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齒乃骨之餘。齒與齦和腎﹑胃及大腸都密切相關,因此觀察齒和齦可以初步測知腎和腸胃的病變。
中醫學裡的溫病學派就對辨驗齒齦十分重視。
一、牙齦紅腫,胃炎或疲勞。中醫認為,牙齦與胃腸相關。如出現單純的牙齦紅腫,多是胃火上炎所致,也可能與胃炎有關;如果紅腫的同時,還伴有牙齒鬆動、強烈口臭等症狀,多為牙周病。患此病的原因,除了鈣質攝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乾淨外,也與過度疲勞造成免疫力降低有關。
二、牙齦出血,腸胃消化不好。牙齦容易出血的情形不僅會發生在牙齦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腸胃不好的人也有這種傾向,應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牙縫變寬伴隨牙齦出血,在糖尿病、甲亢等疾病中常見;如在生病過程中,出現牙齒變黑或有寒冷感、牙齒變長而污垢、齒瓣變黃如豆瓣色,多預示著疾病變得嚴重,應提高警惕。
三、牙齒鬆動,骨質疏鬆的標誌之一。牙齒鬆動脫落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牙槽骨不堅固,而牙槽骨的不堅固多由骨質疏鬆導致。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提早預防,如提早服用鈣片,進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並經常叩齒。另外,牙齒鬆動脫落和牙齒不潔可能意味著潛在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調查顯示,掉牙多的老年人中風的風險很高。因此,多做咀嚼,可幫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而反過來說,心臟本就不太好的人,也更要養成飯後漱口的習慣。
四、牙齒稀疏或齒根外露,可能腎氣虧。牙齒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如果一個人牙齒發育不好,通常腎也不好。如成人牙齒稀疏、齒根外露或伴有牙齦淡白出血、齒黃枯落、齦肉萎縮等問題,多為腎氣虧乏,同時要警惕有無腎臟方面的疾病。如小孩牙齒久落不長,也可能是腎氣虧所致,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六味地黃丸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秋冬防皮膚瘙癢 多吃粗糧可潤燥
研究證實,以細糧、精加工食品和奶製品為主食的人們體內錳含量偏低,患皮膚瘙癢症的比率偏高。食物宜雜不宜偏,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增加錳的攝入。
每到秋冬季節,老年人患皮膚瘙癢症者明顯增多,這與天氣寒冷、空氣乾燥、化纖衣服產生的靜電等外在因素有關。
美國一份調查資料表明,錳與人體皮膚瘙癢有密切關係。在皮膚瘙癢患者中,約半數人體內缺錳。
對此,專家們認為多吃含錳的食物有利於皮膚瘙癢症的防治。含錳較多的食物有粗糧、豆類、核桃、花生、葵花子、芝麻、茶葉等。綠葉蔬菜含錳也較多,但含草酸也較多,影響人體對錳的吸收。魚、蛋等含錳量不高,但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所以,食物宜雜不宜偏,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增加錳的攝入。
秋冬養生:頭宜溫腳宜暖
實際上,與「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此相似的說法早有記載,例如《備急千金要方》中說:「人頭邊勿安火爐,日久引火氣頭重目赤……冬日凍腦……聖人之常法也。」《脈法》中也說到「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也。」寒頭暖足,既是古代中醫學的治病準則,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頭為諸陽之會,適當寒冷可以刺激頭部血管及神經,有助於保持大腦清醒,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保健作用。倘若頭部溫度太高,不但對健康不利,甚至可導致疾病。另外,寒從腳起,由於腳接觸地面,離心臟最遠,熱量到達較慢,是陰氣聚集之處,最易受到寒邪侵襲。因此,足部保暖也同樣重要。
雖然現在天氣漸漸轉涼,但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工作久了仍易出現煩躁、頭暈腦脹、思維困頓的症狀,此時如果用冷毛巾敷頭面,或用冷水洗洗頭髮,能使頭腦迅速清醒,胸中煩悶也消散。堅持經常用冷毛巾敷頭面,每天數次,每次3—5分鐘,一方面能提高思維敏捷度,另一方面還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感冒。秋天的夜晚氣溫偏低,暖腳的好處在於驅寒、強身、幫助睡眠,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足部穴位,消除疲勞。暖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溫水泡腳。水溫以不燙為宜,待水溫降低後,持續添熱水保證水溫。每天1—2次,每次20分鐘左右即可。無論何種方式,都以自身能夠承受為準,不可過於強求。
另外要提醒的是,保持頭部涼爽要適度,比如在寒冷的冬天仍需戴帽,切不能走向極端。
秋冬養生,切記知「足」
要說我們身上,最任勞任怨、默默無聞的,恐怕應該是腳了,腳也最易被人們忽略,其實,人的雙腳對於人體好比樹根之於大樹,根壯樹旺,根竭則樹枯。而秋冬養生,就應該從養腳開始。
夢境提示你身體陽氣狀況
通過辨析夢境,經常可以發現一些虛寒徵象。陽氣虛不虛,夢境是可以透露玄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