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偶爾出現的一些健康狀況很讓父母擔心,像平時的小感冒之類的問題。做家長還最擔心孩子發燒。尤其是孩子持續發燒不退,出現身體不適,不僅孩子難受,父母也會輾轉反側。小孩子身體條件不好,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出現發燒現象,這也是很常見的,多數沒有太大問題,不過一周,就是不治也有可能會自愈的。
但是畢竟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存在,孩子持續發燒不退,而且不咳不嘔,不清楚孩子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這樣在治療上就欠缺針對性,不僅僅是讓家長手足無措,又是也讓醫生摸不著頭腦。這樣的話,就是屬於不明原因發熱了,而不明原因發熱的病因診斷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般發熱本身可由多類疾病所引起,如感染、腫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不明原因發熱,就無法歸類了。
對於孩子的這種情況,要到醫院感染科診治,不要再去兒內科了,這已經是屬於感染科的診治範圍了。當然要符合不明原因發熱,需要三個具體的條件:
一、持續發熱時間超過三周。時間太短,不能說明有什麼問題。
二、體溫多次達到38.3℃以上。體溫不高,不能算是發熱。
三、經過多次詳細檢查治療。經過一周以上的治療,不僅沒有治療效果,也沒有弄清楚具體的病因。
符合這三點就是屬於不明原因發熱,有可能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需要在感染科做專業詳細的檢查。要知道一般不會無故發燒,如果一直沒有明顯的軀體症狀也是不正常的。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臉上有哪些跡象提示感染了蠕形蟎?
蠕形蟎多寄生在人的毛囊和皮脂腺,是一種永久性寄生蟎。寄生在人體毛囊的蠕形蟎引起的慢性炎症,就叫蠕形蟎病。蠕形蟎最容易寄生在人體皮脂腺最發達部位的毛囊中,常見於額面部,包括鼻、眼周圍、唇、前額、頭皮,甚至乳頭、胸、頸等處,可隨皮脂從毛囊中溢出或者自動溢出毛囊,通過床褥或洗臉巾等物品傳播。
那臉上有哪些跡象提示感染了蠕形蟎呢?
1、臉部出現明顯的瘙癢,特別是晚上睡覺時,臉上時不時有瘙癢的感覺,但是又沒有過敏性皮膚病,一般是蟎蟲從毛孔中進出導致的表現,因為蟎蟲是晝伏夜出的生物。較嚴重的患者渾身奇癢難忍,因為搔撓撓破皮膚可能會繼發細菌感染,發生膿瘡、毛囊炎或癤腫等。
2、早晨起來用柔軟的紙,輕擦鼻翼兩側或額頭有油脂滲出,同時還可能有一些髒東西。
3、痤瘡、青春痘反覆發作。很注意飲食調節,也很注意作息規律,也很注意皮膚清潔的人,還總是經常痘痘痤瘡反覆發生的話,考慮可能是蠕形蟎感染。
4、鼻子周圍的痤瘡反覆發作,毛血管擴張,皮膚開始增生性肥厚,呈「橘皮狀」紅腫。在鼻子周圍因為毛孔變粗大、有明顯的黑頭,早上起床後照鏡子會發現毛孔明顯變粗變大。
5、如果胸、後背生出紅色小疙瘩伴有明顯瘙癢,甚至出現脫皮、斷髮、頭髮分叉,頭皮屑增多等現象提示也可能被蠕形蟎感染了。
平時可以使用具有抗菌殺蟎、抗氧化、抗油膩的洗面奶或者是滿婷香皂,床單、被褥,床墊子一定要進行除蟎處理。較嚴重的感染患者需要服用藥物治療,例如滅滴靈來殺蟎蟲,此外還可以配合外用5%硫磺洗劑過氧苯甲醯乳劑等塗抹緩解症狀。
減肥後大吃一頓為什麼明顯增重?仍然需克制
減肥,是現在社會一個永恆的話題,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裡,很多人都是排斥肥胖的,都想永遠離開它。出現肥胖的大多原因,還是管不住自己的嘴。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遠遠的解決了我們溫飽的問題,飲食的極大豐富,讓身體明顯的營養過剩了,消耗不完,自然就會出現肥胖現象。
要想減肥,如果不注意控制飲食,顯然是不可能的;離開運動,也很難真正的減肥。身體肥胖多是因為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和過量的攝入碳水和脂肪,要改變這一點,就要「管住嘴,邁開腿」,在保證身體營養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減少食用量,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攝入,以蔬菜、水果、雜糧為主。還需要注意,加強身體鍛煉。
為什麼減肥後會反彈?
當以一種健康的節食減肥方式減肥成功後,這個健康的方式就要持續下去,如果再拋開這個健康的方式,恢復到以前的飲食狀態,那麼肥胖,也就會隨之而來。
減肥成功後,體重是會明顯下降的,如果稍不留神,大吃一頓,再稍不注意再大吃一頓,那麼增重也會比較明顯,這也是正常的。一頓飯,體重增加三、四斤是有可能的,但是不一定是肉,排泄後體重增加應該就不那麼明顯了,但是頻繁的大吃,確實很容易恢復到以前的肥胖狀態。
因此,對於減肥的人來說,飲食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採用哪種減肥方式,都要對飲食進行控制。在這個過程中,偶爾吃頓大餐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後果,只要這種「一頓」的頻率不能太高,同時吃完後還學會及時「補救」,避免累積,把影響降到最低。
長出白頭髮的原因找到了!原來是身體缺少這些元素
現代醫學解釋白髮生成原因,是因為頭皮的毛乳頭有大量黑素細胞,當毛乳頭的黑素細胞功能受到影響,就會引發白髮。另外白髮發生與常常營養缺乏也有關。
這些原因都會導致長白髮!該怎麼保養?
烏黑亮麗的頭髮,是人人所愛,但是,人到中年就滿頭白髮,也不少見。長白頭髮的原因有哪些 ,中年女士最近有很多白髮,該怎麼保養?下面咱們作以探討,以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