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因說:痰的「黏滯性」和「流竄性」

  一、黏滯性:痰是水濕津液凝滯的病理產物,痰一經形成就具備了黏滯的特性。黏滯性是指痰具有黏膩、阻滯的特性及致病持點。

    雖然初、中、各期的黏滯程度的有所不同,但其膠黏的本性還是相同的,故周學海《讀書隨筆》說「痰者,稠而極黏」。痰的黏膩,能聚邪礙正。痰在血能使血液黏聚變稠、流動變慢而成瘀;犯脈管能限制其舒縮功能及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的出入,並能障礙代謝廢物從脈管中排出;犯經絡則其溝通、感應、傳導、「行氣血而營陰陽」等功能受遏;粘於氣道,既能抑制肺系的舒展,也限制其收縮,制約肺氣的升降出入,妨礙肺的吐故納新;膠黏臟腑可致臟腑氣化受阻,隧道欠暢。痰性黏膩留戀其他病邪,而成痰濕、痰瘀、痰火等合邪。痰的黏滯性常使病情纏綿、病證遷延難愈,故清代馮兆張說:「故病的痰者,必淹延久」,明代皇甫中說:「如斯怪異延纏病,都是痰涎裡面生。」痰因黏而阻滯,主要在於痰是有形之邪。痰能對機體氣津液的運行造成不同程度的阻滯。痰濕阻滯的臨床特點是「不通」。不通則局部氣津液不繼、不榮,不通則痛,不榮亦痛。「氣虛不用,血虛不仁」,於是疼痛、「不用」、「不仁」、竅閉等症隨之而至。阻滯疼痛的病證有時十分危急,如清代何夢瑤說:「可倏然仆地,四肢厥冷」,又說:「當此咽喉閉塞之時,不吐去其痰,立即堵塞而死矣。」清代劉仕廉《醫學集成·中風說》說:「痰涎阻塞清道,亦致猝倒昏憒,口噤不說。」由於痰無所不到,因而痰可膠黏於人體的任何部位。並以其有形之質而成阻滯之害。故痰的黏滯可致諸多以人體各部隧道阻塞為主要特徵的病,如何夢瑤說:「痰在目,如姜蜇膠滯,………痰在鼻,鼻塞……喉痹……或噎膈……痰在二便,癃閉秘結……婦人月水不通」,明代孫文胤《丹台玉案·痰門》說:「左癱左瘓,麻木,跛……或走馬喉痹,……或關格不通。」大略言之,痰黏滯於氣道,可致咳嗽、哮喘、短氣等病證;於食道,則見痞滿、關格、噎膈等證;於神道,可見驚悸怔忡、癲、狂、昏饋等病證;於水道,可致癃閉、水腫等病證;於精道,可致遺精、不射精、精子異常等病證;於頭面諸竅及前後陰,可致耳聾、耳鳴、鼻塞、白內障、二便不通等病證。痰的黏滯性所致病證,常纏綿遷延,也可驟變危急,關鍵在於痰濕阻滯的部位。痰若黏滯於氣管,咽喉、致氣道壅塞不通;或黏滯於心脈、腦腑、致心神閉塞,神明窒息,則屬兇險之候。

 

${FDPageBreak}

  二、流竄性:流竄性是指痰具有流竄四溢的特性及致病特點。流竄性主要表現於痰的初生階段。流竄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因素:

  1、初生之痰質松稀薄、體小尚易流動;

  2、痰形成於水濕津液,仍稟水液流動、滲灌四溢之性,且能隨津液而行;

  3、痰隨氣血一起運行、升降出入,氣之所到,血之所至,痰也當及之;

  4、軀體各種日常運動的外力對痰對擠壓、推動作用;

  5、合邪的作用,如痰與風、與火合而成風痰、痰火,而風隨之漂動,火之妄動,均能加速痰的流竄。其中氣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由於痰能流竄四溢,故清代沈金鏊說:「其為物則流動不測,……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痰的流竄憑藉以上諸因素之「力」而獲得,其中重要的通道是以脾胃為中心的運行、流通系統。「脾為生痰之源」,痰成之後即可憑此通道而四處流竄,故何夢瑤說:「痰隨脾之氣以四泛,則流溢腸胃之外,軀殼之中。」其次三焦也是重要的通道。《素問·靈台秘典論篇》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既是水液的通道,也是痰液的通道,故痰也可循三焦而廣泛地流竄於周身內外上下。由於三焦各有相應的臟腑居其部,故痰犯上焦,則流竄於心肺、血脈、皮毛;犯中焦,則流竄於脾胃、肌肉;犯下焦,則流竄於肝腎、膀胱、筋骨。痰的流竄性可突破人體的生理屏障,能透筋、入絡、透膜、滲隙、灌竅、注骨。明代龔廷賢《壽世保元·痰飲》曾對痰的流竄性作過描述:「(痰)或奪於脾之大絡,……升於肺;迷於心……走於肝……關於腎……痰流於中脘;……注於胸,……入於腸;……散於胸背……或塞於手足……一身上下,變化百病。」痰也易流竄於奇恆之腑,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而致頭暈頭痛、癲、癇、狂、痴呆、昏迷、膽脹、膽石症、不孕、以及胎產經帶等病證。由於痰能流竄四溢,故痰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因而也造成病位的變動不居;病證的此起彼伏,病熱的錯綜複雜,病情的波動驟變。

  總的來說,流竄性主要表現於痰的初生階段,黏滯性主要表現在痰的中期階段。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丹田練氣 強身健體

   丹田練氣法著重練丹田之氣。古書云:「昔日逢師傳口訣,只教凝神入穴」。穴即下丹田,它上通泥丸、下貫湧泉,為先天大道之祖,逐日生之根,產鉛之地,千變萬化之道,神妙莫測之機盡從此出。故曰:「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穴,內有坎離精。」仙家云:「內煉之道,至簡至易,唯欲降心火入水丹田耳。」

  第一步:調身

  1.坐式,單盤、雙盤、散盤均可,須選擇最無痛苦的坐法,以雙盤效果為最佳。

  2.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拇指指端相對,微微接觸,放在腿上,靠著下腹部,十指微微張開。

  3.身體須端正,脊柱勿挺勿曲。肩宜平、腰宜伸、頭宜正、坐宜穩,舌抵上齶,閉目垂簾。

  第二步:布場

  1.意念坐在橢圓形的蓮花寶座之上,寶座中間有一太極八卦,寶座外圍有一圈正燃燒著的香。作此意念,就如坐在一個人很強的場能之中,練功效果極其明顯。

  2.開天門閉地戶:先提肛收縮會陰,先意念百會穴打開。開天門以采先天,閉地戶以守胎息。

  3.接著,意念在天地之間,只有你一個人在練功,四周布滿了真氣。默念並觀想:「我在氣中,氣在我中,天人合一,氣為我用」三遍。納四方之正氣以歸正室,以養胎真。

  4.整體放鬆:接頭→頸→肩→雙臂→前胸→後背→前腹→後腰的順序,一一意念放鬆,面帶微笑。輕鬆、愉悅,利於入靜,利於氣血運行。

  5.排濁納新,調和身心:「先開口把氣呼出,一方面緩緩地綿綿不絕地把氣吐出,一方面心想體內的疾病和氣息一同吐出去,吐出氣息之後,再閉著口從鼻孔吸收清氣,三遍。呼吸和緩、氣息均勻,快速進入氣功狀態。

 

${FDPageBreak}

  第三步:收神固精養氣

  1.意念下丹田有一輪紅日,光芒四射,照亮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驅走病氣,全身融匯在一片祥光之中。

  2.接著意念地層深處有一束月光攜帶地陰之氣從會陰處直射下丹田,頭頂上空有一束陽光攜帶宇宙陽剛之氣從百會處直照下丹田。丹田紅日與陰陽之氣相融合,丹田更加暖融融。「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

  3.保持「1」與「2」那種狀態,做到知而不守、先存後亡、虛心凝神、不著色相、不落空之、虛靈不昧、存養寂照,以半時辰(1小時)為佳。但覺呼吸和緩、空洞暢快,即是真正存神達化之功。

  如此夜夜勤行,日日寂照,少年不過月余,中年不過百日,老年不過期年,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無中生有,天機發動,玄關竅開,而其種產矣!其妙之處,非筆者文字所能描繪。

 

${FDPageBreak}

  收功:

  1.意念宇宙所有真氣都回歸丹田,然後關閉全身毛孔,勿令內氣散失。

  2.口中有津液,漱口數遍分三次咽下,意念引到下丹田。

  3.雙手搓熱擦面部三十六次,然後搓雙耳三十六次。

  4.從前到後輕輕拍打頭部九次。

  5.雙手握空拳一前一後輪流捶打前胸、後背,共三十六次。

  6.握空拳捶打兩肋、腹部、腰部,各三十六次。

  7.分三次張口吐出體內熱氣,恢復練功前狀態。

  8.最後默念:「真氣護身,邪氣不入內」三遍。收功完畢。

  注意事項:

  1.練功前後半小時內切勿飲食(包括飲水)。

  2.少食或不食過膩、過酸、過辛、過辣、過苦的食物。

  3.飲食切勿過飢過飽,做到已飢方食、未飽先止。

  4.練功前解盡大小便。

  5.衣帶勿緊勿松,以感到舒適自然為佳。

睡前保健 練陰陽聽天功

  第一種練習方法。取仰臥位,要頭北足南平臥,雙腿伸直,雙臂自然伸於體側。雙臂屈肘上抬,左手掌心向下放在小腹部,即左掌心的勞宮穴(空握拳,中指尖所對掌心處)在下丹田穴(在腹正中線上,臍下1.5寸)上,右手掌心朝上放置在頭上方的枕上。

  此時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上,呈上下陰陽掌。然後進行呼吸運動,此過程需要意念配合。吸氣時,以小腹下關元穴(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導引點,意念通過左掌心繞體穿過右掌心,向天空無限遠高處吸氣;呼氣時,意念由天空向下,通過右掌心繞體回至左掌心,再轉至小腹關元穴納氣;反覆導引直至全身貫通自然睡去為止。睡眠時,可以不必改變姿勢,醒來時再把手掌收回。

  如果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則可以採用第二種導引方法。第二種練習方法,吸氣導引與上相同,不同的是,在呼氣納氣時,意念要從頭頂百會穴(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向下納氣直至小腹的關元穴。樣反覆導引,約1—3分鐘可自然睡去,醒來能感覺到精力變得充沛了。

中醫學「五行」學說的具體應用法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中醫學則利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用於疾病的診斷。

冬日驅寒保暖強身氣功兩例

冬日養生最棘手的就是禦寒暖身問題,練吹字功,洗腳擦足心無疑是有效的方法,這裡再推薦臥式和騎馬蹲檔式兩種耐寒暖身功法,以供氣功愛好者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