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擔心自己臀部的脂肪太多,而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臀部脂肪多也許是件好事,因為與脂肪儲存在身體其他部位相比,脂肪儲存在臀部或有助於降低糖尿病和心臟病的患病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12日出版的《國際肥胖症雜誌》上報告說,人體多個部位的脂肪組織都會以脂肪酸的形式儲存能量,其中臀部和大腿部的脂肪是相對穩定的長期儲備,而腰腹部的脂肪則比較活躍,每天都會根據身體情況儲存和釋放脂肪酸,腰腹部脂肪過多,意味著體內有更多漂浮不定的脂肪酸,它們沉積在其他器官中就可能導致疾病。
研究人員說,這兩種脂肪分泌的激素也不同,腰腹部脂肪分泌的激素較易引發糖尿病和心臟病,而臀部和大腿部脂肪分泌的激素較為有益。由於男性脂肪多在腰腹部,而女性多在臀部,如果對比40歲左右同樣體重的男性和女性,男性患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更高。
研究人員指出,無論體重多少,脂肪分布對健康造成的這種影響都存在。但如果身體過於肥胖,身體各部位的脂肪都會增加,總的影響還是不利的,因此還應通過注意飲食和加強鍛煉控制體重。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消眼袋僅靠睡足還不夠
一些長期受眼袋困擾的人卻遺憾地發現,儘管調節了生物鐘,讓自己每天睡足覺,可依舊無法與眼袋揮手告別。這時你該仔細思考一下,你的眼袋究竟屬於哪種類型?是否僅僅靠睡眠就可以消除?
眼袋的形成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統計學結果顯示眼袋有遺傳的傾向。除此之外,睡眠缺乏、休息不佳、長期焦慮、心情沮喪等因素均會促進眼袋產生或加重眼袋的程度。換個角度從解剖學來看,下眼瞼脂肪團的增大和松垂、眼輪匝肌鬆弛無力以及皮膚的鬆脫下墜等都會成為眼袋的幫凶。並且由於眼袋的形成原因不同,它所表現的形式也有所差別:
1、單純眼輪匝肌肥厚型眼袋:由於遺傳性因素,這類人群在年輕時就有下瞼眼袋。其突出特點為靠近下瞼緣,呈弧形連續分布,但皮膚並不鬆弛,多見於20-32歲年輕人;
2、單純皮膚鬆弛型:此種情況為下瞼及外眥皮膚鬆弛,但無眶隔脂肪突出,眼周會出現細小皺紋,多見於33-45歲的中年人;
3、下瞼輕中度膨隆型:主要是眶隔脂肪的先天過度發育,多見於23-36歲的中青年人;
4、下瞼中重度膨隆型:同時伴有下瞼的皮膚鬆弛,主要是皮膚、眼輪匝肌及眶隔鬆弛,造成眶隔脂肪由於重力作用脫垂。嚴重者還會出現外眥韌帶鬆弛,瞼板外翻,流淚等症狀,多見於45-68歲的中老年人。
由此可見,眼袋的類型有多種多樣,有些是睡眠不足導致的暫時現象,有些則是各種原因所致的真性眼袋。單單靠調節睡眠並不能解決所有類型的眼袋。目前對於眼袋的治療主要有非手術和手術兩種療法。非手術的方法的重點在於緊緻患者眼部皮膚,提高皮膚的彈性和韌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脂肪膨脹情況。主要採用按摩、熱療、儀器、射頻、中草藥等手段實現。這種方法對於因休息不佳誘發輕度眼袋以及皮膚張力和彈性非常好的人群比較有效。
針對中重度的真性眼袋則可藉助外科手術方法。主要有兩種手術方式,一種是通過結膜的入路,在瞼結膜水平做一個小切口,將暴露出的三團脂肪團依次切除;另外一種是從眼睫毛的下面開口,在切除脂肪的同時提拉懸吊肌肉,切除多餘的皮膚,起到矯治作用。但要提醒的是,採取手術治療的人群需要注意以下事項,即女性病人手術要避開月經周期;避免在血壓過高的狀態下手術;避免過度緊張;術後要保持平靜的心情,多休息少活動,防止術後出血。
5件事挪到飯前做會更健康
編者按:傳統的養生習慣告訴我們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一個果,不上衛生所」……不過隨著科學的一步步發展,這些舊觀點遭到挑戰。實踐證明:飯後散步、飯後小睡、飯後吃水果、飯後刷牙、飯後喝湯均是不利健康的習慣。而一種強身健體的新方法——餐前保健,正在成為時尚。實踐證明,這種悖於傳統觀念與習慣的方法,是符合科學的,能收到很好的健身效果。
飯前散步才健康
餐前散步:散步是老少皆宜的有效鍛煉方法。我國俗話講:「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意即飯後散步有益健康。但據科學分析,飯後散步,並不正確。因為餐後食物集中在胃裡,這裡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來消化食物。此時,如適當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適量地進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如果餐後即行散步,血液需運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腸的血液供應相應減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餐後散步,對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以及進行過胃手術的病人尤其不利。它有可能導致心絞痛,加重頭暈,上腹飽脹不適,體位性低血壓、早搏、心動過速,以及陣發性房顫等病症的出現。而餐前散步則不同,此時胃中空虛,脂肪細胞尚無新的脂肪酸進入,散步易將其「動員」出來化為熱量而消耗掉。故專家主張飯前1小時進行減肥鍛煉,如快速散步、慢跑等,持續約30-45分鐘,其效果較飯後運動好得多。
小常識:「飯後」小禁忌
飯後如果立即做一些對靈敏性和準確度要求較高的活動或工作,比如駕駛,則很容易導致不良後果。據美國保健學會專家的調查發現,許多車禍的發生與肇事者飯後立即駕駛有關。這是因為飯後血液都集中於胃部,大腦缺氧現象嚴重,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速度減慢,靈活性下降。
餐前小憩:睡眠對恢復體力,提高免疫力,保證健康十分重要。不少人有午睡的習慣,而傳統的午睡在午餐後進行,但睡醒後,常常發生頭昏腦脹,四肢乏力,周身酸軟的不適感。這是由於進餐後,血液湧向胃腸道,去幫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腦與四肢的血液減少,大腦和肢體便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供給,乳酸等代謝產物也無法及時排出,因而會出現上述症狀。新的午休方式是飯前睡午覺,即下班回家先吃點水果或牛奶後上床午睡半小時到一小時,然後再進午餐。實踐證明,這樣午休更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增進食慾,並可使餐後的食物能得到充分的消化與吸收。${FDPageBreak}
小常識:6分鐘的強大威力
「短暫睡眠」的「強大威力」——僅僅一個「6分鐘的小盹」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記憶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用時最短卻仍能對記憶功能有幫助的睡眠。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人們進入睡眠狀態的那一刻,大腦中就發生了一些能增強我們記憶力的活動。
一系列關於睡眠的研究都表明:這種「短暫睡眠」對於那些每天需要處理大量信息,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來說至關重要,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恢復體力和幹勁,增強工作效率。
餐前刷牙:刷牙是預防齲齒所必須的手段與措施,故人們提出刷牙次數與時間是每天刷3次,每次3分鐘。傳統的刷牙是餐後進行,其實,這並不科學。近些年來,一些牙科專家提出,刷牙應在餐前進行。這是由於齲齒的形成,主要是牙垢和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性物質腐蝕牙齒的結果。當人們進餐後,牙垢已與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化學反應,酸性物質已形成,再刷牙就遲了一步。因此,只有在餐前將牙垢去除掉,才能減少酸性物質的形成,保護牙齒的清潔。此外,進餐後,特別是酸性食物會使牙齒表面的保護層琺瑯質鬆動,如此時刷牙也極易將牙齒保護層刷掉,對牙齒的健美十分不利。所以,提倡在餐前3-5分鐘刷牙。
餐前吃水果:許多人習慣於餐後吃水果,認為這樣可以輔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聽起來,這似乎也有道理。但一些營養學家認為,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餐後吃水果,日久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食物進入胃內需經1-2小時消化後,才能慢慢排出,而水果極易被吸收,不需在胃中停留時間過久,極易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如在餐前吃水果,就可使人體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因此,提倡在餐前1小時吃水果最為適宜。
小常識:最適合餐前吃的水果
餐前吃香蕉、紅棗。香蕉含有很高的鉀,對心臟和肌肉的功能有益,同時香蕉可以輔助治療便秘、小兒腹瀉等,適合餐前食用。紅棗含有大量維生素C,故有「天然維生素C丸」之美稱,餐前食用為好。但是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的人要忌食。
餐前喝湯:營養學證明,湯有營養醫療功能,尤其是炎熱的季節,湯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實踐證明,喝湯應在餐前,這是因為餐前先喝幾口湯,可以使口腔、食道、胃腸得到一次「沖洗」,並使之潤滑,能使食物順暢下咽。同時,也可減少一些干硬食物對消化道的黏膜摩擦與刺激,這顯然有利於消化與吸收。如把喝湯放在餐後,便無法獲得這種效果,還會沖淡消化液的分泌,並易造成胃腸的飽脹感及不適感,日長月久,必然影響脾胃的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小常識:肉類煲湯不適合晚上喝
有人說光喝湯不吃飯能減肥,所以很多人選擇在下班以後的晚餐,用一鍋熱氣騰騰的美味鮮湯犒勞自己,但專家建議晚餐應適當吃得清淡些,肉類煲湯較油、熱量高,不適合晚上食用,選在上午或中午吃比較好。
經常不放屁容易憋出病
如果無屁放出並伴有劇烈的腸絞痛者,必須緊急到醫院求治,作為急診進行搶救處理。此外,胃穿孔、闌尾炎穿孔形成的腹膜炎,腹部發硬,觸之劇痛,也可無屁。
年輕人如何遠離胃癌
近5年來,我國19~35歲青年人的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胃癌已呈現明顯年輕化趨勢。其實胃癌是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和膳食結構來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