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療頸肩酸痛

  中醫認為頸肩酸痛是由於頸肩部氣血瘀滯所致。刮痧療法可以舒筋通絡,活血化瘀,促進局部新陳代謝,使原本僵硬的肌肉放鬆,調整亞健康狀態。

  刮頸肩部

  1.用直線刮法刮拭督脈,從風府穴到大椎穴,刮膀胱經,從玉枕、天柱到大杼、風門,從後髮際上,棘突雙側分別由上向下刮拭,每一側刮15~20次。

  2.用弧線刮法刮拭足少陽膽經,由風池及乳突根部從上向下,經過肩井,刮向肩端,每側刮15~20次。

  刮背部

  用直線刮法刮拭膀胱經,從玉枕經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到厥陰俞。刮拭肩中俞、天醪至膏盲、天宗,每側刮15~20次。

  刮四肢

  1.沿手陽明大腸經,從肩齲過曲池到合谷,刮15~20次。點壓按揉合谷穴。

  2.用直線刮法沿足陽明胃經循行線刮拭,從足三里到條口,每一側刮15~20次。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話疲勞:什麼是「五勞七傷」

  疲勞是機體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由於過長時間或過於繁重、緊張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而引起的作業效率明顯的暫時降低的一種生理現象,主觀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盡的感覺。但主觀疲倦感並不一定是機體疲勞,有時無疲倦感覺,而機體卻已進入疲勞狀態。

  中醫藥很早就認識到人體的疲勞問題,中醫稱疲勞為「懈怠」、「勞倦」、「疲乏」,屬「虛勞」、「虛損」範疇,認為疲勞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有以勞倦,形氣衰少」。虛指人體臟腑氣血虧損,「精氣奪則虛」。對於不同的人和不同情況,疲勞可以表現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軟、精神不振、視力疲勞、陽痿早泄、反應遲鈍等等,疲勞既可出現在健康人身上,也是很多疾病中出現的某一個症狀。因此,長久的疲勞既是一些疾患的原因,其本身也可能是某種疾患的一種情況,換言之,疲勞可能蘊藏著某種疾患。

  疲勞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中醫將疲勞分為「五勞」、「六極」、「七傷」。

  1.五勞

  五勞就是五種勞損,包括肝勞、心勞、脾勞、肺勞、腎勞。《素問·宣明五氣篇》對體力性疲勞歸納為五勞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過度用眼會引起視疲勞;過分懶散會使精神不振;坐的時間太長或是保持靜態的時間太長而不運動,肌肉就會鬆軟而不堅實;持續站立、行走而得不到休息,就會引起筋骨肌肉疲乏、酸軟。

  2.六極

  六極指疲勞引起的六種較為嚴重的機體病理變化,包括筋極、脈極、肉極、氣極、骨極、精極。嚴用和《濟生方·論五勞六極證治》稱:「蓋勞力謀慮成肝勞,應乎筋極;曲運神機成心勞,應乎脈極;意外過思成脾勞,應乎肉極;預事而憂成肺勞,應乎氣極;持志節成腎勞,應乎骨極。」

  3.七傷

  七傷指七種對身心傷害的因素,包括大飽傷脾、大怒傷肝、強力受濕傷腎、形寒傷肺、憂思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傷志。

 

${FDPageBreak}

  發生過程 中醫認為疲勞損害身體是按以下過程進行變化的:「積虛成損,積損成勞,積勞成疾」。過勞、情志、外邪等致病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不足引起的疲勞,多以肝、脾、腎三髒的損傷為主。肝主疏泄,有疏通氣血、條達情緒的作用。肝鬱氣滯則引起脾胃失和。脾主運化,主肌肉,脾運失常則不能生化營養精微物質,可使肌肉四肢無力。肝主筋,肝的精氣衰則筋不能動。腎藏精,主骨,腎氣傷則精力不濟,筋骨酸軟,未老先衰,特別易引起性功能阻礙。

  1.勞傷肌筋 專家說:「人之運動,由乎筋力,運動過勞,筋必疲極。」從事體力勞動過度,容易勞損肌肉筋骨,肝主筋,間接地影響肝氣,使氣機郁滯,脾氣虛,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2.憂思傷脾 《靈樞·大惑論》認為過度用腦會引起精神心理方面的疲勞:「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情緒變化無常,則易損及脾胃功能,使水谷精華失運,中氣升降失常,食慾差。

  宋代李杲在《脾胃論》中也說:「少氣,不足以息,倦怠無力,默默不語,寢不寐,食不知味,惡熱,動則煩擾……」

  3.精氣勞損 腎藏精,房事太過,腎氣受損,則出現腰膝酸軟,遺精。

  4.疾病引發 中醫對疾病導致的疲勞也有認識,《黃帝內經》認為「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脾氣虛,則四肢不用」,「腎所生病,嗜臥」。

  總之,由長期疲勞而演變的慢性疲勞綜合徵是一個多組織器官虛損、功能紊亂的病理狀態,由多種原因引起,僅靠單一的治法難以奏效,中醫藥介入疲勞的調養,獨具優勢。近年來,國內外採用中醫藥治療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保持良好心態,做到「形神合一」,合理組織訓練和勞動也是預防過度疲勞的重要因素,注意勞逸結合,恰當安排工間暫歇和工間休息。其他措施如改善訓練或勞動環境衛生,減少和消除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宣傳訓練、勞動、運動生理衛生知識,加強醫學監督,改善伙食,搞好衛生保障。

人格與疾病的關係

  

    在人格諸要素中,與疾病關係最為密切者莫過於氣質與性格。氣質與性格是一個人內在穩定的心理特徵,不僅影響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患病後的心理反應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轉歸等均有所影響。中醫學對人格與疾病關係的認識,多著眼於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靈樞·通天》即明確指出:「古人善用針艾者,視人之五態乃治之。」並對如何視人之五態確定診治原則作了具體的說明。明·李中梓特別重視診治疾病對病人個性心理特徵的認識,他在《醫宗必讀》一書中專列「不失人情論」,從性之「好惡」、「緩急」、「得失」、「慎疏」、「有無主見」出發使用適宜的治療方法。李氏指出:「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優者慰安雲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尊,貴者多自尊而驕恣悖理,此交際之不同也。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懷抱可知,此調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為害也。有境緣不偶,營求未逐,深情牽掛,良藥難醫,此得失之為害也。有急性者遭遲病,更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遲病,濡滯而成難挽,此緩急之為害也。有參術沾唇慎補,心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此成心之為害也。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知自古神聖,未有餘望聞問而獨憑一脈者。……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明·綺石《理虛元鑒》論個性心理特徵與發病的關係說:「顧私己者,心肝病少;顧大體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鍾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腎病少;矜志節者,肝腎病多。」對虛勞病論治,則針對不同個性之人,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指出:「虛勞之人,其性情多有偏重之外,每不能撙節其精神。故須各就其性情所失以為治。其在湯(盪)而不收者,宜節嗜欲以養精。在滯而不化者,宜節煩惱以養神。在激而不平者,宜節忿怒以養肝。在躁而不靜者,宜節辛勤以養力。在瑣屑而不坦責者,宜節思慮以養心。在慈悲而不解脫者,宜節悲哀以養肺。」

  中醫學對性格勇怯與疾病關係的認識較為深刻,認為性格勇怯不同,則對致病因子的反應、病機轉歸預後及對針藥的耐受性等方面均有所區別。《素問·經脈別論》指出,對於驚恐刺激、意外困難、勞苦夜行、涉水跌仆等情況,勇者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故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易已;相反,怯懦者在惡劣的條件下則易於發病。所謂「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勇、怯不同,其形氣的強調,皮膚的厚薄,筋骨的堅脆,耐痛的程度亦有差異,故在針灸方法的選擇、刺激強度與時間的確定等方面,亦應因人而異。

  現代醫學心理學對個性心理特徵與疾病的關係有較深入的研究,一般認為神經症、心身疾病,心理社會適應不良所致綜合徵、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均與個性心理特徵有關。不同性格氣質類型者易患的疾病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疾病傾向性。例如,多血質者易患與脂質代謝有關的心血管疾病或代謝性疾病: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高血壓、膽系疾病等;抑鬱質者易患神經衰弱、內臟下垂、哮喘病、潰瘍病、便秘、心動過速;膽汁質者易患骨關節類外科疾患。對心腦血管病研究發現, A型行為者冠心病發病率為B型行為者的兩倍多,心肌梗塞復發率為 B型行為的五倍。A型行為者的原發性高血壓、腦中風發生率也明顯增高。近年又提出 C型行為的概念,它表現為明顯的焦慮、抑鬱、悲觀失望、消極沮喪、好感情用事、缺乏理智和社會支持感等。初步研究表明,C型行為者較易罹癌症等疾病。

蜜蜂一蟄也能治病?

過去多利用蜜蜂針刺的蜂灸法來治療風濕病、關節炎,現在更被用來提高小兒免疫力,治療反覆呼吸道感染、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支和厭食症等。

話說中醫足療的穴位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