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吳伯,有40餘年的吸菸史,患慢支肺氣腫30年,患肺心病也有10年了。稍微動一動就氣喘、氣短,在天氣變化時則更加嚴重。今年4月他舊患復發,咳喘痰多,行走後氣喘吁吁,呼吸困難。遂到針灸科門診就診。因當時正值清明、穀雨時節,天氣潮濕,日夜溫差大。醫生對其用「節氣灸」進行治療,在患者大椎等穴位進行艾灸,不到半小時,患者氣息漸平順,喉間痰少聲息,呼吸順暢。第三日複診,患者咳嗽、咯痰減少,氣促已消,行走活動自如。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腧穴進行艾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立夏至大暑、立冬至大寒最適宜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小滿至芒種最適宜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春分至立夏最適宜治療中風、心腦血管疾病,等等。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內經》中指出人體臟腑、氣血,隨著節氣變化,出現周期性盛衰。如春溫,夏熱,長夏濕,秋涼,冬寒。一年中節氣更迭,人體陽氣中有升、浮、沉、降節律。脈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體形成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規律。人體臟腑功能活動與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節律統一起來,形成五時應五臟,陰陽消長同步的有機整體,反映了人與天地相參,不同節氣受邪會產生不同的臟腑病症,「三伏天」天灸療法,就屬於古代節氣灸。
「節氣灸」的適應症有呼吸系統,如哮喘、慢支、感冒;消化系統,如胃脘痛、胃腸神經功能症、慢性結腸炎、消化不良;心腦血管疾病,如腦梗塞、冠心病、高血壓;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月經病、男性性功能障礙、遺尿;過敏性鼻炎、痛風、偏頭痛以及保健防衰老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膏藥貼太久會有過敏「膏藥風」
很多人對狗皮膏藥情有獨鍾,遇到腰酸腿疼總喜歡來上一貼。與軟膏、霜劑不同,膏藥附著緊密,作用深透持久,所以特別適用於頑固、肥厚、部位較深處的疾患。但貼膏藥也得講究個方式方法,要不也會給您添病。
一般來說,膏藥一天就得換一次,有的甚至半天就得換一次,這要根據說明書上的藥效持續時間來定。破潰的創面更應縮短換藥間隔,以5-6小時為宜。兩次應用之間還應適度清洗患處,清除掉黏附在皮膚表面的藥垢,之後讓皮膚適當休息1-2小時。因為皮膚需要呼吸,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泄,長時間敷貼膏藥,造成局部溫度高、濕度大,代謝廢物不能排出,就會刺激局部皮膚,產生瘙癢等不適。
如果膏藥一貼3天,或者兩貼之間不清洗,不留一點兒間隔,膏藥中的成分就可能經過汗孔侵入皮膚深處,誘發過敏,引起接觸性皮炎,俗名「膏藥風」。出現與所貼膏藥形狀相同、邊界清楚的紅斑,伴隨劇烈的瘙癢,厲害的還可能起水疱甚至大疱,十分痛苦。萬一出現這種情況,必須立即揭去膏藥,洗淨局部,之後輕的部位(紅斑),可以外敷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膏或牙膏,或者用鮮白菜幫搗爛外敷;重的部位(水疱、大疱)必須請醫生幫忙。
中醫漫談腫瘤和癌症
在我國歷代醫書文獻里,說到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內容,為數是不少的;名目也很繁多;例如腫瘍、癭瘤、惡瘡、瘤、岩、癌等十幾種名稱。其中,有些是包含了腫瘤在內的,有些實際上指的就是腫瘤。
我國古代醫書,對腫瘤的發生原因曾經有過論述,這些論述雖然還沒有完全闡明腫瘤發生的原因,或者有些是不正確的推斷,但是也有不少合理的見解。實際上,直到今天現代醫學也沒有將腫瘤的病因完全解釋清楚,比較統一的看法是,環境中的致病因素,例如各種不正常的物理和化學刺激,還有人體的內部因素,比如遺傳和精神因素,都有可能是腫瘤的病因。
中醫學認為,「氣」和「血」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礎。中醫學裡的「氣」,既包含著身體內部運轉著的營養性精微物質,也指內臟器官的活動機能狀況。如果由於某些原因,使「氣」或「血」出現了不正常狀況,即所謂「氣鬱結」或「血瘀滯」的時候,就會引起疾病。對於腫瘤的發生原因,中醫學認為也是由於精神情緒的過度緊張、憂鬱,或者外邪(也就是外部致病因素)的侵犯,以及機體衰老、飲食起居的影響等等,引起體內氣血鬱結瘀滯,最後誘發腫瘤。另外,人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積累在身體裡面,或者內臟功能的失調、紊亂等等,都能成為誘發腫瘤的病因。
瘤的定義,據公元610年的《諸病源候論》這本醫書的記載,認為是體內「氣血的留結」,或者是人體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著重點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為腫瘤的「瘤」字。
惡性腫瘤在中醫學裡叫做「癌」,為什麼會有這個名稱?這是由於到惡性腫瘤質地堅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象岩石一樣,所以稱為「岩」。而在古時候「晶」字的上半部是一個品字,下半部是一個山字,它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的。「晶」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癌」字了。
現在流傳的中醫文獻里,最早記載到「癌」字的,是十二世紀的《衛濟寶書》。而最先對癌的特徵作簡明敘述的,是公元1264年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書中說:「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並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後會引起昏迷。
對於腫瘤的某些主要症狀和發展,歷代中醫文獻曾經有過相當正確的描述,不少還抓住了要點。《諸病源候論》記載:「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這段話是說,良性腫瘤是逐漸長大的,沒有痛癢症狀,經過較長時間以後,可能長得很大,不能消退,但不會危及人的生命。中醫學對乳癌的論述,歷代的資料很多。公元16l7年的《外科正宗》對乳癌的描述尤其具體,書中說當乳癌起初象豆子、棋子大小的時候,可能兩、三年沒有痛癢,漸漸長大以後出現持續性疼痛,再發展的時候好象許多栗子堆在一起,患病的部位會逐漸地變色、潰爛、發臭、凹陷的部位象岩穴,凸起的部位象蓮子;以後甚至發生鑽心一樣的疼痛。到身體出現衰竭的時候,就很難治好了。
${FDPageBreak}
乳癌是婦女中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腫瘤,但是少數男子也有患乳癌的。在17世紀初,明代一部叫做《證治準繩》的醫書中,記錄了一例男性乳癌的病例。這個病人在發病之前,曾經因為幾次參加「科舉」考試未能考上而悶悶不樂。後來,發現左側乳頭常常有小量分泌液流出,不久乳頭旁出現腫塊。由於沒有及早診斷和合理治療,腫塊增大、潰破、變成岩穴之狀。這些記述,基本上符合乳瘍的症狀和演變。
另外,歷代中醫文獻還記述了喉癌、食道腫瘤、胃腸道腫瘤、甲狀腺腫瘤、皮膚腫瘤等。中醫學雖然早已認識到有些腫瘤是屬於難治之症,然而對腫瘤並不是束手無策。除了重視對全身的整體治療外,還包括針對腫瘤病變的藥物治療和手術割除的措施。
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提到,對腫塊這類病症,是採用促使它消散的的治法。1700多年前的名醫華佗,對於腹內的結塊,在使用針刺術和藥物都不能達到治療目的時,就給患者施行全身麻醉,採用手術割除醫治。這些結塊,很可能包括了某些腫瘤在內;公元7世紀《晉書》裡寫道:「景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這是最早明確記錄採用開刀切除眼部腫瘤的病例。
腫瘤和癌症,中國老百姓與腫瘤和癌症鬥爭歷史已久。在我國歷代醫書文獻里,說到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內容,為數是不少的;名目也很繁多;例如腫瘍、癭瘤、惡瘡、瘤、岩、癌等十幾種名稱。其中,有些是包含了腫瘤在內的,有些實際上指的就是腫瘤。如果從我國醫書里所談到的「瘤」這個病名來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記載了筋瘤、腸瘤。中國中醫文化之博大精深,由此可窺見一斑。
冬季溫差大易落枕,落枕怎麼辦
落枕又叫扭脖筋。冬天由於溫差大,如果蓋被子蓋得不夠嚴實,晚上冷到脖子,第二天就容易出現落枕。落枕了要怎麼辦?怎麼治落枕呢?下面為大家介紹10個小方法。
中醫學說中的四大「病因」
中醫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博大精深。歷代的醫學家們在總結了無數的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總結出了中醫學說中的四大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