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容易長有痘痘或者是大便常有粘稠感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發生,出現這樣症狀的原因就是體內有熱氣、濕氣而導致的。除了在生活中多加調理之外還可以自己製作一些清熱祛濕的茶水來進行改善,很多朋友不知道都有哪些茶飲以及製作方法,下面就為大家做個詳細的介紹。
一、金銀花蜂蜜飲
食材:金銀花30克,蜂蜜15克,水適量
做法:
1、將金銀花洗淨後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煮沸,轉小火熬製10分鐘後關火;
2、濾出金銀花渣,放涼後加入蜂蜜攪拌均勻後即可飲用。
金銀花又名忍冬,是著名的中成藥材,最早出自《本草綱目》,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它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又可祛邪。金銀花既能宣散風熱,還善清解血毒,用於各種熱性病。
二、絲瓜花蜜茶
食材:鮮絲瓜花20克(干品10克),蜂蜜10克。
做法:
1、將絲瓜花洗淨,放入蓋杯中,用沸水適量沖泡,蓋悶15分鐘。
2、調入蜂蜜,趁熱頓飲,或分2次飲用。每日1~2劑。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花,於夏季開花時採集備用。性寒,味甘微苦,無毒。《滇南本草》說它能「清肺熱,消痰下氣,止咳,止咽喉疼,消煩渴,瀉相火。」生搗汁外用,可治紅腫熱毒瘡、痔瘡和外傷出血。絲瓜藤(葉)含皂甙,有止咳祛痰作用。
對於清熱祛濕的茶飲,本文中已經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兩種製作方法,對於茶飲的具體功效也為大家做了說明,大家了解後相信可以放心的飲用了。其實除了文中這兩種茶飲之外,菊花茶的清熱祛濕效果也十分顯著,可在菊花茶中加入適量冰糖來增添口感。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日常生活趕走女性手腳冰涼的小對策
日常生活趕走女性手腳冰涼的小對策
1、保暖
美麗「凍」人要不得。要特別注意腿、腳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尤其要注意關節的保暖,關節保護不好容易使涼氣進入,易得風濕。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因為衣服過緊會阻礙血液循環。晚上睡覺前,記得泡腳,腳熱了更容易入睡。
2、運動
一早起來做做運動,讓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速,一整天都會充滿活力,不容易發冷。上下班快走,簡單的爬樓梯、原地跳躍等都有助於強化體溫調節能力。
3、飲食
多補充維生素E;多吃含煙酸的食物和B族維生素,能擴張末梢血管;多吃堅果、胡蘿蔔等溫熱性食物,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飲;適當吃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可促進血液循環。
4、按時吃飯
不要偏食、過度減肥,讓身體儲存些適量的脂肪,可幫助維持體溫。如果,預先知道今天因工作忙碌,無法按時吃飯,可先準備些餅乾、麵包,或是人參茶等適時地補充熱量。
5、服用中藥
中醫有固定的處方來治療手腳冰冷,如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四物湯、理中湯等。這些中藥通常較適合虛寒體質的人。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吃中藥調和,最好還是請中醫師開藥比較好。
6、中醫泡腳
中醫上的老薑米酒泡腳法對腳涼有非常好的療效。人體共有12條經絡,每晚沐足薰染透過溫暖腳部,便能帶動氣血運行,經過連接的經絡,從而溫暖全身。
方法如下:
第一天,先用老薑1斤榨汁,20°米酒2400ML,鹽100ML,調和 後 泡腳20分鐘,再加開水泡20分鐘。
第二天,繼續使用第一天的水加開水泡20分鐘。
第三天,繼續使用第二天的水再加開水泡20分鐘。
第四天,換水,依次按照上面步驟進行。
7、精油泡澡
在熱水中加入生薑或甘菊、肉桂、迷迭香等精油、辣椒入浴劑等,皆可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和起來。 最近阿森大木桶推出的太極藏藥火龍浴通過加了藏藥的木桶浴、藏藥浸泡的火龍經絡條進行背部經絡火龍浴、芳香精油經絡排毒、耳燭顱腦減壓等方式,兩個半小時的操作提昇陽氣,祛病延年。
總之,緩解手腳冰涼一定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包括飲食起居,飲食習慣,飲食結構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試過很多方法都不管用,那也有必要去諮詢醫生,最好是嘗試一些中藥的治療,或是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相應的對策。
什麼方法祛濕效果好
中醫養生理論中有「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的說法,因此,立秋過後,人們仍需祛濕調養脾胃,預防胃腸疾病,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
那麼,如何祛濕調養脾胃呢
一、穴位篇
立秋過後終伏期間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大養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祛濕養脾胃的好辦法。
二、保健篇
運動發汗,直接驅散濕氣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而同時他們又常常會因為濕氣重而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重症。因此,增加體育鍛煉是勢在必行的,通過運動,是身體裡的濕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另外,隨著各地多雨季節的到來,體弱的老人、小孩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特別注意保護好身體,不要被濕氣「打敗」。
三、飲食篇
1、忌食生冷食物。剛入秋天氣還很熱,但陽氣已變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兒童在入秋後食用,極易使腸胃受寒而拉肚子。
2、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來,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能滋養腸胃,使其獲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運作而不至於受損。
3、選擇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適當多吃,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養生理論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4、以淡補為主。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應「淡補」,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了鴨肉外,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後食用,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四、食療篇
1、紅豆+花生+大棗
做法:
(1)紅豆、花生仁洗淨,用冷水浸泡回軟。
(2)紅棗洗淨,剔去棗核。
(3)粳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乾水分。
(4)鍋中加入約1500毫升冷水,放入紅豆、花生仁、粳米,旺火煮沸後,放入紅棗,再改用小火慢熬至粥成,以白糖調味即可。
2、綠豆+薏米仁
做法:
(1)將薏米仁浸泡一夜。
(2)將浸泡過的薏仁與綠豆加水煮半個小時。
(3)加入白糖即成。(也可以等粥冷卻,加入蜂蜜)為了增加粥的粘稠度,可以加入燕麥,口感更好。
3、鯉魚+紅豆
做法:
(1)紅豆100克、紅棗4個、陳皮1/4個、鯉魚1條(約500克)、生薑3片。將各配料洗淨待用。
(2)鯉魚宰洗淨,去髒雜,置油鑊煎至微黃,灑入少許水,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此量可供3~4人用。
4、黃芪+母雞
做法:
(1)將雞斬成小塊,入開水灼去血沫,洗淨。將雞塊、火腿丁、蓮心放入陶鍋,加料酒、蔥姜和清水上大火煮開後,改用小火煲2個小時。
(2)準備四個陶器或瓷器、紫砂的湯罐,將洗淨的藥材四等分放入湯罐,每罐加紅棗2粒,如有龍眼肉可放兩到三粒,然後將事先煲好的湯料撈去蔥姜,四等分裝入(裝不下可以留下以後用)湯罐,隔水蒸2-3個小時即可。
喝前根據個人口味自己加適量精製鹽。
五、怎樣才知道你有沒有「濕」呢
一個人若「濕重」,表現為倦怠、手重腳重、食慾下降,嚴重者甚至不想喝水,口有古怪甜味。中醫認為形成濕底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兩大類:
1、外濕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外在環境對身體有一定的影響,如曾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濕,都有可能形成濕底。
2、內濕
可能由於脾臟欠佳,容易水濕內生,也可能關乎飲食習慣,常吃濕熱的食物,例如芒果、柿子、香蕉、菠蘿、蝦、蟹等,都會形成內濕。
食療去濕佳品
薏米紅豆粥人人皆宜
「腸胃系統事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毛以林表示,酒、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 易消化,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過食,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其寒涼性質。祛除體內濕氣,薏米紅豆粥是佳品,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薏米,它可以治濕痹, 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里稱「赤小豆」,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紅色入心,它還有補心功用。在熬薏米紅豆粥時,不要加大米進去。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除掉。
此外,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也如同慢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食療防濕品還有:高粱、玉米、苡仁、扁豆、水芹、洋蔥、冬瓜、馬齒莧、鯽魚、鮑魚、田螺等。這些除濕食物,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利水滲濕、清熱利濕、通便解毒、滋陰柔肝的功效。
為什麼人會感覺手腳冰涼
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恆溫的特性,因為溫度是維持人體正常身體活動的基本。所以,在每個人看來,溫度的冷熱在身體中更為重要。
男人手腳冰涼是為什麼呢
其實腳部對於我們身體當中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男性朋友們,還是女性朋友們都要將我們的腳部保暖的,如果是一旦自己的腳部受涼的話就會引發疾病的產生,尤其是男性們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就更加是反映出來了自己的氣血運行不是那麼的通暢,所以就應該要吃一些可以才起到滋補作用的食物,或者是藥材,不過手腳冰涼還有一種比較多見的原因就是本身就是寒性體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