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流口水警惕五種病

對於小孩來說可以看見他們小時候常常流口水,感覺十分的可愛。而對於一些成年人來說,也認為流口水不算是問題。其實,常流口水,尤其是在睡著後流口水的成年人,應該提高警惕。這位這或許是某些疾病發生的信號,所以要重視,一般成年人睡覺流口水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口腔炎症。口腔炎症會促進唾液分泌,引起疼痛,導致流口水。一般經治療後,症狀會自行消失。

用腦過度。當人用腦過度、極度疲勞及服用某些藥物後,會引起機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睡覺時,使大腦發出錯誤信號,引起流口水。在這種情況下,要多休息,避免免疫力下降引起其他疾病。

中風先兆。如果睡著後流口水,且晨起後對著鏡子笑,會發現口角歪斜或頭痛等症狀,意味著中風的可能性較大。患者在這種情況下切不可掉以輕心,應立即就醫。

面神經炎。面部受涼、吹風或感冒後,可能會出現睡覺流口水的情況。這類患者同時伴有眼睛閉合不嚴、口角歪斜等症狀,應及早治療。

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會導致大腦和肌肉缺血、缺氧,造成面部肌肉鬆弛,加上老年人吞咽能力減弱,從而引起睡覺流口水。即使沒有口角歪斜、眼睛閉合不嚴等症狀,也應儘快到醫院檢查。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秋季如何養生?飲食要注意潤肺防燥

從立秋節氣開始就會進入秋季。秋季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以及霜降六個節氣。時至秋季,碧空如洗、金風送爽、萬物成熟,正是收穫的季節。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由於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相適應,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導引等方面進行調攝時,應注重一個「和」字。

調和情志 遠離悲秋

進入秋天之後,從「天人相應」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淒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鬱情緒。

宋代養生家陳直說過:「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可見,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正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因此,對中老年人來說,應有「心無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養成不以物喜,不為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可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方可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所以,中老年人要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鬱、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秋凍有節 和用強身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對「秋凍」要有正確的理解,科學領悟其中真髓。自「立秋」節氣以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入侵,出現「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加強禦寒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如果到了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陰雨霏霏,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感冒等病,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一旦受涼感冒,極易導致舊病復發。

寒冷刺激可致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周圍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易發生腦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還能使血液纖維蛋白濃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

因此,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做到「秋凍」有節,與氣候變化相和諧,方為明智之舉。

秋季飲食 潤肺防燥

過了「秋分」之後,由於雨水逐漸少,空氣中的濕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秋季又是肺金當令之時,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傷津液,引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

如泥鰍、鰣魚、白鴨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廣柑、白果、梨、紅棗、蓮子、鮮山藥、白木耳、甘蔗等清補柔潤之品,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對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於和中益胃生津。《醫學入門》中指出:「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三色粥清熱養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鮮生地汁粥涼血潤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窩粥養肺止嗽,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各人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臟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身體之目的。

健身鍛煉 動靜和諧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全民開展各種健身運動的好時期。面對諸多的鍛煉項目,應因人而異來選擇,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健身操、八段錦、自我按摩等;

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和諧,動則強身,靜則養神,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愛耐寒鍛煉的人,從秋天開始,與天氣變化相應相和,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才能增強機體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

注重預防 和而安康

秋天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等病的多發季節,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復發。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節若疏忽防範,則會加重病情,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而禍及生命。因此,人人都要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

一是注重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老胃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調攝,和中養胃,做到飲食有節,溫軟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飲暴食,戒除菸酒。

二是搞好環境衛生,清除蚊蟲孳生地,並採取措施防止蚊蟲叮咬;對兒童要按時接種乙腦疫苗,對接觸乙腦的人員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時注射乙腦疫苗,以增強免疫力。

三是天氣驟變時要防傷風感冒,對老慢支、哮喘患者可起到防復發的作用。

四是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人進行干預治療,將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控制在理想範圍,保持和諧平衡,可有效地防止併發症,提高生活質量,安度金秋。

秋季天氣轉涼 注意腳部保暖

立秋之後天氣明顯比三伏天要涼爽,身上沒有了粘濕的感覺。同時降雨也增多,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我們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多加衣,注意腳步保暖,以防寒從腳入。

1、注意腳部保暖以防寒從足生

老人常說:「寒露腳不露」,就是告誡人們應注意天氣變化,特別注重保暖,及時增減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腳,以防「寒從足生」。兩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特別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

專家提醒,腳部受涼,特別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人體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對冷空氣刺激最為敏感,驟然降溫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虛而入。輕則引起外感咳嗽,重則可使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發作。寒露時的多變氣候,使早午晚及室內外溫差較大,極易使人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狀也往往加重。

寒露過後,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熱水泡腳除了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並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

秋季泡腳時,避免在過飽、過飢或進食狀態下,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養生,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壓、經常頭暈的人,都不宜用太熱的水泡腳或是長時間泡溫泉。因為用熱水泡腳或泡溫泉後,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這必將導致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對於有心臟病、低血壓的人群來說,就會增加發病的危險。

2、要防寒也要補陽

入秋後,人體的陽氣處於相對弱的狀態,如果不注重保暖,那麼寒氣加重,一些病症就會出現,比如打噴嚏、流鼻涕等。

一個現象值得一提,有一些年輕女性,這個節令了還穿著短裙或露臍裝,雖然自己不覺得冷,但這樣其實是很不好的。張主任指出,女性腰腹部的保暖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寒氣入侵,一些婦科疾病也會乘虛而入。而且關節處如果長期暴露在外,老了也容易得關節疾病。

霜降到冬至的這段時間裡,大家可以通過適當食療來補足陽氣,驅走寒氣,比如當歸、桂圓、生薑都是很好的食材。一早起來喝一碗生薑湯,對身體很有好處。大家還可以試著做一些滋補湯,比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對補陽很有幫助。

除了食補,一些物理療法也有補陽的功效。養生專家教給大家一個辦法——溫灸。將艾草點燃後,熏身體的一些穴道,如熏足三里穴位(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能夠起到養胃的作用。艾草煙熏神闕穴位(腹中部、臍中央),有補腎陽的功效。

為什麼老是犯困呢?健康警報:經常犯困的8大病兆

很多人經常會犯困,即使晚上睡眠充足白天也經常犯困,為什麼老是犯困呢?中醫健康警報:經常犯困可是8大病兆!

高溫肆虐 推薦防暑消暑食物及食譜

立秋已過,但暑氣卻不易消退。「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如何養生防止中暑呢?今天我們就要為大家介紹一些讓你清涼感受的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