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有什麼養生規則?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夏秋之交,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發的「多事之秋」。針對這一時期的氣候特點,飲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注意禦寒。
立秋養生規則一、精神調養:悶熱別煩躁天涼莫悲秋
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氣溫高、濕度大的「桑拿天」最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泄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中午天熱的時候應減少外出,可以喝點清涼解暑的綠豆湯,遇事保持心平氣和,少生閒氣。
立秋養生規則二、起居調養:早臥早起,初秋少吹空調防「陰暑」,薄衣御秋寒保暖不能忘
夏秋之交是最難選擇衣物的時候: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因秋氣燥,從五行生旺推算,可知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都處於衰弱階段。所以要注意加強對這些器官的保養。此時人們最容易患陰暑的病症。由於此時已有習習的涼風,不像夏天那樣總是又熱又悶,所以人們往往會盡情享受這立秋後一絲涼意,結果卻使身體受涼而產生高溫頭痛的病症。
立秋養生規則三、飲食調養:少辛增酸,宜食麻等柔潤物以潤其燥,禁寒飲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養肝氣,禁冷飲及穿寒濕內衣。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養生規則四、運動調養:鍛煉有節制練功養肺氣
進入秋季,氣溫下降會使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均受到抑制,內分泌紊亂,造成情緒低落。這時做好心理調節很重要,積極參加運動是不錯的方法,慢跑、散步都可以讓心情開朗起來。立秋後的早晨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此時不冷不熱,氣溫宜人;天高氣爽,使人精神爽快。在秋天「養收」的時候,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感冒一味清淡是個錯? 自治感冒5大誤區
感冒人人會遇到,處理好了便只是一段小插曲;處理不當,則病情遷延,甚至引發嚴重併發症。
誤區一:發熱了,穿衣加被,出出汗熱就退了。
發熱是感冒的一個重要症狀,退熱方法有多種,中醫的發汗退熱便是其中之一。中醫把感冒分為風寒、風熱兩大類,發汗可使風寒、風熱從汗而出,其熱亦隨汗而解。中醫發汗講究「度」,以「微微汗出」為宜;如大汗淋漓,則易損機體正氣,甚至導致虛脫症。
有些家長喜歡給發熱的孩子加衣加被,試圖讓其「熱而汗出」。殊不知,這樣做不易散熱,體溫難以下降,對風熱、暑熱感冒者(舌紅、苔黃者)尤不宜。應該是適量補充溫開水,保持空氣流暢,加快體表散熱;適當保暖,以不致受涼為度;汗出時及時擦乾,及時更換衣服,避免再次受涼。
誤區二:感冒了,消化不好,儘量清淡飲食,喝白粥吃青菜就可以了。
感冒多為病毒感染所致。此時,機體處於應激狀態,糖類、蛋白質、脂肪等消耗增加,發熱出汗還會排出更多的電解質。
此時如僅進食白粥、青菜,一方面蛋白質、脂肪類補充不足,抵抗力下降,無法抵禦病毒,容易使病情加重或遷延。而飲食過分清淡,電解質攝入不足,特別是血鉀低,人會感覺疲倦。故感冒時需補充營養,考慮此時食慾不佳,可選擇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瘦肉粥、魚粥等是不錯的選擇。
誤區三:平時運動少,感冒了,趕快去運動,出一身汗。
平時缺少運動,感冒時突然增加運動量,增加體力消耗,免疫力愈發降低,加重病情。運動後大量出汗,體內的毒素排出快,可能會出現症狀明顯緩解的假象,實際上這會埋下不小的「隱患」:劇烈運動後24小時內機體會出現免疫抑制,病毒卻格外猖狂,可能還會發展為病毒性心肌炎、肺炎等。故運動防病重在平時堅持,感冒時則要注意休息。
誤區四:感冒喝碗薑茶就好。
中醫講感冒分風熱、風寒、暑濕、氣虛、陰虛、時行感冒等多種證型,這與感受的病邪性質、發病季節、氣候及病人本身體質有關,治療也各異。
生薑味辛,性微溫,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等作用,在感冒治療方面,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於治風寒感冒(怕冷、舌色淡、苔薄白者)。用其煎茶,或加紅糖趁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但對於風熱、暑濕感冒,服用薑茶則易助長熱邪,引起咽喉疼痛、發熱等。藥食同源,其他食物、藥物亦如此,各有一定的偏性,需根據體質以及每次患病時不同性質辨證施食,切勿亂投藥。
誤區五:大家都說感冒多喝水,拼命喝兩天。
親戚朋友感冒了,我們總是對他說:多喝點水吧。但是,近來研究發現,並沒有足夠的數據證明多喝水可促進感冒痊癒,相反,不少病例由於飲用了大量水分,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引起低鈉、低鉀血症,出現噁心、嘔吐、頭痛、嗜睡,甚至昏迷。在身體沒有任何脫水跡象時,不建議飲用大量水分來對抗感冒。
同時,因為消化功能下降,大量飲水使胃酸稀釋,更加重了胃的負擔。正確做法是:在感冒發熱出汗多時,比平時適量多飲用些溫開水,以不致引起胃部不適為度。
小知識:每次感冒,只服一種感冒藥
感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可自然恢復。但感冒會引發一系列不適症狀,因此感冒的用藥原則是對症治療,提高生活質量,預防併發症。如果病人服用一種感冒藥後效果不好,不要聯合服用幾種感冒藥。因為聯合用藥,若組方中有相同成分,就會造成該成分過量,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服藥後效果不好,可能是對症用藥不當所致。例如,頭痛、發熱、關節酸痛的病人,用新康泰克效果就不明顯,因其無解熱鎮痛成分;而感冒初期病人,通常打噴嚏、流眼淚的症狀明顯,服用日夜劑型藥物的日片就很難解除症狀,因其不含抗過敏成分。而像感康等由於不含鎮咳成分,有咳嗽症狀的病人使用後療效也較差。
為此,專家建議,治感冒儘量選擇配方全面均衡,能緩解多種症狀的感冒藥,以發揮協同作用,全面緩解發熱、頭痛、流涕、流淚、打噴嚏、鼻塞、咳嗽等症狀,如泰諾感冒片。
編輯推薦:
夏季感冒不吃藥的神奇療法
中醫支招!夏季對付空調感冒可用百合
洗鼻防感冒 神奇治療感冒法
擰擰捏捏養生法 趕跑胃病失眠
當寶寶不吃飯、消化不良、易感冒,中醫會以「擰捏」脊背的養生之法治療寶寶,這種方法稱為捏脊或捏積。其實,捏脊不僅可用於兒童,而且也可用於成人。捏脊能很好地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特別是對胃腸功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捏脊能調理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提高人體抵抗力的作用,並對失眠有一定效果。
簡單地說,捏脊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在人體背部皮膚表面循序捏拿捻動的一種中醫治病的方法。在中醫理論中,人體背部的正中為督脈,督脈的兩側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督脈和膀胱經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通過捏脊療法,可以疏通經絡,達到調整臟腑的作用。
捏脊的具體方法
捏脊方向為自下而上,從臀裂至頸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在捏最後一遍時,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稱為「捏三提一」。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體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背伸,拇指橫抵於皮膚,食中兩指置於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三指捏拿肌膚,兩手邊捏邊交替前進。
2、二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尺偏,食指中節橈側橫抵於皮膚,拇指置於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
捏脊的動作要領如下:
1、應沿直線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膚鬆緊要適宜。
捏脊應注意以下幾點:
1、捏拿肌膚鬆緊要適宜。
2、應避免肌膚從手指間滑脫。
3、應沿直線捏,不要歪斜。
另外,捏脊之法最好在早晨起床後或晚上臨睡前進行,捏脊前要露出整個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鬆。
苦味食物不能少 夏秋之交飲食方案
夏秋交接的時候,表面好似秋高氣爽的天氣,實則依然是高溫不迭。那麼,此時該如何養生呢?飲食及生活習慣,我們該怎樣去調整,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虛而入?下面小編跟大家分享夏秋之交四大飲食方案,讓大家能更好地迎接秋天的到來!
盛夏養生,牢記十個「最」
盛夏降臨,天氣更外炎熱,加上颱風、雷雨的頻繁降臨,細菌、病菌繁殖生長特別快,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多。因此,要想平安度過火熱的盛夏,下面盛夏生活中的十個「最」可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