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人,缺少工作經驗,如再不肯動腦筋把工作做好,凡事都想請人代勞,要想出頭就更難了。因此應做到:學勤快上級交代的任何事都要盡力去做,不要偷懶;沒有交代的事只要對單位有利,也要主動去做。例如:主動接聽電話,跑跑腿,打掃衛生,招呼客人等,不要擺架子。
多請教: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向別人多請教,不要不懂裝懂,或放在一邊不管。
少請假:不要隨便請假,或儘可能不請假,否則會讓上司引起反感。
肯吃苦:單位一般都會將很單調的工作交給新手做,讓他鍛煉,因此新人必須能任勞任怨,不管工作多單調,都要努力去做好,不要認為自己大材小用。
善相處:剛到一個新單位,「人和」最重要,只要能與同事和睦相處,任何困難都可找人幫忙,不致於孤立無援。
忌衝動:新人遇到問題容易感情衝動,愛單刀直入,態度生硬,處事簡單,易得罪人,因此,處理任何事都要三思而行。
莫頂撞:要跟上司建立良好的關係,凡事要克制,學會婉轉拒絕,切勿隨意頂撞。
少開口:所謂「禍從口出」,不懂的事不要亂發表意見,以免貽笑大方。
多學習:有機會和時間應多接受各種訓練,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守紀律:不遲到早退,服裝儀容整潔,上班時間不聊天,不做私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求職 求變還是求穩
又到大學生畢業求職的高潮,第一個問題是,做什麼工作?
《黑天鵝》作者塔勒布說,他一生中得到的最有影響力的建議是,22歲時他的沃頓商學院同學建議他找一份「報酬具有突變性」的職業,也就是說,報酬不受勞動時間或者付出勞動數量的限制。
根據收入的確定性,所有的工作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收入穩定性很大的職業,主要是體力勞動,收入受勞動時間或者付出勞動數量的限制,工作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穩定可預測的。也許會有一些小變化,但變化程度不會很大,不可能大到一天的收入超過剩餘一生收入的程度。簡單地說,體力勞動收入沒有突變性,不會出現黑天鵝。
收入變化性很大的職業,比如演員、作家和證券投資等,收入不受勞動時間或者付出勞動數量的限制。如果你幹得好,你的收入後面會加上很多零,卻幾乎或者完全不需要增加任何額外的努力。這種工作絕大部分是腦力勞動,也就是以某種交易或工作的形式出售某種智力產品。一個演員演一部票房收入100萬元和5億元的電影,一個作家寫一本銷量1000本和1000萬本的書,一個股票投資人一次買賣100股和10億股,付出的勞動量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收入差別會很大很大,有時一部電影、一本書、一次交易的收入比你一生中其他所有電影、所有書、所有交易的總收入還要多,賺一次甚至夠你花幾輩子。簡單地說,腦力勞動的收入具有突變性,會出現黑天鵝。
聽起來似乎當個腦力勞動者是一個好職業,要抓住一次幸運的機會,就足以讓你成名成家成為百萬富翁了。
塔勒布選擇了收入具有突變性的腦力勞動,而且是突變性非常大、非常頻繁的證券投資行業。後來他做得非常成功,賺了很多錢,還寫了本非常出名的書《黑天鵝》。
但是塔勒布成名後反思多年卻認為,選擇收入具有突變性的職業,是一個十分糟糕的建議。
收入具有突變性的職業,只有在你成功的時候對你是好的。但競爭會更加激烈,收入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你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回報之間存在巨大差異。而且非常兩極分化,只有成功的極少數人獲得蛋糕的大部分,其他人只能得到可憐的一點,甚至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絕大多數人掙扎奮鬥一生才明白: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成功者後面是一萬個失敗者,一個演藝明星後面是一萬個收入低得可憐的群眾演員,一個大畫家後面是一萬個只能依靠街頭畫像的美院藝校畢業生,一個投資成為億萬富翁的人後面是幾萬甚至幾百萬個虧得很慘的股民。
選擇收入具有突變性的職業,對於那些幸運的成功者或許是有好處的,但只是因為他們很走運,塔勒布認為自己成功是正好處在「正確的地點和正確的時間」。
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更好的職業建議是,選擇一個收入不具有突變性的職業,追求穩定性的收入。
我在證券行業工作了十幾年,發現這個行業收入好的時候好得要命,差的時候差得要命,除了極少數人成為億萬富翁之外,十幾年絕大多數人的收入也就是略高於平均水平。
我們看到,中國大學畢業生已經開始品嘗追求收入具有突變性的職業的痛苦後果:學習金融投資、經濟管理、法律、藝術專業的大學生本來想尋找收入具有突變性的職業賺大錢,結果卻連一般收入水平的工作也找不到,反而那些學機械、學建築、學醫的同學更容易找到收入穩定的工作。
更有意思的是,這幾年學理工的更容易成為證券公司行業分析師,學電腦的更容易進入銀行、保險公司管理資料庫,反而學金融投資財務的很難進入金融投資行業。其實金融投資行業真正做金融投資的只是少數人,大多數工作崗位是提供配套服務。
求職,求變不如求穩。求職如此,投資選股也是如此。
在美國,創業企業,賺錢的是極少數上市的創業板企業,大多數創業企業將失敗倒閉。即使是成功上市的創業企業,賺錢的是極少數原始股東,賠錢的是成千上萬上市追漲買入的投機者。怪不得巴菲特從來不做創業風險投資。
無論求職,還是投資,穩定壓倒一切。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
人際交往建立清晰界限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 夏翠翠
案例中的元元開始是一個特別熱心的人,對別人請求有求必應,最後弄得自己疲憊不堪不說,還里外不是人。阿九則相反,喜歡找別人幫忙,是個人際資源「挖掘機」。前者自己被「開採過度」,後者則「過度開採」別人。
無論是幫助別人還是找別人幫忙,都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處理好自己和別人之間的界限,要不然會遇到很多麻煩。
自我界限是自我意識的一個方面,指人們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人或物又都是互相獨立存在的不同個體。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我們都知道,皮膚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邊界,通過皮膚,我們可以免受外界的傷害,保護我們內在的器官。當有外界危險危及到我們時,皮膚就會發出警告,讓我們逃離危險——這個機制的作用其實是很容易理解和把握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又是什麼呢?
這個邊界不像皮膚那樣,看得見摸得著,這個邊界在每個人的心裡。我們每個人和他人交往時,都會感知著自己和他人的邊界。但是這種感知的個體差異卻很大,有的人能明確地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他人的邊界是什麼,但是還有很多人卻不是很清晰,尤其是在比較親近的關係(好朋友、夫妻等)里,更是如此。
處理不好人際交往的界限,往往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很多麻煩,就像案例里的元元和阿九一樣,為自己的人際關係資源付出慘痛的代價。
結構派家庭治療的創始人米紐慶認為,一個功能良好的個體,應該有一個清楚的界限。界限是用來規定哪些人可以參與到哪些活動中的規則,其作用是保證每個人都有其獨立性,但又能融合到周圍的生活中去,有人形象地把界限比做「細胞膜」。
${FDPageBreak}
米紐慶認為界限主要有以下三種:
1.清楚的界限。清楚的界限使每個個體都能保有獨特性,但也不會犧牲屬於集體的感受。每個人應該清楚自己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的活動和領域,不會超出範圍而活動,這是最好的一種狀態。
2.混亂的界限。沒有界限和很少有界限,人際關係像一張糾纏不清的網,成員是網上的點。混亂的界限使人分不清別人和自己,就像個案中的兩個主人公一樣,前者是將別人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後者是將自己的事看成也是別人的事,還有的人認為你的就是我的,在辦公室隨便用別人的東西,人和人之間完全沒有邊界,混為一體。
3.僵硬的界限。個體之間很少或者根本沒有相互作用,使他們感覺不到相互之間的聯繫,處於疏離狀態。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這類人會疏離於群體,讓人覺得冷漠,不近人情。
混亂的界限和僵硬的界限都會給我們人際交往帶來很大的困擾,最好能夠在人際交往中建立清晰的界限。不是老死不相往來或者事事依賴他人、事事幫助他人,而是與人保持「適度距離」。那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要如何保持「適度距離」呢?
元元和阿九都屬於前面說的「混亂的界限」,所以她們應該試著採取增加距離法。元元認為別人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請求,久而久之大家有什麼問題都會找她幫忙,所以她需要學會拒絕,讓對方為自己借褲子、買火車票、買電腦等事情的後果負責,而不是替他們代勞和負責。而阿九則需要自己更獨立,自己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對於幫助別人,不要越俎代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儘量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信息和方法,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對於求助別人,也要看看對方是不是願意,是不是方便,是不是為難等等。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當你感知到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時,不妨試試減少距離法。人與人之間距離較遠時,彼此的交集非常少,所以要儘量增加一起活動的時間,比如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運動等等。人際交往是一門藝術,當兩個人距離比較遠的時候,找別人幫點小忙或許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但也要注意「適度」。
3種態度,把對手變盟友
「你根本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同事A忍不住對王偉華(化名)嘲諷。
獎金縮水 何言以對
對各行各業來說,今年的獎金很可能比希望的要少,甚至分文沒有,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