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有斑 試試刮痧療法

很多MM先天條件很好,但就是臉上有斑點。面部色斑是發生於面部的淡褐色或褐色斑,為一種常見的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其雖不是什麼大病,卻對MM的外貌造成影響。那該如何祛斑?

中醫將斑點分為肝鬱氣滯、肝腎不足2種類型。臨床表現為對稱發生於顏面,損害為黃褐色或深褐色片狀色素沉著,邊緣一般明顯,形狀不規則,尤以兩頰、額部、鼻、唇等處多見。多見於女性。日光照射可促發本病或使其加重。呈慢性過程,患者常無自覺症狀。一、肝鬱氣滯

(一)症狀

面部色斑伴有情志抑鬱或易怒、口苦、口乾便秘。

(二)治法

(1)選穴 局部病變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腎俞、陽陵泉、太沖。(見圖9-1-1、圖9-1-2、圖9-1-3)

(2)定位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心俞: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膽俞: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太沖:第一、第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局部病變部位,再刮頸部大椎,然後刮背部肺俞至腎俞,刮下肢外側陽陵泉,最後刮太沖。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變部位,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因此手法要輕柔,以不出痧為度,且面部不需塗抹活血劑,通常用補法,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方向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後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重刮下肢外側陽陵泉穴和足部太沖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肝腎不足

(一)症狀

面部色斑伴腰膝酸軟,倦怠乏力,手足心熱,夜間加重。

(二)治法

(1)選穴 局部病變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腎俞、三陰交、太溪。(圖9-1-1、圖9-1-4)

(2)定位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心俞: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膽俞: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太溪: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點揉頭面部下關、頰車,再刮大椎,然後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最後刮下肢三陰交及太溪穴。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變部位,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因此手法要輕柔,以不出痧為度,且面部不需塗抹活血劑,通常用補法,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方向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後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重刮下肢內側三陰交穴和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三、病例

鄭某,女,32歲。面頰出現黃褐斑4年,4年前妊娠後褐斑一直未退,面頰、鼻部及口唇部均有褐色素沉著。每至月經前,色斑加深,月經後變淺,經西藥白降汞軟膏、維生素類藥物及中藥滋補肝腎藥治療後效果不顯,要求刮痧治療。視其面頰、鼻柱、眉上及口唇部呈黃褐色蝶翼狀斑,面頰與鼻柱表面被有灰垢。伴腰膝酸軟無力,身體贏瘦。舌紅苔少,脈沉細。(1)刮背部:持刮痧板與皮膚呈45°角斜向下,塗活血劑。①督脈:重點刮大椎、靈台、命門;②膀胱經:重點刮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腎俞。從上至下拉長刮20~30次。(2)辨證循經刮:氣滯血瘀證取肝經、脾經、督脈,重點刮血海、三陰交、太沖、膈俞;肝腎陰虛證取肝經、腎經、任脈、督脈,重點刮太沖、太溪、關元、氣海、肝俞、腎俞、命門。(3)局部刮:前額從前正中線向左右兩邊外刮30下;從人中穴向左右各橫刮;從承漿穴向左右兩邊斜向上到太陽穴;從太陽穴入髮際推向耳上方。病變在眼周圍者,睛明一攢竹、魚腰一瞳子骨、太陽穴,輕微按壓刮,黃褐班處可稍加重些。隔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第1個療程後色素斑已漸淺,兩個療程後色素斑全部消退,後又刮3次以鞏固療效。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推拿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小孩子比較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這時候很多家人會採取讓孩子吃點幫助消化的西藥或者中成藥。其實還有別的治療的方法——中醫推拿,不僅沒有副作用,而且容易掌握。

少兒消化不良的臨床表現為厭食挑食、胃脹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大便惡臭、夜臥不寧、煩躁不安,甚至面色消瘦,不長個等。小兒消化不良屬於中醫「積滯」的範疇,指小兒內傷乳食,停聚中焦,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常見小兒胃腸疾患。臨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大便酸臭或便溏為特徵,一般分為乳食內積和脾虛夾積兩種證型。

中醫推拿中有三種簡單的手法,可以防治寶寶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

一是推拿四橫紋。四橫紋是在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從指尖方向數第二條橫紋。家長可以讓寶寶四指併攏,從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這樣操作1~2分鐘。

二是按揉板門穴。板門穴在手掌面大魚際平面。家長可以用拇指按揉此穴位,操作持續1~2分鐘。

三是摩腹。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面繞肚臍順時針按揉50下,再逆時針按揉50下。家長如果能每周給寶寶做三次上述治療並長期堅持,會幫助寶寶健健康康地成長。

除了中醫推拿以外,家長在生活中要注意一些細節,可以有效地防治小兒消化不良的發生。首先,家長餵養寶寶是要定時定量。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規律飲食的好習慣,這樣寶寶的內臟更好適應。對於較大的孩子家長應該鼓勵其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其次,家長要幫助寶寶克服偏食的壞習慣,注意營養全面性,葷素配合要適當,克服以零食為主的壞習慣。第三,要注意寶寶的腹部保暖,不要使胃腸道受寒冷刺激,同時儘量減少呼吸道感染。密切注意保持消化道通暢,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冬季防治風濕性關節炎 試試四款藥酒方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者慢性結締組織炎症。其可反覆發作並累計心臟。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藥物外,還可以通過藥酒。下面我們來看四款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藥酒方:

五加皮酒

用五加皮50克,當歸50克,牛膝50克,高梁白酒100克。將五加皮、當歸、牛膝洗淨後晾乾,裝入罐中,倒入白酒,加蓋密封,浸泡7天後即可。日服1~2次,每次30~50毫升。此酒功效散風除濕,適應一切風濕痹證。

薏苡仁酒

薏苡仁60克,白酒500克。將薏苡仁洗淨、裝入紗布袋內,紮緊口,放入酒罐中後,再將白酒倒入罐中,蓋好,浸泡7天即可。日服1~2次,每次30~50毫升;此酒具有祛風濕,健脾胃的。適應於寒濕所致的周身關節疼痛,沉重,下肢浮腫,大便不實,小便不利等症。

白花蛇酒

白花蛇1條,糯米1000克,酒麴適量。將白花蛇酒潤,去皮骨,取肉、裝入紗布袋內備用後,再將糯米淘淨,蒸熟備用。然後把酒麴放入缸底,置蛇肉於酒麴上,把糯米飯置於蛇肉上,用棉絮蓋緊,冬天7天取酒。最後將蛇肉曬乾,研為末。取肉末5分為1包。用法是日服1~2次,每次10~30毫升酒送服蛇肉末。此酒具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的功效。適應於風濕癱瘓或肢體偏跛不用,骨節疼痛,以及頑瘡瘍癬等症。

三蛇酒

用烏梢蛇 150克,大白花蛇20克,蘄蛇10 克,生地50克,冰糖500克,高梁白酒10千克。先將三種蛇剁去頭,用酒洗潤,切短節、乾燥。生地黃洗淨泥沙,切碎備用後,再將冰糖置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置火上加熱熔化,待糖液變成黃色時,停止加熱,趁熱用一層紗布過濾去渣,待用。然後把白酒裝入適量的酒罈中後,再把炮製好的三種蛇和生地黃倒入酒中,加蓋封嚴,浸泡10~15天,每天攪拌1次,到期後開壇過濾澄清,加入冰糖汁,充分拌勻,再濾一遍即成。日服1~2 次,每次30毫升。此酒具有祛風濕,透筋骨的功效。適應於風濕癱瘓,骨節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體虛會出汗異常 薦體虛調養方

如果長時間不出汗的話,身體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所以更多的時候人們希望多出一些汗為好。因為可以排毒,尤其是夏季天氣炎熱稍微運動一下就是渾身大汗,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範圍,但是過猶不及,如果出汗過多或是出汗異常,那麼就需要引起警惕,可能是某些疾病在作祟。

冬季陽虛體質 四大部位需保暖

冬季時候,我們因為一些身體原因抗寒能力比較差。尤其是體虛的人更是不禁凍。這裡所說的體虛可能是陽虛,也可能是陰虛。根據《易經》的陰陽理論,我們受到啟發,陽氣才是生命的動力和源泉。我們要想永葆健康,必須堅持不懈的保養與延長我們的陽氣,對抗陰氣的生長,從而使陽氣始終處於旺盛的狀態。這就是《易經》這部玄妙與智慧之書告訴我們的養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