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既可以冶病,又可以放鬆筋骨、消除疲勞。按摩不宜飽腹,最好在飯後半小時進行。但有下列10種病症患者不宜按摩。
1、急性脊柱損傷伴有脊髓炎症狀的病人。
2、急性軟組織損傷且局部腫脹嚴重的患者。
3、骨關節或軟組織腫瘤的患者。
4、骨關節結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骨病患者。
5、嚴重心、腦、肺病患者,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愚看。
6、局部有皮膚破損或皮膚病的患者。
7、妊娠三個月以上的孕婦。
8、精神疾病患者。
9、各種肋關節疾病患者。
10、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的患者。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按摩手法要正確 補法與瀉法
手法的補瀉一般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順經絡循行的方向進行的按摩屬於補法,逆經絡循行的方向進行的按摩屬於泄法。
2、根據按摩的力度可分為重手法和輕手法。重手法,用力相對較大屬於瀉法;輕手法,用力相對較小,屬於補法;用力適中則屬於平補平瀉法。
3、根據血液流動的方向,按血液從心臟流人流出,向血液流出心臟方向按摩為補法,按摩方向同心臟流出血液方向相同為瀉法。另一說是順經絡方向,人體血管不是經絡,經絡是目前醫學無法確定,但又普遍認同存在的一種未知網絡。
4、根據手法的旋轉方向,順時針按摩為補,逆時針按摩為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按摩同時進行則屬於平補平瀉法。《幼科推拿秘書》說:「左轉補兮,右轉泄。」說的是腹部按摩,以患者自身的方向為度,順時針方向按摩,有明顯的通便瀉下的效果,為瀉法;逆時針方向按摩,可增強胃腸消化功能,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為補法。
5、手法的補瀉與按摩部位的特殊性也有關係。按摩太陽穴時,向眼方向揉為補法,有壯筋補虛的作用;向耳方向揉為瀉法,有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的功效。
6、背部的脊柱穴,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培元氣、通經絡、和臟腑,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為補法;推脊柱穴從上至下,有清熱的功效,為瀉法。又如七節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線),自下向上直推為推上七節,能溫陽止瀉,用於治療虛寒腹瀉;自上向下直推為推下七節,能瀉熱通便,用於治療腸熱便秘。
按摩不是越痛越好 十類人不適宜按摩
中醫拔罐、刮痧、推拿按摩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重視養生的人經常會去做這些項目,人們在刮痧、拔罐時很小心翼翼,怕皮膚會受到損失,而在按摩時卻無所顧忌,還認為越痛越好,這就大錯特錯,按摩不是越痛越好,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按摩。
按摩不是越痛越好
現代人工作生活緊張,經常腰酸背痛,按摩漸漸成為受青睞的養生方式。正確的按摩手法能讓肌肉得到放鬆,可若是用力不當或按摩師沒有掌握正確解剖學知識,則很容易傷到身體。常見的按摩創傷包括肌肉韌帶拉傷、局部神經損傷、關節錯位、骨折等。
踩背時更要注意。由於用腳比用手更難控制力度,在按摩師身體過重的情況下,易導致脊椎關節錯位。骨質疏鬆患者,由於骨骼較脆弱,不能承受過大壓力,按摩時要特別小心。曾有人出現過被按摩師踩斷肋骨和前臂骨的事故。
另外,按摩不是越痛越好,有時反覆按壓一個痛點可能令痛楚持續甚至惡化,因為這可能讓軟組織發炎,令其周圍部位的神經受損。因按摩而傷及神經的常見部位有:頸部兩側、腋下、手肘及膝蓋外側,這些部位的神經多夾在「皮包骨」的位置,沒有厚厚的肌肉保護,易被按傷。神經受損輕則會令肢體感到麻痹,重則可導致肌肉無力、失去感覺。
可見,進行按摩療法時,要有規可循,不要任意妄為。
以下十類人不適宜推拿按摩:
1、診斷尚不明確的急性脊柱損傷伴有脊髓炎症狀的病人;
2、急性軟組織損傷且局部腫脹嚴重的患者(比如急性腳扭傷);
3、可疑或已經明確診斷有骨關節或軟組織腫瘤的患者;
4、骨關節結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骨病患者;
5、有嚴重心、腦、肺病患者;
6、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
7、局部有皮膚破損或皮膚病的患者;
8、妊娠3個月以上的孕婦;
9、有精神疾病,不能和醫生合作的患者;
10、各種肘關節疾病及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的患者。
此外,按摩也不宜飽腹,較好在飯後30分鐘後進行。
按摩五大穴位治療頸椎病
長期低頭工作的上班族很容易得頸椎病,而且越來越年輕化,長期低頭會導致我們頸部肌肉疲勞、頸椎病變,出現頸部疼痛、噁心、頭暈等症狀,按摩可以緩解頸椎病,下面我們來看看能緩解頸椎病的五大穴位。
最適合用於按摩養生的九大穴位
委中穴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