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三大飲酒誤區 學會正確飲酒

  誤區1 白酒傷身 紅酒養人

  很多人認為喝白酒傷身,喝葡萄酒對健康有益,多喝點也沒關係。事實上,不管是紅酒還是白酒,關鍵還在於控制飲用量。

  專家指出,每周酒精的進食量男性為140克以下,女性為70克以下,超過這個數字就有患酒精性肝病的危險。140克酒精就相當於50度白酒的3-4兩,也就是說,成年男性每周飲用50度的白酒不能超過3-4兩,而紅酒則要控制在每天一二兩。

  誤區2  濃茶咖啡可醒酒

  有些人認為,酒後喝濃茶或咖啡有「醒酒」作用,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

  酒後飲濃茶,茶中咖啡鹼等可迅速發揮利尿作用,促進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對腎有較大刺激作用的物質)過早地進入腎臟,使腎臟受損。而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有刺激中樞神經和肌肉的作用,酒後喝咖啡會使大腦從極度抑制轉入極度興奮,並刺激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極大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對人體造成的損害會超過單純喝酒的許多倍,甚至誘發高血壓。

  誤區3  喝酒紅臉不易醉

  「喝酒臉紅的人不容易醉」,這句話常在宴席上被用作勸酒的理由。但事實上,醉酒和臉色並無多大關係。

  一些人認為喝了酒面紅如關公是好事,認為這代表血液循環好,能迅速將酒精分解掉,因此不容易醉。但專家指出,酒量和臉色沒有太大關係,因人而異。事實上,導致很多人認為喝酒臉紅的人不容易醉的原因其實是,紅臉的人大家一般少勸酒,因此喝得少,加上酒後發困,睡上15-30分鐘就又精神抖擻了,而白臉的則往往不知自己的底線,在高度興奮中飲酒過量。

  正確喝酒疏通血脈祛風散寒

  酒性溫,味甘,辛,少飲有疏通血脈、活血祛瘀、祛風散寒、行藥祛邪的功效。《內經》中已有關於古代用酒治療的記載。《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大量的藥酒方,用於各種疾病的防治。如獨活酒治痹,牛膝酒治拘急,附子酒治脹滿,紫石酒治虛冷,杜仲酒治腰痛等。

  《新修本草》載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滿毒氣」.陶弘景曾舉例盛讚酒的好處:「大寒凝海,唯酒不冰,明其熱性,獨冠群物。藥家多須,以行其勢。人飲之,使群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觸霧,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飲酒,病者食,死者空腹。此酒勢辟惡,勝於食。」

  適量飲酒延年益壽

  酒除了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外,還可用於延年益壽。老年人陽氣漸衰,血脈不暢,易受風、寒、霧、露的侵襲,如能合理適量飲酒,可以疏風通絡,輕身延年。唐代醫學家、藥王孫思邈是一位長壽之人,他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冬服藥酒兩三劑,立春則止,此法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保生月錄》中記載「夏月清晨炒蔥頭飲酒一二杯,令血氣通暢」;「冬日早出宜飲酒,以卻寒,或噙姜以辟惡」.說明酒與藥物配合使用能增強保健益壽的功效。

  清代徐沅青《醫方叢語》中轉引《歸田瑣錄》載有「周公百歲酒」能「治聾明目,黑髮駐顏」,「家三代服之,相承無七十歲以下人」.歷代益壽延年的藥酒方不下數百種,有很多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功效,如枸杞酒、生地酒、人參酒、白朮酒、薯蕷酒、陽春酒、百補延齡酒等,不勝枚舉。

  酒有千種各取所需

  酒的種類很多,作用也不盡相同。浸藥多用白酒,做藥引多用米酒,活血止痛多用黃酒。葡萄酒少量飲用,可強心提神。《新修本草》謂其「能消痰破澼」。啤酒以大麥芽發酵而成,營養豐富又可健胃消食。飲酒的數量及方法宜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總的原則是少飲、淡飲,反對暴飲雜飲。如《養生要論》中引阮堅之的話講:「淡酒、小杯,久坐細談,非唯娛客,亦可養生。」《清異錄》指出:「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善酒者,亦醉」。

  過量飲酒損害健康

  飲酒過量則損害健康,導致病患發生,甚至引起死亡。早在《呂氏春秋》中即有「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曰爛腸之食」的記載。《韓非子》中講:「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痰形。」《管子》中載,齊桓公讓管仲飲酒,管仲倒掉一半,並說:「棄身不如棄酒。」梁代陳宣嗜酒如命,以「不飲為過」,最後還是說:「譬酒猶水也,可以濟舟,也可以覆舟。」歷代醫家對於過量飲酒的害處亦有一致的認識。如《飲膳正要》謂酒:「少飲為佳,多飲傷形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飲酒過度,喪生之源。」《本草綱目》云:「少飲則活血行氣,壯神御風,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又說:「過飲不節,殺人頃刻。」

  溫馨提示由於酒的代謝主要是通過肝臟來完成的,而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學名稱為乙醇。白酒、大曲、白蘭地、威士忌等烈性酒含乙醇量達40%~60%,還雜有毒性較大的異戊醇、甲醇等。它在代謝過程中,對肝臟有一定的侵害,且使肝細胞變性。另一方面,飲酒還具有成癮性,過量可引起急、慢性酒精中毒,對人體損害極大。實驗表明,當人體內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0.05%~0.2%的時候,就會出現醉酒的狀態。當達到0.4%時,就會造成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因此,長期過量飲酒可以引起慢性中毒而招致一些疾病的發生。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如何利用飲食護膚

  人類的皮膚基本上有三種類型,即中性皮膚、油性皮膚和乾性皮膚。中性皮膚組織緊密,厚薄適中,光滑柔軟,富有彈性,是較好的皮膚類型。油性皮膚面部皮膚毛孔較大,脂肪較多,具有油亮光澤。這種皮膚易發生面部皮膚感染,但不易生皺紋。

  乾性皮膚,紅白細嫩,發乾,易起皺,易破損,對理化因子較敏感,容易過敏。另外,還有一種類型為混合型皮膚,即額頭、鼻部為油性皮膚,油脂多,發亮,其他部分為乾性皮膚,紅白細嫩,對陽光中的紫外線敏感,約80%的女性屬於混合型皮膚。

  按照中醫理論,從人的體質上看,油性皮膚多為「體內濕重」;相反,乾性皮膚者體內水分異常少為「燥」。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油性皮膚者,皮脂腺分泌較旺盛,體內雄性激素分泌較多,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乾性皮膚者,皮膚內水分不足,新陳代謝緩慢,皮脂腺功能減退,皮膚表面乾燥。因此,不同的飲食調養能夠對皮膚造成影響,在不影響營養平衡的情況下,不同類型的皮膚可針對性地選合適食品。

  油性皮膚者,飲食宜選用具有涼性、平性食物,如冬瓜、絲瓜、白蘿蔔、胡蘿蔔、竹筍、大白菜、小白菜、捲心菜、蓮藕、黃花菜、荸薺、西瓜、柚子、椰子、銀魚、雞肉、兔肉等。少吃辛辣、溫熱性及油脂多的食品,如奶油、奶酪、奶油製品、蜜餞、肥豬肉、羊肉、狗肉、花生、核桃、桂圓肉、荔枝、核桃仁、巧克力、可可、咖喱粉等。宜選用具有祛溫清熱類中藥,如白茯苓、澤瀉、珍珠、白菊花、薏苡仁、麥飯石、靈芝等。

  中、乾性皮膚者,宜多食豆類,如黑豆、黃豆、赤小豆,蔬菜、水果、海藻類等鹼性食品。少吃鳥獸類、魚貝類酸性食品,如狗肉、魚、蝦、蟹等。宜選用具有活血化瘀及補陰類中藥,如桃花、桃仁、當歸、蓮花、玫瑰花、紅花及枸杞子、玉竹、女貞子、旱蓮草、百合、桑寄生、桑椹子等。

小心背包惹來七大健康危害

  每個女性都會有一個出門必備物品,那就是包包了。包包可以裝出門所需要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為女性的搭配加分。可是,無論是哪一種包包,背式的,肩式的,手拿式的,如果背錯,那都對女性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1.脊柱彎

  駝背、脊柱側彎、腰椎間盤突出、脊柱關節炎、坐骨神經疼痛等,都可能是背包過重惹的禍。

  你在左肩背了一個5公斤左右的大包,那脊柱右側的肌肉就要產生15-20公斤的力量,才能維持身體平衡,這種肌肉組織發力的不平衡會牽拉脊柱造成彎曲,造成勞損、發炎。

  此外,太重的包會導致椎間盤變性、下垂,壓迫神經;還會帶來坐骨神經痛。

  2.頸部肌肉勞損

  背著包包,最直接受害的就是肩頸處提肩胛部的肌肉。背包時,人體需做上提肩部的動作以抵抗背包的下墜,提肩胛部的斜方肌與肩胛提肌要共同收縮,加上斜方肌被包帶壓著,時間過長、或負荷過重容易出現勞損,致缺血、疼痛。

  3.腰背肌肉緊張

  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天秤,哪邊負重,脊柱就會彎向哪邊,為了脊柱的平衡,另一側的肌肉就會緊張,造成肌肉一側松一側緊。長期下來,緊張的肌肉可能會出現一些無菌性炎症,如肌肉勞損,也會出現脊柱小關節錯位等病症。如果你是大袋擁躉,長年累月的單側用力引起脊柱力學改變,造成脊柱側彎也是有可能的。

  4.脖子酸、肩膀疼

  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又背大包的人,往往是肩頸酸痛、肩手麻木無力症狀最突出的人群,背包過重會讓脖子不自覺地傾向一邊,一邊肌肉拉伸,一邊緊縮,這樣很容易導致疼痛。

  其次,過重的背包還會讓肩背部肌肉,如斜方肌和提肩胛肌長期受到壓迫,可能出現慢性拉傷。

  5.高低肩

  背單肩大包時,由於單側肩膀要承受較大的重力,肩頸會不自覺地往上提,而為了防止包帶下滑,這種上提可能會更嚴重。如果經常長時間使用其中一邊肩膀,會造成難看的高低肩。

  6.手臂麻

  很多女性喜歡將又大又沉的包挎在手臂上,家庭主婦買菜時也喜歡將裝得滿滿的帆布袋用手拎著或挽著,時間長了,手臂或手腕很容易酸痛發麻。

  專家提醒:手腕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或過度使用腕力,會因反覆慢性的疲勞損傷導致腕管綜合徵。

  7.臀部大腿關節勞損

  很多人背著幾十斤重的包長時間行走,負重大是膝關節磨損的一個高危因素。背包越重,膝關節的壓力越大,容易產生關節問題,最終導致關節炎症。

四大洗髮誤區 養成正確洗髮習慣

對於洗頭這件事,人們落入了很多誤區,洗頭要明白的八件事,讓你擁有正確的洗頭觀念。

圍巾當口罩戴有啥後果

圍巾易吸附大量的灰塵、病菌,如果不經常洗滌,當圍巾接觸人的口鼻時,脫落的纖維、灰塵、病菌很容易隨呼吸進入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