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屬氣功中的鍊氣技法,吐納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內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內進行的外界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也稱肺呼息。
新生嬰兒,最會吐納。嬰兒出生,是憋了一口氣分娩出來。所以,新生嬰兒,必定哭出這口濁氣。嬰孩受了委屈,腹中一有濁氣必定哭出來。但大人失去這種天真,大人以哭為恥辱,大人腹中有濁氣多嘆氣、發怒、乃至癲狂。後世氣功,多是太過有為,不如學嬰兒。嬰兒不知氣功而真氣長存。
宗教中的吐納法:念經,念咒,呼喊神名念經不在於念什麼,在於藉此吐濁氣。濁氣一出,清氣自入。佛教,三字根本咒,六字真言。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氣功養生的常識
現代「氣功」一詞包括了古代的「吐納」、「導引」、「存神」、「靜功」、「動功」、「內功」、「外功」、「修練」、「打坐」、「入定」、「坐禪」、「靜坐養生」、「修身養性」、「呼吸養生」等等。
氣功又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前者也叫外功,後者也叫內功。外功以內功為基礎,靜極才能生動,所謂「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精氣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強壯。靜功並非靜止,而是「外靜內動」,是機體的特殊運動狀態。正如王船山所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
靜以養神,以吐納呼吸為主要練功方法;動以練形,以運動肢體為主要練功方法。無論靜功還是動功,都離不開調心、調息、調身這三項練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勢三個環節。靜則生陰、動則生陽,動靜兼練,三調」結合,於是陰陽調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裡所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由上可知,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它與現代科學的預防醫學、心身醫學、運動醫學、自然醫學、老年醫學以及體育、武術等等,都有一定的聯繫。
氣功養生,其實是通過自我調控意念、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臟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制,從而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
吐納的方法是什麼
目前盛行各種運動,例如打球、慢跑與游泳等等。這些運動,就身體健康而言,對於身體外層的皮膚肌肉筋骨的健康強壯,確具有直接的功效;但對於身體內部的內臟、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的健康,及密切相關的種種精神作用與人格素養,卻僅有間接的作用,而且效果十分有限。
身體是否健康,精力是否充沛,以及生命是否長壽,真正決定性的關鍵,在於人體內部的內臟與內部系統,而非外部的肌肉筋骨。即以生病而言,皮破肉爛骨折均無大礙,但內臟衰弱破洞戒內部系統不正常,必然立即發生重大問題,甚至危及生命。
運動的方法,確可達到身體健康精神旺盛的功效。但內臟是不隨意肌,又和內部系統一樣都受自律神經控制,無法用一般的方法加以運動。如果要對此達到直接運動的效果,同時兼具培養人格素養和開發潛力智慧的功能,自古所發展出來的「靜坐」,是目前所知最佳的方法。
靜坐俗稱「內功」或「氣功」,經數千年來的發展,由於入手及修煉的方法不同,派別甚多,各有優劣,所能達到的層次與效果也各不相同。靜坐的方法,主要是以意念來帶動和修煉人體內的「真氣』,在初期並須配合以腹式深呼吸為主的「吐納」方法。
真氣,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是自身與生俱來及後天培養散布在全身的能量,具有電能、磁場、電波及其他未知的性質。如前所述,靜坐除對身體內部產生直接運動的效果而外,尚具有人格、修養、心靈及智慧修煉的效果,分述如下:
1、靜坐時全身放鬆雜念祛除,不但使內臟與內部系統運作平衡和諧,而且也可紓解現代工商社會常有的緊張與焦慮等現象,久之自然對身心健康極有助益。日久功深,如果能夠逐漸進入物我兩忘竊竊冥冥的境界,則效果更大。
2、作深呼吸吐納時,吸入大量的氧氣,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廢氣,使營養輸入與運用等等血液循環的作用更為旺盛。由於是腹式呼吸,橫隔膜隨肺部漲縮有規則地上下律動,可對其上的肺部心臟及其下的肝胃胰脾膽等內臟,產生運動與按摩的作用。
3、靜坐時祛除雜念,將意念集中在下腹部內的「下丹田」,或心臟部位的「中丹田」,或眉心部位的「上丹田」,或進一步在骨髓與內臟中的關竅集中及增強,而導致該部位血液循環、內分泌與神經系統運作旺盛,從而帶動全身內部系統旺盛。真氣加強後,以意念導引帶動真氣循全身經脈路線運行,將真氣散布全身,則身體內部運動、按摩與運行旺盛的效果更大。
4、由於內臟及內部系統愈來愈健康強壯,身體功能性和機能性的疾病,將較少發生;對細菌性疾病的抵抗力,也將加強。又因人體自療的功能增強,較輕的內疾也可能自行痊癒。如果不幸生病,由於體質堅強,配合藥物治療,痊癒所需時間也將較短。因為身體長處健康舒暢狀態,有可能青春更常駐,壽命更長久。
5、靜坐時身心運作和諧旺盛,睡眠將更為香甜深沉,睡眠時間當可自然逐漸減少。由於真氣充足精神飽滿,身體調和舒暢,頭腦更可保持清明,精力更為充沛,而且處理事務也將更得心應手,因而人生觀也將更積極樂觀。
6、靜坐時心無雜念心神寧定,可使智慮更為清明純淨。而修煉時意念集中「意守丹田」或「以意導氣」,即是日常精神集中心神專一的絕佳訓練。修煉到後面階段,連「意念」也徹底放下,更可加強待人處事揮灑自如的素養。靜坐功深,心情平靜,心神安定,思慮周全,智慧清明,心乃能有所得,而逐漸達到四書中大學上所說的「靜定安慮得」的境界。
⒎、靜坐過程中的許多親身經驗,可使人領悟到許多人生的大道理。例如在靜坐時若能將身心全部放下,而不執著於各種方法、現象、境界或進境,則進步反而越大,因而可領悟到「開始是有為,最終須無為」的道理,又如修煉至某階段,身體將因真氣而震動,其後又因真氣均衡細密散布全身以致實動而不動,如高速馬達轉動然,因而領悟到真「空」實「有」的大道理。以經營管理言,不患得患失才能有所得,制度方法運作最後須和諧自然產生默契,就是這些道理的一部分。
⒏人類的意識及心靈,常被外界變幻無窮的各種現象所迷惑,又被內在的妄想、執著及貪嗔痴所蒙蔽,因而執著於物慾望的追求與享受,心靈也無法自各種紛紛擾擾的現象中自拔超脫。靜坐日久,如常在靜定的狀態中,再加上許多親身的體驗與感受,將可使妄心漸息,也可慢慢了解森羅萬象實是各種因素結合而生、分散而滅及因變化而變幻的道理,我人如能超脫不為所迷,當可領悟「諸相非相」。在等等種種的各種領悟中,自性妙智慧及超脫的心靈,則可逐漸如雲消月現脫困而出,待人處世自然也就更加圓融無礙了。
道家養生修煉方法的種類
道教從養生健身、延壽成仙的宗旨出發,全面繼承發展了中華傳統諸家的各種煉養方法,並吸收了外來佛教、印度教煉養學的精華,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層次的氣功養生體系。較之以精神解脫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養為根本立場的儒家,道教顯然更長於養生,獨具佛、儒兩家所缺的叩咽、辟穀、服餌、房中等術,具動靜兼備、內外結合的特點。
吐納的具體功法及注意事項
深呼吸即腹式呼吸。從運動的角度講,就是吸氣時鼓起肚子,呼氣時充分將腹部排空;從氣功的角度講,在運氣作深呼吸時,首先要儘量放鬆全身的肌肉,平心靜氣的呼吸,然後再伸屈雙手,盡放肺腑深深地用鼻吸氣,直至不能再吸入空氣為止。再將吸入的空氣運降至丹田,閉氣調息約數秒鐘,才由丹田處運作,經肺臟、氣管、喉頭吐放出來。在吸入空氣又將之運降丹田氣海時,閉氣調息的時間初時約為三至四秒,日後則慢慢練習增加至八秒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