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栗子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
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2、豬肚(豬胃)味甘、性溫
作用: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泄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3、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藥蛋)味甘、性平
作用: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4、紅棗(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
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5、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皮膚補水首先健脾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氣血旺盛,人體才能有充足的水分,皮膚才有可能得到濡潤。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就像水庫沒有水源,皮膚自然得不到滋養,自然會變得乾枯萎黃。所以補水不忘先健脾,只有健脾益氣,才能化生津液,通達陽氣,才能有充足的津液隨陽氣散布,為滋潤皮膚打下良好的開端。
健脾中藥當歸、茯苓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襯淤生新之功效。自古以來一直作為婦科之要藥。現代研究表明:當歸含有揮髮油及多種人體必要的微量元素。長期服用當歸,能營養皮膚、防止粗糙,可使面部皮膚重現紅潤色澤。由於當歸能夠擴張頭皮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並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所以當歸還能夠防止脫髮和白髮,促進頭髮烏黑光澤哦!
茯苓:能寧心安神,益脾補腎,滲濕利水,現代研究證明:茯苓含有三萜類、多聚糖類及膽鹼、脂肪、卵磷脂、鉀、鎂等多種元素。不僅顯著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而且可使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更多的氧,以供給組織細胞。同時,還可使細胞組織(包括皮膚、黏膜、毛髮等)活性增強,活力增大,處於健康狀態,從而使我們的皮膚、毛髮顯得更加滋潤,達到美容的效果。
龜苓膏:龜苓膏是歷史悠久的梧州傳統藥膳,可以止瘙癢,去暗瘡、養顏提神。相傳最初是清宮中專供皇帝食用的名貴藥物,所用為土茯苓,具有解毒去濕的功效。
冬季加陳皮煲湯可溫胃健脾
冬天喝點熱湯,既美味又養生。在湯里放幾片陳皮,不僅能改善味道,能起到緩解胃部不適、治療咳嗽痰多的作用。
陳皮,其實是我們平時所吃的橘子的皮,由於其放置的時間越久,其藥效越強,故名陳皮。
中醫學認為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溫胃散寒、理氣健脾的功效,適合胃部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症狀的人食用。現代研究表明,陳皮中含有大量揮髮油、橙皮甙等成分,它所含的揮髮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道內積氣,增加食慾。
煲湯時放入10克左右的陳皮即可。
需提醒的是,陳皮偏於溫燥,有乾咳無痰、口乾舌燥等症狀的陰虛體質者不宜多食。
此外,鮮橘皮不具備陳皮那樣的藥用功效,另外,因為鮮橘皮表面有農藥和保鮮劑污染,這些化學製劑有損人體健康,因此,不可以用鮮橘皮來代替陳皮。
初春多吃黃花魚可健脾?
初春時節,正是黃花魚大量上市的季節。此時起捕的黃花魚被稱作「報春黃魚」。 黃花魚此刻正值產卵前夕,鮮肥肉嫩,魚鱗金黃。
茯苓山藥包子可健脾益腎
茯苓,俗稱雲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其原生物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