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多走路、多喝水就是養生?但醫生告訴你:這其實在折壽

免疫力是最好的醫生,經歷過新型冠狀病毒後,人們認識到強大免疫力給身體帶來的好處,開始著手於養生保健。網上流傳著很多養生保健方法,說的頭頭是道,但卻經不起推敲,非但不能達到養生效果,反而會誘發疾病。

哪些養生方法是錯誤的?

1、多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每天對水的需求量大約是2000毫升左右,有的人卻拘泥於每天8杯水。這裡所說的2000毫升水也包括一日三餐中飯菜和湯中的水,只要有正常的飲食,只需額外補充1000毫升水就行。若大量喝水勢必會增加腎臟負擔,也會稀釋血液中鈉含量,易引起低鈉血症,導致患者出現昏睡、噁心和四肢抽搐。

2、多走路

微信運動風靡於朋友圈,很多人盲目一天走一兩萬步。走路確實有利於身體健康,不過一定要掌握正確的走路方法,若一下子走路太多,會對關節、骨骼及韌帶帶來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運動時需採取循序漸進原則,慢慢增加運動量。

3、趁熱吃

家裡的老人一直催促人們趁熱吃,確實能滿足嘴巴欲望,但會增加消化系統負擔。人們的食道黏膜非常嬌嫩,只能承受60℃,一旦超過60℃勢必會燙傷食道黏膜。若總是吃太燙的食物,使得食道黏膜不停的修復和損傷,從而形成淺表潰瘍,久而久之導致黏膜發生質的變化,最終發生癌變。所以吃的食物溫度需控制在60℃以下,不能吃的太燙。

4、辟穀養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辟穀養生受到人們青睞,也就是不吃肉類、蛋類和五穀物,只是依靠喝水以及打葡萄糖來替代一日三餐,宣稱能清理腸胃,但非但沒有養生效果,反而給身體帶來傷害。辟穀會擾亂胃腸道正常運轉,影響腸道通透性,減少消化液分泌,減弱食物消化和吸收能力,久而久之紊亂代謝,導致胃潰瘍和胃炎。

5、亂補鈣

有的人認為多補鈣就能讓骨骼變得強壯,防止骨質疏鬆,但過猶而不及。大量補鈣會影響身體對鈣和鋅吸收,易導致腎結石以及高鈣血症。通常體重為50~70公斤的老年人,每天只要補充1000毫克鈣即可。只要有均衡健康的飲食就能為身體提供足夠的鈣,可以從乳製品、豆類和綠葉蔬菜中獲取。

6、亂補維生素

很多中老年人把維生素當成萬能藥,但身體不缺乏維生素的前提下,亂補充會加重病情。若胃潰瘍病人大量補充維生素C,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刺激胃黏膜。另外長期大量補充維生素C,也會引起尿路結石,導致動脈硬化。

7、天天喝粥

長時間喝粥不能為身體提供所需要的營養以及熱量,久而久之導致營養失衡,因此非必要情況下不能把粥當做主食。

溫馨提示

不要傻傻的信以上7種養生保健方法了,以免養出一身病。真正的養生方法是均衡攝入營養、保持適度鍛煉、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充足的睡眠。

立秋後天氣變涼謹防面癱

新華網天津8月9日電7日立秋。立秋後,天氣漸涼。養生專家提醒說,天氣變涼時要防止風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現面部神經炎,即面癱病症。養生專家張東生介紹說,面癱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面部陽明、少陽經脈,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筋肌遲緩不收而發病。睡眠時全身的肌肉和毛孔疏鬆、開放,如果把空調的溫度開得很低,或者直接對著風扇、空調猛吹,體表微循環受到寒冷刺激,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就會發生痙攣,導致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迫而招致面癱。秋風是「邪風」「賊風」,如果過度吹風,常常會導致面部神經麻痹,嚴重時嘴歪眼斜。養生專家表示,面癱的臨床表現為,閉不上眼睛,臉部一側鬆弛,嘴歪,流口水,流眼淚,眉毛抬不起來,耳後疼痛等。面癱病症發生於任何年齡,其中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多於女性。養生專家指出,面癱不會對患者的生命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一旦治療效果不佳,就會因表情功能的喪失而容貌受損。因此,對於面癱的治療預防不容忽視。面癱要早發現、早治療,中醫針灸對面癱治療效果較好。為防止面癱,養生專家建議,一是要注意保暖,出門儘量戴口罩;二是開車或坐車時,最好不要搖下車窗;三是在疲勞之時或洗浴後,不能再受風;四是儘量不要開窗睡覺;五是適當鍛煉,多食蔬菜水果。

秋天多吃此堅果可健脾胃

如今的天氣越來越涼爽宜人,人們的食慾比起夏天時也明顯好轉,無論吃的食物品種還是分量也都多了起來。但在經歷了漫長炎熱的夏天后,人的脾胃功能比較弱、津液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一時跟不上,因此這時很容易出現消化道問題,如消化不良、胃脹、腹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