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的天氣,仍然有很多人喜歡呆在空調房拔火罐來祛除體內的「濕氣」,他們認為拔罐越久療效越好。殊不知,專家表示,拔火罐的時間不是越長越好。吸拔的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在炎熱的天氣更是不宜超過15分鐘。另外,身體不好的老人、體瘦者,拔罐時間應該減半。
拔罐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火罐要在皮厚肉多的地方拔,時間也不能太久,更別拔太緊。否則不但傷害到了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同一個部位不要反覆拔,一般要間隔7~10天再拔,一個月兩三次為宜。還有,靠拔火罐保健需要長期堅持,儘量去正規的醫療機構拔火罐。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等症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脈微細無力等暈罐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臥位平放,注意保暖,情況嚴重者送醫院處理。
三類人拔火罐需謹慎
1、皮膚過敏、皮膚損傷者。拔火罐有可能加重過敏症狀。而且皮膚潰瘍的地方也不能拔,容易引發感染、水疱,加重潰瘍。
2、孕婦、女性月經期。尤其是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孕婦如果進行不適當的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產等。如果在經期拔小腹或者是拔腰骶部,會引起月經過多。
3、酒足飯飽後。血液流向肝臟進行代謝工作,此時拔火罐,氣血又被強行引導到拔罐部位,容易出現眩暈、噁心等各種不適。
結語:通過文章中,我們知道了拔罐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怎麼除濕氣 祛濕養脾常按3大養生穴位
天氣冷我們的身體就會受到寒氣的威脅,寒氣重了會引發很多的疾病出現。濕氣的產生不是沒有原因的,多是因為人們平時不良的生活習慣而導致的,壞習慣讓濕氣乘虛而入,那麼你知道都有哪嗎?知道怎麼除濕氣嗎?
一、睡不夠。我們的健康離不開睡眠,高質量的睡眠讓我們更精神更健康,中醫認為睡不夠多是脾虛的症狀,而相反若是覺睡好了那麼身體健康輕盈也是當然的了。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二、口味重。在我們身邊不缺少很多口味重的朋友,而經常吃重口味的食物也是易導致濕氣產生,傷害脾胃健康的。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三、愛吃涼。夏天天氣越來越熱了,人們對於涼的食物也是越來越貪吃了,而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正導致體內濕氣的加重。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四、喝大酒。酒是現代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餐桌上最為常見的了,所以喝酒的人也不少,經常喝酒或是過度喝酒不利健康。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五、運動少。生命在於運動,可是現在很多人都懶的動,那就更別提出門活動筋骨了,這樣也易導致濕氣的加重。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六、老坐著。現在很多人能坐著就不站著,經常是一坐就是一整天,這樣老坐著可不是好習慣,會導致濕氣產生。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祛濕養脾常按3大養生穴:
天地陽氣漸收、陰寒漸長、早晚溫差大。此時,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為適應自然界由「夏長」到「秋收」的陰陽變化,人體之氣血也隨之內收。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腸胃功能加強,人們食慾隨之旺盛,可以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營養滋養身體。
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大養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祛濕養脾胃的好辦法。
濕氣的產生對於我們的身材健康的危害與影響是非常大的,要想不受到濕氣等疾病的侵犯,大家是要牢記濕氣的產生原因,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防範,加以改善的。另外,祛濕養脾還可通過中醫穴位按摩方法來緩解,不妨嘗試一下吧。
春季祛濕湯的十種做法
春季祛濕湯
1、炒扁豆木棉花燉鯽魚湯
材料:炒扁豆、木棉花各15克,陳皮3克(中藥店有售),蜜棗1~2個,鯽魚肉約100克,生薑3片。
做法:藥材稍浸泡;蜜棗去核;鯽魚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清水。一起與生薑下燉盅,加入熱開水250毫升(約1碗量),加蓋隔水燉約1個半小時便可。
功效:扁豆性味甘溫,能健脾化濕、和中止瀉。尤其炒後的扁豆健脾力更強,與木棉花陳皮燉鯽魚,為春濕時健脾祛濕的養生湯品。
2、冬瓜薏米排骨湯
材料:排骨250克,冬瓜500克,薏米適量,食鹽適量。
做法:將排骨、薏米洗淨,冬瓜洗淨後不去皮切成塊狀;將排骨與薏米一同放入鍋中,小火燉90分鐘左右後加入冬瓜,再燉10分鐘左右;加入適量食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將冬瓜與薏米進行搭配,能夠達到清熱祛濕、利水排尿的效果,對於水腫、尿路疾病患者來說具有輔助性治療作用。
3、老黃瓜煲豬腱粉腸湯
材料:老黃瓜1斤,陳皮1角,碎瑤柱1湯匙,豬腱1斤,粉腸8兩,赤小豆2兩,扁豆1兩。
做法:老黃瓜連皮一開二,豬腱、粉腸拖過水,赤小豆、扁豆、陳皮洗過,湯煲注清水燒開,放入豬腱煲15分鐘,下老黃瓜、粉腸、陳皮、赤小豆、扁豆煲1小時下瑤柱,再煲15分鐘,撈出粉腸、豬腱切成件狀,在半小時後,可再撈出湯料在碟中,排上粉腸、豬腱,湯水便可調入幼鹽飲用。
功效:老黃瓜能除熱祛濕解火毒。扁豆、赤小豆俱有健脾化濕功效,加豬粉腸煲黃瓜湯,清熱當中更有理腸胃之食療作用。
4、金針菇豆芽肉片湯
材料:金針菇150克,黃豆芽150克,瘦豬肉240克。
做法:瘦肉洗淨,瀝乾水,切薄片,用2湯匙生抽、半湯匙白砂糖和半湯匙生粉醃好待用;金針菇和大豆芽分別洗淨,去尾部;熱鍋放1湯匙油,下生薑和大豆芽爆炒,鏟起;鍋內倒入5碗水燒開,放入炒好的薑片和大豆芽煮沸,下金針菇和肉片,煮至熟,下鹽調味食用。
功效:清熱祛濕,利尿消腫,益智減肥。
5、陳皮蓮子薏米水鴨湯
材料:陳皮6克、蓮子肉30克、炒薏米30克、淮山12克、生薑10克、水鴨肉250克。
6、沙葛豬骨湯
材料:沙葛500克,豬扇骨500克,眉豆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蜜棗2個,姜2片,水10碗。
做法:赤小豆、眉豆、扁豆洗淨,浸泡1-2小時;豬扇骨斬大件,洗淨,汆水撈起;沙葛洗淨,去皮,去筋,切塊;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20分鐘,轉小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祛濕,健脾開胃。
7、橄欖陳皮燉水魚
材料:潮州橄欖6個、陳皮1/3個、水魚200~250克、生薑3片。
做法:橄欖切對半;陳皮浸泡;水魚洗淨,切塊,「汆水」。一起與生薑下燉盅,加熱開水1000毫升(約4碗量),加蓋隔水燉3個小時便可。進飲方下鹽。
功效:橄欖陳皮燉水魚除了解春困時的煩悶胃納差,還可祛春濕引發的各類皮膚疾患。
8、淮山陳皮燉扇骨
材料:新鮮土豬扇骨1斤2兩左右,斬成小件。新鮮鐵棍山藥2兩,洗淨去皮,切段。陳皮1/4個,洗淨備用。茨實、蓮子、茯苓各30克,洗淨備用。姜切3~4片備用。
做法:豬骨在滾水中焯一下,飛去血水和肉腥味。將準備好的材料一起放入電壓力煲中,加水,煲30分鐘即可。若用的是老式湯煲,先大火滾10分鐘,然後轉小火煲1個鐘頭。臨上桌前,在煲夠火候的湯水中加適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祛濕健脾。用豬骨煲湯,講究用豬肩胛位置的扇骨、靠近豬尾的尾龍骨來煲湯,這些位置的骨頭有祛濕的功效。
9、木棉花薏米豬骨湯
材料:木棉花50克、薏米20克、扁豆30克、豬骨500克、陳皮1角、蜜棗2粒、姜3片。
做法:各物洗淨,豬骨斬塊汆水撈起,把適量的水倒入瓦煲,煮開後放以上材料煲2小時左右,下鹽調味。
功效:可清熱解毒、健脾利濕。
10、鮮土茯苓煲豬瘦肉
材料:鮮土茯苓200克、馬蹄10個、紅蘿蔔、連須玉米各1條,蜜棗3個,陳皮1/3個,豬瘦肉400克,生薑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淨。鮮土茯苓切塊,馬蹄去皮,紅蘿蔔、玉米切段,蜜棗去核,陳皮浸泡。一起與豬瘦肉、姜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
功效:土茯苓有祛濕熱、利筋骨、健脾胃的功效,以新鮮的土茯苓配爽甜鮮美消滯的馬蹄、寬中益氣滋潤的紅蘿蔔煲豬瘦肉湯,有清熱祛濕解毒、健脾養胃潤肺之功。
春季養生要以祛濕消春困為原則。除了以上十款養生湯外,一些傳統的廣東湯水比如土茯苓草龜湯、腐竹白果雞蛋湯水、雞骨草豬橫脷瘦肉湯、荷葉瘦肉淮山薏米湯等等都有正氣、祛濕、健脾、解春困的作用。
做法:將水鴨肉用清水洗淨血污,斬件;薏米用鐵鍋炒至微黃,蓮子去心洗淨,用水稍浸淮山,陳皮、生薑用水洗淨,然後將全部用料一起放進湯煲內,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薏米具有很好的祛濕作用,用來煲水鴨能起到補脾健胃、祛濕止瀉的功效。陳皮蓮子薏米水鴨湯對濕氣重、大便稀爛、脾虛者尤為合適,而本身腹瀉,感冒咳嗽就最好避免喝此類湯品。
公認有效的5大祛濕妙招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夏末初秋濕氣重 這麼做最祛濕
夏末初秋是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時期。濕氣重,常會導致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給人體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然而中醫祛濕的方法包括化濕、燥濕、利濕、滲濕等,不同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濕和不同類型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