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女性如何調理?

更年期女性如何調理?

1、調節心理。

這是預防更年期綜合徵的重要「法寶」。首先要自我調節,以一顆平常心面對逐漸消失的青春,卻可保持年輕心態;有條件的儘量參與一些休閒活動。此外,儘量不參加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畢竟生理條件所限,很難承受原來的工作壓力和複雜的人際關係。最後,作為家庭成員也應儘量了解婦女更年期的某些生理、心理特點,多予諒解,多加安慰。

2、調節生活。

避免生活節奏過於緊張,順其自然,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另外,要注意適當營養,按照個人的特點,參加適度體育鍛煉。

雖說更年期是每一個女性的必經階段,但是,每個人更年期到來的年齡又各不相同,在更年期中,飲食起居要有規律,勞逸適度,保持充分的睡眠時間,並要節制性生活,以每周一次較為合適。女人更年期後,陰道酸性降低,黏膜變薄,局部抵抗力減弱,容易受細菌、滴蟲和黴菌感染,所以更應注意陰部清洗衛生。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更年期婦女該如何防抑鬱?

更年期婦女該如何防抑鬱?

一、做好心理準備

正確認識本病的發病原因,了解其臨床表現,在心理上提前做好準備,即使出現早期臨床症狀,也不要因此而憂慮不安。更年期生理、心理變化是人生的自然過程,沒有必要焦慮不安,雖然出現一些不適症狀,也是內分泌失調帶來的,經過一段時間適應之後,這些症狀是會有所改善的。

二、步入更年期的婦女,要保持樂觀情緒

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保持心態平衡,有規律地安排好個人生活。應勿憂勿慮,消除緊張心理,儘量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才有助於機體處於正常狀態,恢復失調的臟腑功能。

同時,還應該加強夫妻間的安慰與溝通,注意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其有助於心理的調整。特別要注意的是,當遇到生活中難以避免的負性生活事件時,一定要以自身健康為重,切不可憂心如焚、不思後果,從而誘發或加重症狀。

三、加強體育鍛煉

勞逸適度,可以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陰陽偏勝偏衰得以恢復平衡。

體育活動可以通過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各器官的生理機能,提高身體素質,同時也能提高心理素質以及對突發事件的適應能力。更年期女性宜選擇運動量小、運動節奏慢的運動,如打太極拳、練劍、慢跑、散步等,在運動中獲得歡樂。

可以從事練氣功、打太極拳、做體操、練劍、慢跑、散步等戶外活動,在運動中獲得歡樂,忘掉身邊的煩惱,從而增強體質和植物神經的調節能力,對防治更年期抑鬱症大有益處。同時,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充足的睡眠。

四、豐富個人生活,適當參加社會活動,多和他人交流

多想一些開心的事,如此能夠陶冶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態。更年期婦女大多臨近退休,有的已經退休或下崗在家,精神壓力較大,容易失落。這時要把生活安排得有節奏,適當增加業餘愛好,如養魚、養花、繪畫、下棋、聽音樂等,以此增進身心健康,防治抑鬱症。

五、還要注重飲食調養

飲食不可偏嗜,宜食易消化富於營養的食物,且要定時定量。多食蛋白質類食品,如牛奶、豆漿、蛋以及新鮮的蔬菜和瓜果,每日補充含鈣量較豐富的食品,有利於穩定情緒。

女性更年期具體表現

更年期是女性卵巢功能從旺盛狀態逐漸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包括絕經和絕經前後的一段時間。在更年期,婦女可出現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變化。多數婦女能夠平穩地度過更年期,但也有少數婦女由於更年期生理與心理變化較大,被一系列症狀所困撓,影響身心健康。因此每個到了更年期的婦女都要注意加強自我保健,保證順利地渡過人生轉折的這一時期。

症狀

更年期無論開始早晚、歷時多久,總可分成絕經前期、絕經期(月經停止)和絕經後期(月經停止1年以後),並以卵巢功能的逐漸衰退至完全消失為標誌。

更年期是婦女從性成熟期(生育期)逐漸進入老年期的過渡階段,他是人體衰老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而且生理變化特別明顯的階段。90%以上的婦女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影響個人健康和生活質量。

具體表現:

● 30歲左右:皮膚明顯出現色斑,鬆弛、晦暗無光、毛孔粗大、粗糙、痤瘡不斷等不正常現象的女性。

● 30-40歲之間:出現內分泌紊亂,如月經不調、乳房下垂、、外陰乾燥、性慾減退等女性第二性症明顯衰退、減弱者以及出現更年期症狀的女性。

● 40-55歲之間:出現失眠、多夢、煩躁易怒、精力體力下降、記憶力減退、骨質疏鬆等更年期症狀的女性;

● 55歲以上:腎功能大幅下降,卵巢基本萎縮的中老年女性。

時期劃分

絕經過渡期:絕經前2-5年或更長更年期 絕經期:末次月經後1年(40歲-70歲左右) 絕經後期:絕經後15-2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的圍絕經期包括絕經過渡期及絕經期。

更年期綜合症的症狀

在無任何誘因下,熱感從胸部向面部和雙上肢迅速蔓延,有時伴有心慌、出汗。還有的病人以夜間潮熱為主,常常是半夜醒來,渾身大汗,潮熱和夜汗,發生的原因都是雌激素缺乏,導致血管收縮舒張運動處於無政府狀態。

女性更年期症狀有哪些

常有孤獨、空虛、寂寞感,或疑病感、瀕死感;不少人出現自暴自棄、自責自罪心理;有的人疑神疑鬼,終目忐忑不安。這些心理的紊亂有時表現得相當突出,需與神經精神疾病相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