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有多種 「滅火」要對症

  

    「上火」是中醫學專用名詞。如果出現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中醫就認為是「上火」。

  「火」是如何產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的侵襲而引起「上火」症狀;一是機體內存在的能推動生命機能而看不見的「火」,由於陰陽失調,失去了正常潛藏功能,浮炎於上,而引起「上火」症狀。

  引發「上火」的具體因素很多。情緒波動過極,中暑,受涼,傷風,嗜菸酒,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品以及中毒、缺少睡眠等都會「上火」。

  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徵象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臟腑開竅把目赤腫痛稱「肝火」,鼻扇氣喘稱「肺火」,口舌生瘡稱「心火」等等。結合內在病機,這些火還可統分「虛實」兩大類,症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症狀輕,時間長並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這種分類為有關治療提供了依據。

  治療「上火」要注意兩點:一是選用中藥,而不盲目投用西藥。因前者是調理全身以治本,後者卻只能針對症狀治其標。二是遵照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導赤散等,治「實火」用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等藥徑直泄火,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見「火」就用三黃片之類,有時並不奏效,反而誤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道家養生的「漸」與「頓」

  道教的性命雙修養生功,修煉法的種類有頓法、漸法、男擒白虎、女斬赤龍之分。因為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生理與身體強弱之不同,在使用功法上有明顯的補與瀉,必須有所區別。

  成年人(十六歲以上),儘管身體強弱差距很大,但採取的功法只有一個,即「漸法」,又稱補法:虧損多者多補,虧損少者少補,以破而補圇、缺而補圓為目的。當築基煉己完成後,漸法的任務也告完成。接著由「漸法」轉入「頓法」。

  什麼叫漸法,什麼是頓法呢?所謂漸是指漸漸的、一點一點的、逐漸的填補,故謂漸法。所謂頓法,從頓字的意義來說,有頓然、忽然之意,如禪宗的頓悟、頓覺,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謂頓法,是捷徑,比漸法進度要快。但倘若煉己不純,築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復失,事物發展的規律往往是其進急者其退速,練功亦然。當然事物的成敗各有其因,也不是絕對的。道家正一派的創始人張伯端主張頓法,稱南派。道家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主張漸法,稱北派。故有北漸、南頓之稱。

  當人進入古稀之年時,身體內外的機件磨損殆盡,新陳代謝的功能失靈,生機斷,精已竭,西歸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線希望。此時修持要用武當張三丰祖師所說的「敲竹斗龜」的法子,將睡龜喚醒,使其煥發青春,恢復生機,可再用漸法補而救之。

常拍足三里健胃消疲防感冒

  很多人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現象,特別是老人。這是因為由於手腳離心臟較遠,尤其是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人,更容易發生供血不及時的情況,所以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

  足三里穴位於人體下肢膝關節外側下四指寬處(不包括大拇指,即膝眼直下3寸處),堅持拍打或按摩,可以起到同針灸一樣的作用,不僅能促進微血管循環,改善冰涼症狀,還有健胃、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所以民間就有「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讚譽。

  拍按之前,先搓揉雙手直至發熱,然後用雙手掌按揉雙側足三里部位15分鐘左右,或拍打150下左右,早晚各一次。

  生活中想改善手足冰冷的症狀,還有多種其他的方法可選擇,如增加運動,跑步、快走、甩手等;也可採取睡前溫熱水泡腳、搓揉手腳等保健療法。另外,飲食上宜少吃寒性食物,多選擇溫性或熱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都可改善手腳冰涼症狀。

中醫:出汗部位知健康

溫度逐漸升高,人們開始愛出汗,但出汗部位略有不同,有的是手心出汗、有的是手腳出汗、有的是腋下愛出汗,還有的是睡覺出汗,還有的是喝口熱水、稍動一下就容易出汗。出汗多是怎麼回事呢?出汗多便易使身體散發出汗味,使人敬而遠之。下面中醫講堂一起與您探討「出汗多是怎麼回事及出汗部位看健康」的奧秘。

揉搓穴位治手腳冰涼

穴位按摩治療手腳冰涼的原理在於:疏通經絡、活血化淤、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經常按摩以下4個穴位,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