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春困方法:木棉花、扁豆、鯽魚等食材健脾祛濕

  脾虛濕困時,應健脾去濕,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時堅持喝冶麗祛濕飲品。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連日來多霧多雨的天氣,使得周遭環境充滿了水汽,此時脾胃受到濕氣影響而營養物質運化失調,人體容易出現睏倦、無精打采等情況。中醫認為木棉花、綿茵陳、扁豆、鯽魚等食材健脾祛濕效果好,適當挑選幾種食材能有效解除春困。

  木棉花白茅根燉豬脊骨

  材料:木棉花25~30克,白茅根20克,豬脊骨500克,生薑3片

  做法:木棉花用清水浸泡20分鐘後漂洗乾淨,白茅根漂洗乾淨後用煲湯袋包裹好,豬脊骨切成段,用刀背敲裂;將各物一同放入燉盅,加入1000~1250毫升(約4~5碗)清水,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飲時方下鹽。

  功效:清熱祛濕、解毒利水

  綿茵陳赤小豆炒扁豆煲鯽魚

  材料:綿茵陳30克,赤小豆和炒扁豆各50克,鯽魚1條,豬碎骨100克,蜜棗3個,生薑3片

  做法:綿茵陳漂洗乾淨後用煲湯袋包裹好,赤小豆和炒扁豆分別用清水浸泡20分鐘後漂洗乾淨,鯽魚在油鍋中用小火煎至微黃後,撒入少許清水,蜜棗去核;將各物一起放入瓦煲,加入2000~2500毫升(8~10碗)清水,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1.5小時,下鹽即可。

  功效:祛濕除困,健脾利水

  扁豆陳皮鳳尾魚湯

  材料:扁豆35克、陳皮15克、谷芽40克、鳳尾魚150克、豬瘦肉50克、生薑3片。

  做法:各物洗淨。扁豆陳皮谷芽稍浸泡;鳳尾魚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水。先把藥材裝煲湯袋下瓦煲,加水2000毫升(8碗量)煲約半小時,下魚滾至剛熟,下鹽便可。為3人用。

  功效:健脾、消食、益氣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藥到底鮮的好還是陳的好?

  有些人認為,吃中藥就像是吃青菜,越新鮮越好。那麼,中藥到底是新鮮的好,還是陳的好呢?廣西南寧市人民醫院藥劑科藥師張樟表示,普通的藥材越新鮮越好,特殊的藥材必須要經過炮製才能使用。

  有些藥材新鮮的更好

  專家觀點:一般的藥物越新鮮越好,但煎湯藥時要加量。

  如今,眼看著中藥價格越來越高,中藥中的硫磺越來越多,酷愛中醫文化的覃君決定自己種植中藥材。小萱草、桔梗、蘆薈……每個品種種上幾株,種類儘量多,目的是能夠自給自足。覃君說:「自己或家人生個小毛病,根據醫書,摘些新鮮的葉子或花煎藥喝,很方便。」

  張樟表示,越是新鮮的藥材,它的藥物成分保留得越好,效果也自然好,如新鮮的蘆薈葉要比蘆薈干葉效果好,新鮮的蘆薈葉不僅具有蘆薈干葉的各種功效,而且藥性較蘆薈干葉更溫和,特別是新鮮蘆薈所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多聚糖,能提高人體生理機能、促進人體健康、提高免疫功能,是蘆薈干葉所不能及的。此外,蘆薈干葉在加工過程中,也會使一些有效成分損失和破壞,所以其作用不如新鮮蘆薈葉片全面。

  除了外用,煎藥湯是最常見的服藥方式。張樟提醒,新鮮藥材和陳藥煎法一樣,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用新鮮藥材的話,應該加量煎煮,因為它含有較多的水分。

${FDPageBreak}

  炮製是一些藥材的「韁繩」

  專家觀點:為了降低藥物毒性、便於保存或為了改變藥物療效的方向,有些藥物必須經過加工,這時新鮮的藥材沒有陳的好。

  中藥有時像一匹野馬,要想駕馭它,必須有一根韁繩,中藥中的炮製程序就相當於韁繩。比如半夏、天南星、相思豆等有毒性的藥物,必須要經過炮製,降低毒性才能使用。張樟說,5顆相思豆就能要人命,這些藥物不僅要用陳的,在煎湯藥時,還應該加長煎煮時間。

  此外,韁繩還能改變野馬的前進方向。比如酒炙法,酒能行藥勢,可改變藥性,引藥上行,像黃連主清胃腸濕火鬱結,酒炙後可清上焦火熱;酒能行血脈,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淤藥多用酒劑,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

  陳藥比新鮮藥材更便於存放,這也是陳藥比較普遍的原因之一。

  總之,不同的藥物,不同的目的,吃藥的方法也不同。到底是吃新鮮的還是陳的,要掌握一定的藥學知識,應該聽從醫囑用藥。

「上火」有多種 「滅火」要對症

  

    「上火」是中醫學專用名詞。如果出現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中醫就認為是「上火」。

  「火」是如何產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的侵襲而引起「上火」症狀;一是機體內存在的能推動生命機能而看不見的「火」,由於陰陽失調,失去了正常潛藏功能,浮炎於上,而引起「上火」症狀。

  引發「上火」的具體因素很多。情緒波動過極,中暑,受涼,傷風,嗜菸酒,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品以及中毒、缺少睡眠等都會「上火」。

  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徵象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臟腑開竅把目赤腫痛稱「肝火」,鼻扇氣喘稱「肺火」,口舌生瘡稱「心火」等等。結合內在病機,這些火還可統分「虛實」兩大類,症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症狀輕,時間長並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這種分類為有關治療提供了依據。

  治療「上火」要注意兩點:一是選用中藥,而不盲目投用西藥。因前者是調理全身以治本,後者卻只能針對症狀治其標。二是遵照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導赤散等,治「實火」用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等藥徑直泄火,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見「火」就用三黃片之類,有時並不奏效,反而誤事。

「壽眉」非吉兆 暗示腫瘤潛伏

人體的防禦功能,是通過各種組織來完成的,細細的眉毛也起著防禦作用,它可以防止灰塵或額部的汗珠流入眼內,保證視覺不受干擾。

八個「最坑爹」的飲食常識

近年來,各種「健康常識」泛濫,有些說法似乎讓大家感到很熟悉,但是卻未必準確,有的甚至有誤導,所以,在此特別提醒大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