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旅行要警惕靜脈血栓栓塞症

  春節臨近,探親、走親訪友和利用假期旅遊的人開始增多,在此提醒大家,搭乘飛機、火車或長途汽車旅行時要警惕「經濟艙綜合徵」的發生。

  「經濟艙綜合徵」源於一位英國婦女,在坐飛機長途旅行後,下飛機時突然出現胸悶、胸痛並很快死亡。後來人們發現,這是靜脈血栓栓塞症在作怪。靜脈血栓栓塞症是一種急性病,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當長時間坐在狹小的空間中不活動時,血液就會流動緩慢,甚至會在下肢出現血液凝聚而形成血栓,臨床上稱為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後,因剛剛形成的血栓容易脫離靜脈壁,隨血液回流入右心室,加之右心室收縮而將其推入肺動脈,從而會發生一系列的症狀甚至會導致猝死,臨床上稱為肺栓塞。

  「經濟艙綜合徵」經常襲擊的對象是經濟艙的乘客,因為航空客機中經濟艙座位相對來說間距小,顯得擁擠,以致坐在其中不便活動,因此發生下肢血液淤滯,血栓形成。

  不僅乘飛機長途旅行會發生「經濟艙綜合徵」,乘火車長期久坐或乘汽車長途旅行時均可以發生上述情況,甚至有些人長時間打麻將、玩電腦也會出現類似情況。無論何種原因,只要長時間持續坐臥不動,旅途中飲水減少或不飲水,致使血液「黏稠」、血流緩慢,便具備了靜脈血栓形成的條件。

  出現什麼症狀時要考慮發生了血栓呢?在您長途旅行後,如果出現下肢酸脹、疼痛,或者一側下肢水腫時要注意可能發生了深靜脈血栓。如果出現了一活動就呼吸困難、一喘氣就胸痛或上腹痛、或突然出現小量咯血、甚至暈厥、休克時要警惕可能發生了肺栓塞。當出現上述症狀後,一定要減少活動並及時就診,以免栓子進一步脫落而釀成悲劇。

  雖然「經濟艙綜合徵」可以導致嚴重的後果,但大家也不要談虎色變。實際上,「經濟艙綜合徵」是能夠避免的。當您在乘坐交通工具進行長途旅行時:

  1.不要穿緊身的衣褲,要穿寬鬆衣服,以免出現血流不暢的情況。

  2.旅途中要大量飲水,促進血液循環,一般每小時飲用500毫升水。但不要飲酒、咖啡等飲料,可以多喝些檸檬類飲品。

  3.在狹小的空間坐1-2個小時後,要起身活動活動。如果沒有活動空間,坐著時要經常活動腳踝、小腿,並且可以做腿部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運動,這樣也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液淤積而形成血栓。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國人飲食習慣健康度分析

  好習慣一:變得愛吃菜。

  在所有被調查者中,38.9%的人表示自己每天都有兩頓以上會吃大量的蔬菜,「只有一餐吃蔬菜,能吃到300克以上」的占39.0%,很少吃青菜的只占到22.1%。翟鳳英表示,從80年代開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覺得有錢就得吃雞鴨魚肉,蔬菜吃得少了。但隨著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又重新撿回了對蔬菜的熱愛。賈健斌表示,蔬菜熱量低,並且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膳食纖維等,這些恰恰都是現代人所匱乏的。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人每天應攝入蔬菜300—500克,若是一個三口之家,則每天需要2—3斤菜。

  好習慣二:開始注意少放油鹽。

  翟鳳英說:「我們很欣慰的看到,許多人開始從生活中關注限油限鹽,從『知道』到『做到』,邁出了很大的一步」。調查中,54.3%的人表示在烹調時會非常注意限制鹽和味精,34.9%的人表示會偶爾注意,表示「從不在意」的只占11.0%。而在限油方面,「注意少放油」的調查者也占了47.2%,「從不在意」的人只有12.8%。

  好習慣三:蒸菜、涼拌菜更受歡迎了。

  炒菜一直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但在此次調查中,被問及「最喜歡吃哪類菜餚」,選擇炒菜的只占31.6%,蒸菜緊隨其後,占到27.2%;燉菜占22.4%涼拌菜占6.1%;煎炸菜只占3.3%。「雖然『炒』是中國人最傳統的烹飪方式,但是燉煮、蒸、涼拌等更健康的烹飪方式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這也是關注營養健康的表現形式。」賈健斌說。

  好習慣四:豬肉吃的少些了。

  以往,國人的肉類攝入一直是豬肉「一統天下」的局面,而在回答「你吃什麼樣的肉類最多」這個問題時,只有56.1%選擇豬肉,而飽和脂肪含量低、更加健康的禽肉和水產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前人們愛吃豬肉,是因為豬肉脂肪含量高、吃著香,現在人們在選擇肉類時,會多考慮其對健康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翟鳳英推薦,在每天的肉類攝入中,禽肉和畜肉應該占到一半左右,大約為50—75克;魚蝦類應該占另一半,大約為50—100克,這才是合理的膳食結構。

  好習慣五:主食吃的清淡了。

  中式主食種類非常豐富,有米有面有雜糧,煎煮蒸炸面面俱到。但在調查中,只有兩成的人嗜好甜、鹹、油主食。翟鳳英說,如果菜餚油鹽過多,主食最好選擇清淡的,種類也可以多樣化。賈健斌也表示,人們現在越來越關注主食健康了。「以前在外面吃飯,最後的主食常會點蔥花餅、蛋炒飯,現在大家吃白米飯的多了,以減少油的攝入。」

  染上3個壞習慣

  壞習慣一:乳製品攝入又變不足。

  經歷了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後,中國人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飲奶習慣又遭當頭一棒。「牛奶不能喝」、「豆漿代替奶」的言論不絕於耳。「按照中國人目前的膳食結構,如果不喝奶,幾乎不可能攝入足夠的鈣。」賈健斌呼籲,目前的乳品市場經過整頓,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產品,每天一杯奶,仍應成為人們堅持的好習慣。

  壞習慣二:三餐不規律的人越來越多。

  調查顯示,能做到一日三餐都按時吃的人只占六成,不吃早餐和不吃晚餐的人分別占到21.4%和12.8%。「我們一直強調一日三餐,是非常有科學道理的。因為人體胃排空的時間一般為4—5小時,這樣一來,七八點吃早飯,十二點吃午飯,五六點吃完飯,可以保證體內的能量供應連續不間斷。」翟鳳英解釋說,此外,合理的三餐熱量分配,對於保持身材和身體健康也非常重要。賈健斌介紹,早餐提供的熱量應該占全天的25%—30%,午餐、晚餐分別占30%—40%,「現在有些人早飯不吃、午飯湊合,一天的能量最大攝入集中在晚餐,是非常不健康的。」

  壞習慣三:在家吃飯越來越少。

  調查表明,常在家就餐的人只占不足六成。「嚴格來說,不能把在外就餐稱作『壞習慣』,但由於現在餐館、飯店中的菜餚油鹽超標非常嚴重,我們發現,常在外就餐的人,肥胖和代謝綜合徵的患病率更高。」賈健斌說。「其實,在家吃飯,不僅可以獲得更健康的菜餚,也是促進家人溝通、緩解工作壓力的好方法。」翟鳳英表示。

  編後:接受記者採訪時,兩位專家均表示,雖然此次調查的問題更多的涉及到食物選擇、就餐方式等問題,但「吃飯」的含義遠比食物、營養要廣得多。

  「做飯,是對家人表達關愛的一種方式。」翟鳳英說。好好和家人一起做頓飯、吃頓飯,可能會累些,但帶給你的健康和快樂,卻是在外就餐無可比擬的。用心做每頓飯,是對家人的責任和愛;好好吃每頓飯,是對自己的責任和愛。從2010年開始,在廚房裡、餐桌前,多花些時間和心思,你一定會收穫健康和親情。

老看是不慣 說明你已經落後了

  俗話說「眼裡不揉沙子」,可就是有這麼一些人,在他們眼裡,什麼都是沙子,硌得他們心裡難受。尤其是在職場上,他們看誰都不舒服,有人暗地裡叫他們「看不慣」。事實上,這種經常對身邊的人和事物「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人,可能是為了自欺欺人地掩飾自身的不足,達到心理平衡。

  總曲解別人的好處

  這些格外挑剔的人,與一般的「完美主義」有所區別,他們一般只把矛頭指向別人而不是自己,眼裡容不得的是進步或優點,而不是缺點。

  這些人一看到同事和領導討論工作,就覺得他是想拍馬屁或「告密」;有的人聽到身邊人讚美別人,就認為肯定是要拉幫結派,以達到孤立某個人的目的;有的人看到同事在會議上提出一個新點子,就認為這個人是故意出風頭;還有人看到單位里的年輕人穿著入時、用先進的東西,就對此嗤之以鼻,覺得人家不務正業。

  打擊先進保證自己不落後

  對於這些老看不慣別人的人,華南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遲毓凱認為他們是為自己的「落後」找個藉口,以維持心理平衡。「在職場當中,老員工出現這種情況的比較多。」遲毓凱說,有些人看到身邊的人努力地工作,絞盡腦汁地想新點子,用自己的熱情營造好的人緣,可反觀自己呢,工作缺乏熱情、鮮有進展,這種對比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所以他們為了遮掩自己的「落後」,就「先發制人」,硬找出別人的「毛病」,用「大家誰也不比誰好」來維護自尊。

  除此之外,還有些人是因為他們對某些事情,尤其是對「新」存在偏見,為了維護舊的「秩序」,也容易老把「看不慣」掛在嘴邊。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過分自我為中心,在他們眼裡總是難以寬容別人的缺點,而恣意放大自己的優點。

  多給他們一點尊重

  「可以這麼說,這樣老是看不慣已經成為了一種行為習慣,很難改變。」遲毓凱說。如果你遇到這樣的同事,不用非跟他們較勁,尤其是對老員工,多一點謙遜,多給他們一點尊重,可以漸漸地讓他們的態度軟化下來。

  台灣《康健》雜誌則撰文建議,一定要向這種「看不慣」的人多交流、多學習。即使這類人顯得有點倚老賣老或好為人師,但他們的確有著寶貴的經驗、自身的優勢。遇到不明白的工作多向他們討教,他們的點撥很可能會激發出你的靈感、開拓你的思路。

全方位呵護老人 蜂皇漿防衰老(圖)

蜂王漿是工蜂上顎分泌的專供蜂王和蜂幼蟲食用的乳白色或淡黃色的漿狀物質。蜂王漿中含有極其豐富的胺基酸、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生物活性物質,還含有一種特殊的不飽和脂肪酸「10-羥基癸烯酸(10-HDA)」,具有很強的殺菌、延緩衰老作用。

女性白帶可不是洗洗那麼簡單

白帶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正常的白帶,沒有特殊顏色,也沒有異常氣味,白帶是女性生殖系統是否健康信息之一,絕非不潔之物。如果女性每天反覆多次清洗外陰,白帶不僅不會減少,而且會混入細菌,越洗越不潔,越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