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心慌發生的病因有什麼?

心臟收縮力增強可引起心慌。心慌可為生理性或病理性。生理性者可見於健康人在強烈體力活動或精神過度緊張之時。但也可見於大量吸菸、飲酒、飲濃茶或咖啡,或應用某些藥物如麻黃素、咖啡因、氨茶鹼、腎上腺素類、苯丙胺、阿托品、甲狀腺片等的人,且常和攝入量大小及個體敏感性有關。 病理性心臟搏動增強所致心慌可由於:

(1)心室肥大:

後天獲得性心臟病如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梅毒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風濕性二尖瓣關閉不全等,由於左心室肥大、心收縮力增強,可引起心慌。腳氣病(beriberi)性心臟病時,左、右心室均增大,病情發展快,心慌常明顯而強烈。

(2)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其他病變:

貧血、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均可引起心率加快,心搏動加強而引起心慌。貧血時血液攜氧量少,器官與組織缺氧,主要代償機理是通過加快心率、增加心排出量以保證供氧。急性失血性貧血所致心慌尤為明顯。高熱時機體基礎代謝率增高、組織耗氧量增加,因而通過加快心率以保證供氧,心率加快導致心慌。甲狀腺功能亢進由於基礎代謝率增高與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也常引起心慌。 活動性肺結核患者雖無明顯發熱也易發生心慌,且作為結核中毒症狀之一,主要和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有關。此外在風濕性心臟炎、感染性心內膜炎、布魯菌病、低血糖發作等均易引起心慌。 當嗜鉻細胞瘤發生陣發性血壓升高,可出現心慌,這與血中兒茶酚胺水平突然升高、興奮交感神經有關。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心慌需要做哪些檢查項目?

心慌,是對心臟搏動的一種不適應感覺,有時病人描述為心累、心慌等。可見於各種心律失常、甲狀腺功能亢進、低血糖、貧血、嗜鉻細胞瘤、各種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神經官能症等。各種心律失常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在心電圖上可有特異表現,故心電圖檢查是鑑別各種心臟原因引起心慌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手段,而以下化驗檢查,也有助於對心慌的診治。

(1)血常規檢查:如血紅細胞(RBC)計數低於3×1012/升、血紅蛋白(Hb)低於70克/升時,則可能為由各種貧血引起的心慌;如白細胞(WBC)總數升高,應懷疑某些感染引起的心慌。

(2)血糖(GLU):如降低,提示為低血糖引起的心慌。

(3)甲狀腺功能測定:如血清總甲狀腺素(TT4)、血清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及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等指標均升高,提示為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的心慌。

(4)尿3-甲-4羥苦杏仁酸(VMA)測定:升高,提示可能為嗜鉻細胞瘤引起的心慌。

(5)肌酸磷酸激酶(CPK)測定:如升高,提示可能為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心慌。

引起心慌的因素有哪些?

出現心慌症狀,首先要考慮的是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臟疾患。心臟本身承擔著泵血的功能,如果原本心臟功能就較差,再碰上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過度飲食、酗酒、抽菸以及身體疲勞等情況,必然會加重心臟負擔,出現心悸,有時還會伴有心前區憋悶或壓榨性疼痛;若出現心跳間歇、心跳加速或心跳過慢等情況,則屬於心律失常。

除了心臟病,以下幾種情況也會出現心慌症狀,須引起注意: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的失調也會導致心悸等症狀出現,但通常只是患者自己感覺不適,經檢查心臟並無器質性病變。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心臟神經官能症」。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表現,可歸為焦慮或抑鬱,應用抗焦慮藥物或調節神經的藥物來治療。

貧血:中度以上的明顯貧血亦可致心慌。貧血時機體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攜帶氧氣的血細胞亦減少,身體為了滿足正常生命需要,會代償性地使心率加快,從而引起心慌。

低血壓:血壓過低可使心臟本身的供血受到影響,導致心悸出現。

低血糖:低血糖早期症狀以植物神經尤其是交感神經興奮為主,表現為心悸以及乏力、出汗、飢餓感、面色蒼白等一系列症狀。



怎樣對心慌進行科學的診斷?

心慌是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或心慌感。一般健康人僅在劇烈運動、神經過度緊張或高度興奮時才會有心慌的感覺。患者可主訴心臟快速有力的跳動、心臟停搏感、心臟顫動感,心慌不能完全與心臟病等同。

心慌實驗室檢查介紹

心慌是自覺心跳快而強,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臨床上常見於各種心律失常、甲狀腺功能亢進、低血糖、貧血、各種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神經官能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