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對五臟六腑的好處 陰陽平衡

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里、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

中醫認為,經絡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十二正經為主體,通過經絡和奇經八脈的溝通、調節作用,將人體臟腑、肢節、筋肉、皮膚有機聯繫起來,並與自然環境保持密切聯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作為中醫養生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養生法突出地體現了中醫學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協調臟腑、平衡陰陽等理論特色和實踐優勢。通過針灸的作用,可以發揮機體的固有潛力,調整機體的內部功能,達到臟腑、氣血、陰陽、經絡等形安神和的完善狀態。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依賴經絡的傳輸布滿全身,發揮推動、溫煦、氣化、鞏固、防禦、營養等作用。只有經絡暢通,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才能正常進行,才能形泰而神安。通過一定的針灸手法,在腧穴部位進行適量的刺激,可以使阻塞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是針灸養生的作用機理所在。

陰陽平衡是健康者的生理狀態,針灸養生的目的就是調整和維繫這種狀態。針灸平衡陰陽、協調臟腑的作用基本上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合和針灸手法來完成的。針灸實踐表明,採用一定的針灸方法,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可以益肺氣、養肺陰;作用於手陽明大腸經,可以通氣機、助傳導;作用於足陽明胃經,可以和胃氣、養胃陰;作用於足太陰脾經,可以健脾氣、壯脾陽;作用於足少陰心經,可以益心氣、補心血、養心陰、振心陽;作用於手太陽小腸經,可以清利小腸;作用於足太陽膀胱經,可以助氣化、利水道;作用於足少陰腎經,可以滋腎陰、壯腎陽、補腎氣;作用於手厥陰心包經,可以護心神、益血絡;作用於手少陽三焦經,可以調暢三焦氣機、促進三焦氣化,使五臟六腑得以濡養;作用於足少陽膽經,可以清利膽腑;作用於足厥陰肝經,可以疏肝氣、補肝血、養肝陰、平肝陽;作用於任脈,可以調理陰經;作用於督脈,可以調理陽經。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冬至艾灸肚臍DIY 抗寒又抗病

  冬至是一年中艾灸養生的最佳時機。此時艾灸可將節氣、艾灸和穴位三者結合更好地起到溫陽補氣、溫經散寒的作用,從而提高機體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還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氣始於冬至」,需要我們激發體內陽氣,驅逐寒邪之氣。艾灸肚臍,正好符合冬至養生的理念。趁著冬至這個大好時機,我們不妨試試這種純天然的艾灸療法。

  艾灸肚臍最有效

  總體來講,冬至這天艾灸效果最好,但是,艾灸發揮效力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最好在冬至前4天就開始艾灸,加上冬至以及其後的4天,一共持續9天。

  此時,最適合的穴位就是神闕穴,艾灸神闕穴可將初生之陽堅固在體內,慢慢生發生長,為體所用。神闕的位置就是肚臍。肚臍正位於人體的「黃金分割點」上,是調整人體功能的最佳作用點。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

  順便也可以灸一灸關元穴,關元穴位於神闕下三寸,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現代研究證實,艾灸關元穴可以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強身固體的作用。

  艾灸時可以肚臍為中央,沿著肚臍周圍熏灼腹部。按照中醫理論,腹部為太陰,它屬於陰性,用熱的東西來加速循環,能夠使人體的氣機生發起來,乃至沖開身體不通的氣脈。記住,燒灼的時候儘量貼近肚臍,但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就好。這樣的灸法有利於冬至一陽生,對身體非常有好處,可以一冬不感冒,甚至第二年都很少生病

  常用艾灸臍兩法

  艾灸臍的方法很簡單,主要有兩種:一是艾炷直接灸。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身體會逐漸溫熱。每次灸15至30分鐘,一天進行1次,需要連續灸10次才有效果。艾灸臍對因體質虛弱而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的人來說,療效最好。二是神闕隔姜灸。把薑片上刺幾個孔,鋪在臍上,點燃艾炷在薑片中啄灸,身體會感到溫熱,而且很舒服。每次灸15至20分鐘,隔天灸1次,每個月灸10次。這個療法非常適合消化不良、容易肚痛的人。

  調和血氣疏通經絡

  艾灸肚臍療法能提高自我免疫系統,它具有養生、保健、預防疾病的作用,深受大家喜愛和信賴。

  艾灸能溫經散寒,調節身體陰陽。現今社會,工作壓力大,超負荷透支體力,致使陽氣不足,進而出現身體易疲勞、渾身疼痛、精力無法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及失眠、焦慮等亞健康症狀。艾灸能平衡身體陰陽之氣,激發陽氣,讓你精神煥發。

  艾灸能行氣通絡。《扁鵲心書》中有云:「扶陽之法,艾灼第一」,點燃的艾草滲透穴位後,調節身體陰陽,提高身體免疫力,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正是這個道理。使用灸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要比常規的治療快一半的時間。

  艾灸肚臍注意5點

  艾灸肚臍方法簡單,但是也有以下幾方面需要注意的:溫灸時先灸肚臍的左方,再灸肚臍的右方。溫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溫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飯後一小時內不宜溫灸。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過飢、過飽、酒醉禁灸;孕婦禁用;身體發炎部位禁灸。

按摩加艾灸 趕走手腳冷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秦敏主任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李敏醫師

  雖說手腳冷不是什麼大病,但也嚴重影響女士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對此,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的秦敏主任和李敏醫師為大家介紹了幾個容易取穴的穴位,經常對這些穴位按摩或施灸能起到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效。

  1、氣海:

  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用手掌逆時針輕揉下腹部約5分鐘。

 

${FDPageBreak}

 

  2、關元:

  位於臍下三寸處。用手掌逆時針輕揉下腹部約5分鐘。

 

${FDPageBreak}

  3、湧泉: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用拇指按壓,每穴位49次,每日1-2次。

${FDPageBreak}

  4、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用拇指按壓,每穴位49次,每日1-2次。

${FDPageBreak}

  5、血海:

  用掌心蓋住膝蓋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用拇指按壓,每穴位49次,每日1-2次。

 

${FDPageBreak}

 

  6、曲池:

  取該穴道時患者應採用正坐,側腕的取穴姿勢,曲池穴位於肘部,尋找穴位時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用拇指按壓,每穴位49次,每日1-2次。

  按摩穴位的同時,進行艾灸的效果更好。具體方法是:將艾條點燃後,在距穴位約3cm處施灸,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整距離。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11個攻略緩解女性手腳冰涼

  冬日家中必做養生7件事

  冬季幾種的對症去火藥

推動針灸推拿納入醫保報銷 揭秘保健灸養生法

目前,針灸、推拿等診療項目均未納入醫保報銷範圍。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中醫院今後應努力推動中醫特色診療項目納入醫保報銷。可見無論是人們還是國家都十分重視中醫養生,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保健灸養生法。

走罐療法治療背部疼痛

走罐療法由古代拔罐療法發展而來,為拔罐療法中的一種,又可稱為推罐療法,現代應用較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