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瀉用艾灸來治療

灸法1

取穴:腹瀉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點直下,赤白肉際之處)。

灸法:採用艾卷溫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2~3次,治癒為止。

灸法2

取穴:申脈穴。

灸法:採用艾條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點燃艾條對穴位處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次10分鐘,每日1次。

灸法3

取穴:中脘、神闕、天樞、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腸俞穴;五更泄者加關元、氣海、命門穴。

灸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5分鐘;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壯。

灸法4

取穴:天樞、中脘、氣海、上巨虛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闕、關元穴;濕重者加陰陵泉穴;嘔惡者加內關穴;里急後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闕穴採用隔鹽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壯,其他穴位採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鐘,每日1次。此法多用於寒濕型腹瀉。

灸法5

取穴:足三里、隱白、天樞、中脘、神闕穴。

灸法:神闕穴採用隔鹽灸法,每次灸5~7壯;其他穴位採用艾炷無瘢痕直接灸法,先將穴位處塗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麥粒大小的艾炷,點燃施灸,當病人感到熱痛不可耐受時,更換艾炷,每穴灸5~7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灸法6

取穴:天樞、中脘、足三里、陽陵泉穴。

配穴:里急後重者加上巨虛、下巨虛穴;食積者加梁門穴;胃脘脹者加內關穴;發熱者加大椎穴。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怎麼艾灸治療感冒

秋天一到,天氣逐漸轉涼。尤其早晚溫差較大,許多人還不適應,加上頻繁脫換衣服,很容易感冒。

患者起初會出現頭痛、怕冷、無汗、噴嚏、鼻塞流清涕,精神不振等症狀,如果這時及早治療,則能有效防止病情加重。用艾條灸進行自我保健,就是方法之一。

具體取穴如下:

1、風池穴:從耳後骨突下緣向後摸,可以摸到一個凹陷,這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個。

2、風府穴:取穴時,順著我們的後腦勺往下會摸到凹陷,這就是風府穴。

3、合谷穴: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虎口」。

4、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屈膝後,從膝蓋下緣外側的小凹陷處,向下量出三寸,便是足三里。

點燃艾條後,懸於穴位之上,艾火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燻烤。每穴灸20分鐘,各穴依次施灸。

注意事項:

1、風池、風府兩穴都有頭髮覆蓋,艾灸時應將艾條稍稍抬高,並以另一手撥開頭髮。

2、艾灸治療風寒感冒應越早越好。若出現高熱、咽疼、流黃涕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夏季調養脾胃試試中醫艾灸

夏季養生試試艾灸

艾灸療法以其療效著稱,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艾灸療法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昇陽舉陷、拔毒泄熱、防病保健的作用,對於治療脾胃病或改善脾胃病症狀療效顯著。

艾灸療法安全可靠、經濟實惠、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自身健康的關注,艾灸保健也越發被重視。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艾灸也進入了現代艾灸時代,因為艾灸時不能吹冷風,不能開空調,所以在炎熱的夏季現代艾灸無煙無火的優勢變得越發重要。

夏季常見脾胃病灸療方法:

1、胃脘部疼痛,可艾灸中脘、神闕、天樞、足三里,脾虛嚴重可加脾俞、胃俞補益脾胃;腹脹明顯可加氣海調理氣機;伴有噁心嘔吐症狀的可選中脘、足三里、內關;泛酸乾嘔明顯可加用公孫;噯氣明顯可加用膻中。

2、腹瀉,可艾灸天樞、足三里、神闕、三陰交、水分,久泄虛弱可加灸脾俞、胃俞穴。

3、便秘,可艾灸上巨虛、中脘、天樞、大腸俞,虛證可加氣海、關元、溫煦、下焦助散結。

4、呃逆,可艾灸天突、膈俞、內關、足三里。也可強刺激攢竹穴,灸中魁緩解急性期的發作。

艾灸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五味子治療長期失眠

五味子糕:將五味子碎成粉過篩備用,一次10克,再用糯米粉100克,發酵後把藥粉加入拌勻,置籠上蒸熟,睡前趁熱食用,每日一次。此方對遺精多夢、心悸失眠較有療效。

陰虛體質能艾灸嗎 陰虛艾灸要先瀉後補

所以陰虛體質是可以艾灸的,但是陰虛體質的朋友在艾灸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對身體起到保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