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時應該注意什麼?
① 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胳凸凹不平,毛髮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② 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③ 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
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 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背部拔火罐的好處 背部拔火罐拔哪裡
背部拔火罐的好處
拔罐可以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適應範圍很廣,一般多用於風寒濕痹、腰酸背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及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中風等。
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脈的循行線,它總督一身之陽經,有統帥、調節、聯絡其它陽經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兩側的膀胱經又貫通全身上下,五臟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應的反應點,臟腑機能發生的病理性變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應出來。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背部皮下隱藏著大量「沉睡的」免疫細胞,在缺少刺激的情況下,這些對人體極為有用的免疫細胞常處於一種「休眠」狀態,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進入血液循環,就成為具有吞噬異物能力的網狀細胞,能積極消滅有害病菌,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此外,背部還有重要的保健穴,如著名的華佗夾脊穴以及大椎、膏肓等穴位。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背部哪些穴位可以拔罐
濕毒與肺、脾、腎、膀胱、三焦、小腸關係密切,所以要找與之相關的穴位。所以臨床拔罐以背部俞穴為主:肺俞、脾俞、三焦俞、腎俞、小腸俞、膀胱俞。
拔罐去濕一般多用背部膀胱經的穴位,主要是背俞穴,如腎俞、脾俞、肺俞、關元俞、大腸俞等,或用腹部督脈穴位如關元、氣海等。
濕重的話,膀胱經是要拔罐的的,位置是:豐隆,足三里,中脘,大橫,水分,陽陵泉。
中醫上講脾主運化,腎主水,肺主通調水道,拔罐去濕可以多用脾腎經的穴位,如陰陵泉,豐隆,天樞,及大腿後側穴位等。
夏季按摩穴位可預防中暑
烈日炎炎的夏季,是一些疾病急性發作的高發期,一旦發作,真是讓人措手不及。此時,掌握一點應急方法很有必要。
中暑、中風、虛脫等原因會讓人突然暈厥,這時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穴(即虎口上,在手背拇指和食指的掌骨體之間,略近第二掌骨體外側中點處),持續2—3分鐘,暈厥將很快消失;其次可以按摩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的太陽穴;再則可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或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的中沖穴、頭頂部的百會穴及足底心前1/3處的湧泉穴,均可令病人儘快甦醒。
夏季情緒容易激動,高血壓患者更要預防情緒激動,血壓驟升。一旦發生意外,可掐壓手掌心橫紋中第二、三掌指關節後掌骨間的勞營穴,可使血壓下降。心絞痛發作時,病情非常危急,在送病人往醫院救治的同時,應立即讓病人側臥,低頭垂臂按壓病人至陽穴(即後背正中線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以緩解症狀;還可用右手重重掐壓左手腕處的內關穴約5—10分鐘,也能緩解症狀。當急性心梗發作時,還要按掐膻中(即胸骨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平第四肋間隙處)。
當暈車出現噁心、欲吐或出現腹部疼痛時,用右手重重掐壓左手腕處的內關穴,持續時間約5—10分鐘,即能緩解症狀。當然,遇到危急情況,及時就診最重要。
手抓頭,調氣血
頭是人體的神經中樞、指揮中樞,需要精心調養。中醫經絡理論講,人體十二條正經中的手足三陽經會聚於頭,循行於頭面部的前額、兩側、巔頂等不同部位,故有「頭為諸陽之會」之說。對頭部進行適當按摩,可以升舉陽氣,促進氣血通暢,起到清腦提神、健身強體的作用。
抓頭按摩是頭部自我調養中較為簡單的一種,就是用十指的螺紋面及指甲對頭皮進行按摩。按摩時,自前額上的頭髮抓起,由前向後,經頭頂至後髮際;再從後向前,循環往復。按摩時注意閉眼養神,身體放鬆。每天可以做5—10分鐘,可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氣血,對改善局部頭皮的營養和皮膚分泌都有好處。
抓頭時,在一些頭部的重點穴位處要停留久一點,用力重一點,使穴位得到適當刺激。比如:前部的神庭穴,即頭正中線入前髮際0.5寸;巔頂的百會穴,相當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兩側的角孫穴,在耳尖直上入髮際處;後項部的風池穴,在後頭枕骨下,兩大筋外側凹陷處。除此之外,推拿里還有一式「分指梳發」。它是指將雙手彎曲呈爪狀,置於前髮際上,雙手手指從前往後梳理頭皮。五個手指可以分捋督脈、膀胱經、膽經,從而達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拔罐時坐著好還是躺著好
仰面而臥,頭下墊枕,下肢平伸或膝下墊枕,上肢自然置於軀幹兩旁,或屈肘置於頭部兩側,肌肉放鬆,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內側,有利於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側等部位。
中醫拔罐常見的基礎知識
由真空栓和罐兩部分組成,在拔罐的基礎上,利用抽真空的原理製成。特點是操作方便安全便於觀察拔罐部分淤血程度,不易破損,可調罐內負壓,大小種類很多,並能自己給自己背後拔罐,不需用火,但不能用作拔響罐和油走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