能。

入伏喝三湯

1、海帶綠豆湯。要說三伏天解暑湯,當屬海帶綠豆湯了。可別小看這個小東西,綠色的皮能消暑,天熱的時候,煮一鍋水,時間不要長,煮個八分鐘到十分鐘就關火,喝那碧綠澄清的湯,消暑效果最好了。除了綠豆,還可以加入少量海帶絲,對夏天消化不良有一定作用。

2、冬瓜蓮子銀耳羹。冬瓜水分大、熱量低,還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將蓮子去芯洗淨,放入砂鍋中加足量水煮,蓮子煮到15分鐘時,放入泡發好的銀耳,轉小火繼續煮20分鐘,放入冬瓜片和少量冰糖,待銀耳軟糯,蓮子和冬瓜片煮熟就可以。

3、扁豆粥。天熱造成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用一點白扁豆煮粥吃,既豐富主食的內容,又能消暑健脾胃。白扁豆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佳有很好的功效。可先和薏米一起用水浸泡2~4小時(各50克,放在冰箱中浸泡),然後和50克綠豆混合,放入砂鍋,倒入6~8倍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1小時,薏米和扁豆煮軟爛,吃的時候放點糖或蜂蜜。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暑就喝啤酒降暑?專家:除加重症狀別無它

啤酒,向來被稱作是洋人的涼茶,有事無事來一杯透心涼心飛揚。那問題就來了,中暑了能不能來一杯洋人的涼茶消消暑呢?廣州市中醫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張華曾在家庭醫生在線「健康十萬個為什麼」答疑平台上解答過相關問題。他表示,中暑的時候一般是不建議飲用啤酒的,因為啤酒含有酒精,可加重中暑所產生的暈厥噁心等症狀。同時提醒忌油膩、煎炸類燥熱食物及忌粘滯、堅硬不易消化食物。

中暑高熱可適當喝冰汽水

但是他建議多喝淡鹽開水、鹽茶,適當多吃些含鹽高的食物,如鹹蛋、鹹魚、鹹菜,以補充由於出汗多而喪失的鹽分;宜多喝清涼飲料、清涼茶、果汁,如金銀花露、荷葉露、西瓜汁、鮮藕汁、果子汁、綠豆湯、冰鎮飲料、涼茶、酸牛奶。中暑高熱可適當選用冰汽水、霜淇淋、雪糕;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維生素C。

中暑可服用藿香正氣水等中成藥

我們都知道,很多疾病都要先兆表現,那麼中暑是否也有先兆呢?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院感染控制科副主任醫師陳祖輝表示,中暑先兆是指在高熱環境活動中,大量出汗,出現全身疲乏、四肢無力、輕度頭痛、頭暈、耳鳴、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口渴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是一般不超過37.5℃。由於中暑先兆的發生比較隱匿,以致無法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導致許多人已經發生中暑先兆而不自知。

此外可以通過體徵來初步判斷是否中暑,觀察患者是否臉頰通紅,心率是否紊亂,體溫是否升高。如果大部分症狀都和中暑先兆吻合就該引起注意,應停止當前的活動並且儘快到陰涼通風的環境中休息,可以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成藥。如果出現休克、嘔吐、昏迷或意識不清醒等症狀時,應及時送往醫院救治。

夏季也是哮喘高發期 哮喘能根治嗎?

很多人都認為春季是哮喘的高發季,其實夏季也是哮喘的主要季節。我們都清楚哮喘除了遺傳之外,生活中的一些不經意的小細節也會引起哮喘,比如說天氣,飲食等因素也是罪魁禍首。如果說哮喘不及時的 治療 那麼嚴重會導致 死亡 。因此出現哮喘應該及時的治療。

夏季為何會哮喘高發

1、塵蟎過敏

塵蟎是哮喘最常見的過敏原,雖然夏季並不是粉塵最多的季節,但由於空調的普遍使用,而空調過濾網中的灰塵沒有及時清洗乾淨,一開空調灰塵就會隨風吹出,塵蟎過敏者極易誘發哮喘。另一方面,由於夏季氣候變化時氣壓變低,使粉塵等致敏物質聚集於接近地面的空氣中,促使哮喘病發作。

2、炎症刺激

夏季已經成為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主要是因為使用空調後室內外溫差大;在密閉的空調環境中還很容易孳生各種病原微生物;炎熱的天氣會令一些老年病人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而炎症的刺激,也是誘發哮喘的一個重要原因。

3、「冷」過敏

現在大多數家庭到了夏季都會使用空調,許多工廠、辦公室以及商場等地方也都是空調冷氣打足,對於過敏體質者而言,無疑是一大威脅。

哮喘能根治嗎

哮喘能根治嗎?答案是不能的。但是,雖然哮喘無法根治,可我們卻可以通過治療進行長期的控制,這樣的就可以使哮喘患者跟正常人是一樣生活的。

哮喘患者一般都需要長期,甚至是終身使用藥物,有一部分患者使用最低劑量控制藥物達到哮喘控制1年,並且哮喘症狀不再發作,可考慮停用治療藥物。長期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並根據患者病情的控制水平不斷地調整治療方案。

長期治療的目標是用最小的藥量、最簡單的聯合、最少的不良反應來控制哮喘發作。合理的長期治療方案是哮喘得到控制的關鍵,患者的配合是合理治療方案的保障。

那麼哮喘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1)祛痰、鎮咳:對急性發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療的同時,應用祛痰藥及鎮咳藥物,以改善症狀。遷延期病人尤應堅持用藥,以求消除症狀。中成藥止咳也有一定效果,對老年體弱無力咳痰者,或痰量較多者,應以祛痰為主,協助排痰,暢通呼吸道。應避免應用強的鎮咳劑,如可待因等,以免抑制中樞,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產生併發症,導致病情惡化。

(2)控制感染:視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嚴重程度,或根據病原菌藥敏結果,選用抗生素。輕者可口服,較重病人,用肌注或靜脈滴注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黴素g,紅黴素,氨基甙類,喹諾酮類,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等。能單獨用窄譜抗生素時,應儘量避免使用廣譜抗生素,以免二重感染或產生耐藥菌株。

(3)氣霧療法:氣霧濕化吸入或加複方安息香酊,可稀釋氣管內的分泌物,有利排痰。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目前超聲霧化吸入有一定幫助,亦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釋劑。

(4)解痙、平喘:常選用氨茶鹼、特布他林等口服,或用沙丁胺醇等吸入劑。若氣道舒張劑使用後,氣道仍有持續阻塞,可使用皮質激素,潑尼松0~0mg/日。

小兒咳嗽不止因燈泡如氣管 氣管異物怎處理

氣管異物經常發生在一些兒童身上,可能是不小心進入 口腔 的,而因為氣管和食管比鄰,因此,異物很容易進入氣管引起呼吸困難,如果是異物非常大的或者是帶刺的,可能會割破氣管,那情形就非常的危險,而一旦發生氣管異物通常需要使用食管鏡才能將異物取出。那一旦孩子出現氣管異物該如何應對?

高尿酸血症危害大 日常飲食應注意這些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在健康查體中發現血尿酸水平增高的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尤其是中、老年人患病率更高,男性明顯高於女性。目前,我國高尿酸血症呈現高流行、年輕化、男性高於女性、沿海高於內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