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薏米粥祛濕的誤區

第一,紅豆選錯了

食譜中所指的紅豆,並不是市面上賣的小紅豆,而是赤小豆。那麼兩種豆的區別在哪裡呢?從形態上來講,紅豆偏圓,赤小豆偏細長;從療效上來講,紅豆主要是養心,赤小豆才是祛濕。

第二,薏米不能直接煮

薏米的祛濕效果雖然很好,但是本身寒性太重,直接煮來吃對於脾胃的傷害很大。我們都知道,脾胃具有祛濕的作用,如果脾胃受傷了,那麼濕氣就更加散不出去了。越是想祛濕,濕氣卻越重,得不償失。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如何從飲食上祛濕

濕氣給人帶來了諸多麻煩,許多人都不會把它當一回事,總是忽悠著就算了,日積月累,就積了一堆病痛。這個時候,薏米煲湯就可以隆重出場了。

薏米是入脾的,可以健脾除濕。薏米則味甘淡,滲利即利水滲濕,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一般性屬寒涼,和作為果實、種子及質重的藥物多為沉降藥,沉降則能滲利。

薏米性涼而沉降,是常用的利水滲濕藥。正如《本草正》裡說:「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相比燥濕,薏米的特點就是滲濕、安全。最重要的是,濕邪表現各異,應對它們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薏米在祛濕除濕上應用更為廣泛。

艾灸祛濕穴位

1、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3、豐隆穴

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4、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秋季可以吃哪些食物祛濕

首推的就是有「長壽豆」之稱的大白扁豆。它具有和胃化濕、健脾利水、止瀉等功能,主治脾虛腹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赤白帶下等症。白扁豆的補脾除濕效果極其理想,就是比較不容易熟,可以用高壓鍋壓,提前泡一下更容易軟爛。

去濕美白湯

將500cc的水注入鍋中煮開,放入薑片及洗淨的龍骨以溫火煮2~3分鐘,去血水及油,取出龍骨用冷水沖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