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拔火罐它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其適應範圍較為廣泛。
取穴印堂、太陽、曲池。實證患者宜拔罐治療,瘀血者刺絡後拔罐。
在前額及太陽穴拔火罐,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
三棱針是一種常見的放血工具,用來刺破人體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三棱針刺絡放血具有通經活絡、開竅泄熱、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等作用,各種實證、熱證、瘀血、疼痛等均可應用。
頭痛較劇者,可選太陽、陽白、中沖等穴,用小號三棱針,點刺出血少許。
高血壓性頭痛可選雙太陽、印堂。配穴為:脹痛以前額為劇者,加雙攢竹;疼痛以頭頂為甚者,加百會;劇痛再加四神聰;痛兼頸項強者,加雙風池;眩暈欲仆、眼花、耳鳴等症狀突出者加雙頭維穴。患者坐位,穴位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各穴約0.2厘米深,每穴擠血5~6滴,每日或間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棱針點刺太陽(雙)、魚腰(雙)及印堂穴,擠血適量,然後用棉球按壓針孔也可治療神經性頭痛。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如何拔罐治療中風後遺症
中風表現為意識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協調運動,口齒不清,吞咽不利,關節強直,半身不遂,口眼?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
中風後遺症屬中醫「偏癱」、「偏枯」、「偏廢」等病證範疇。中醫認為,常因本體先虛,陰陽失去平衡,氣血逆亂,痰瘀阻滯,肢體失養所致。痰瘀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滯脈絡而致肢體不能隨意運動,久則患肢枯瘦,麻木不仁。
對於中風後遺症,中醫有十分豐富的治療經驗。現在專業人士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醫拔罐治療中風後遺症,根據其特點的不同,一般分為實證和虛證2型。
一、實證: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歪斜,言語不利,伴有眩暈頭脹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或伴有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口黏痰多,午後面紅、煩熱等。
(1)選穴 肩髃、曲池、合谷、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承山、血海。
(2)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上述各穴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虛證:半身不遂,肢體癱軟,言語不利,口舌歪斜,伴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出;或伴有手足心熱,肢體麻木,五心煩熱,失眠,眩暈耳鳴等。
(1)選穴 肩髃、臂臑、手三里、合谷、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懸鐘。
(2)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各穴用艾條溫和灸5~1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然後各穴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提醒:中風後遺症治療第一需要的是早期的功能恢復鍛煉和及時的對症藥物,此外調適情志,增加營養,增強體質也是必要措施。
你知道拔罐有什麼要求嗎?
拔罐療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擠壓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體表特定部位(患處、穴位),產生廣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現象,而達到防病治病,強壯身體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不過,在使用拔火罐去除疾患時必須注意該種方法的宜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適應證
外感風寒、頭痛眩暈、眼暴腫痛、畏光等症,可在太陽穴上拔之;風寒濕痹、關節酸痛,可在痛處拔之;嗽咳氣喘,可在背部兩側拔之;腹痛、腸空鳴、大便泄瀉,可在腹部拔之。
禁忌證
凡局部有皮膚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彈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髮部、心跳處、眼、耳、鼻、口與乳頭等部位,均不可拔。此外有高熱、昏迷、抽搐、婦女妊娠期間及水腫、腹水、腫瘤等亦不宜應用。
青壯年如何拔罐保健呢?
在青壯年人群中有不少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者,男子出現陽痿、早泄、不育、女子出現月經不調、不孕等病證;有些因房事不節,濫耗精髓,或因手淫頻繁、生育過多出現氣血雙虧;有些因工作勞累,思慮過度,營養失調,養生無方,造成肝腎虧損,過早衰老。凡此症狀皆可用保健拔罐療法進行調理和改善。
中醫怎麼拔罐治療腎炎
急性腎炎發病急驟,慢性腎炎則反覆遷延,甚至持續數月至數年。腎炎的臨床表現為:初起頭面、眼瞼水腫,繼而腫及四肢、全身,並伴有血尿、貧血、蛋白尿、高血壓、大小便不利;晚期出現眼底病變及腎功能不全。急性期上半身浮腫明顯,慢性期腰部以下浮腫明顯。一般分為實證、虛證2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