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五步走 讓你更「值錢」


  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差異?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他們中晉升較快的那個,能夠主動並善於進行職業能力儲備,增加職業生涯的本錢。在本期,資深的人資管理專家、104人力銀行人資學院事業處副總經理陳志鈺先生就「如何儲備能量,增加職業生涯的本錢」與讀者進行分享。
 
  什麼是你的職涯「本錢」

  所謂職業生涯的本錢,簡單來說,必須涵蓋三個方面,一是充分的能力,包括專業技能、管理知識的儲備等;二是態度,即工作態度及風格是否契合你所希望就職公司的文化,開闊的視野、兼容並包的心胸、善於學習及適應改變的能力,都會為你的職場加分,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創造無限可能;三是誠信,GE前總裁傑克·韋爾奇曾表示「誠信,這是我們的最高價值,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確立並保持誠信等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是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必須是能清晰的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希望及能夠從事的職業方向。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時刻保持並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使職業生涯呈現上升的態勢。

  如何在職場做加法

  那麼,如何在自己的職涯規劃中不斷做加法?如何讓自己隨著時間、經驗的累積變得更有價值,更加搶手?陳先生認為,關鍵要做到以下5個方面:

  ■自我剖析———認識自己

  很多人都不能清醒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是什麼,並據此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走。例如在考大學時,很多人會根據目前社會上所謂的熱門專業來報讀,而不是想想做什麼更符合自己的興趣,結果在就業時就會發現自己面臨許多棘手的問題。一旦盲從、缺少目標、隨遇而安成為職業生涯中的常態,不斷的自我加分必然會成為空談。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評估自己的優勢,並分析怎樣的職業狀態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降低劣勢。自我認識及評估是一個不斷延續的過程,可以通過參加網上提供的職業測評,或者經常與老師、朋友、家人、主管等進行討論來完成。

  ■作時間的主人———善用時間

  上帝對每個人最公平的地方就是時間,每個人每天都擁有24小時。聰明的善用時間安排,讓這24小時發揮出最大功效,就成為個人「與眾不同」的關鍵。

  時間管理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首要的一點就是充分利用每一秒可利用的時間來自我增值。在日本的地鐵上,常常能夠看到的一幕就是人手一本書,或是專業書籍,或是管理類書籍,利用每段空閒進行學習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其次是合理安排,制定完善的、合理的工作計劃。例如如果每天能夠早起一會,提前到公司,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安排一天的事情,也不用擔心因為完不成工作而總在加班。

  ■敢於承擔責任———多做多問

  古話有云:吃虧就是占便宜。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職場,多去承擔責任,並在實際運用中充實自己,對於個人的職涯發展是很重要的。這裡必須談到很多人在認識上的一個誤區———認為自我增值就是多參加培訓,多拿證書。但事實是,陳先生表示,在他多年從事HR管理的工作中發現,很多人在簡歷中寫得很漂亮,但當他用行為面談法進行面試時,卻發現這些求職者往往答非所問,缺少實際導入執行的經驗,常常以為在講座上聽到或者在書上看到的就是自己的知識,事實上,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可見,HR更青睞的是個人實務操作和運用的能力,即使通過培訓而了解到某項技能,也只有通過在實際工作中的檢驗才能轉化成自我能力。所以建議職場人士應該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會,敢於嘗試,對於不懂的勇於詢問,積累實務操作經驗。

  ■做自己的假想敵———不要和別人比較

  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過多的和別人比較,常常會使得自己處於不平衡的心態中,而受到這種不愉快心情的影響,不僅感受不到工作的快樂,使自己缺少成就感,也會局限和阻礙個人的發展。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和自己比較:設定目標,然後評估自己有沒有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或規劃,看自己今天是否比昨天更進步,明天會不會比今天更進一步。

  ■直面挑戰———拒絕頻繁跳槽

  任何職業都需要一定量的積澱才能有一個質的飛躍,如果沒有2-3年的積累,很難對一份工作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頻繁的跳槽不僅讓你缺少職業儲備,也會成為HR心中的「扣分」項。

  那該如何區分有益的和無益的跳槽呢?陳先生表示,關鍵還在於跳槽的動機———不是因為現在的工作不好、不順心就決定跳槽,而是看有沒有一份更好的機會在等待你。

  工作沒有100%的如意,如果因為不好就換、就逃避,只會影響個人職業生涯的連續性和經驗的沉澱。只有主動面對職業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學會適應環境,克服困難,才能最終做到待價而沽,積累跳槽的本錢。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專家:離職時別說這些話


  許多人在離開原單位時心裡都有很多感慨,與同事、老闆相處的感受,對工作的各種看法…… 

    這些話說還是不說?說和不說分別有什麼好處、壞處?應該怎麼說?什麼應該說?什麼不該說? 

    林潔到公司一年後,就萌生了離職的想法。因為這個家族企業的人際關係太複雜,每個部門都有老闆的親友,同事們平時很少溝通,好象互相都防著似的。剛到公司的時候,林潔提交了一份財務計劃,其中談到銷售部門的費用過高。第二天銷售部經理助理就來找她談話,希望她能「實事求是,不要只盯著費用,應該把效益和費用結合起來考慮問題」。林潔被這次談話弄得不明所以,後來才搞清楚,原來銷售經理是老闆的表弟。 

    自己部門的工作問題,就更大了。財務部經理是老闆的妹妹,她仗著自己的特殊身份,一攬公司的財務大權,而且還做了許多不符合財務規範的事情。這些,林潔都看在眼裡,也非常清楚長此下去會對公司會造成危害。可是,礙於她的特殊背景,林潔不知道該跟誰說,只有自己鬱悶的份兒。 

    直到遞交辭職報告的時候,林潔還在為一個問題搖擺不定:說還是不說?公司的管理存在漏洞,尤其是財務方面,老闆是因為對外人不放心才用自己妹妹的,可是這樣做的結果卻適得其反,使員工與老闆之間隔了一道天然屏障。如果不說,問題會越積越多,終究要出大麻煩;可是如果說了,老闆會相信嗎?——她畢竟是個「外人」。再說,如果這些事情傳出去,對她再找工作也不一定有好處,因為做財務工作是最忌諱「多說話」的。 

    最後,林潔還是選擇了緘默。職場險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說既然自己已經選擇離開,原公司的好壞跟自己也沒什麼關係了,何必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呢?但緘默的林潔,並沒有因此而平靜,內心的掙扎總是撕扯著她,直到一年後,新工作的忙碌才讓她漸漸淡忘過去的事。 

  專家解析: 

    通常辭職的原因可以分為兩種:個人原因和外部原因。由於個人原因而辭職,比如另謀高就、深造以及家庭變遷等而主動放棄工作的,大多都會對公司有些許不舍,進而產生些許內疚,所以在跟領導和同事溝通的時候,會本著善意和相對平和的心態;而由於外部原因離職的,比如因為公司環境不好、領導不公正等不得不放棄工作的人,大多心裡會有很多負面情緒,會有很多委屈、憤懣、抱怨要傾訴,這時的「說」與「不說」就涉及到維護心理健康的問題,所以後者應該是我們重點討論的話題。 

    像林潔這樣因為在單位遇到煩惱不能解決而辭職的人,在離職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總結她的離職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公司大環境不好,人際關係複雜直屬領導有私心,使林潔不能秉公做事鑑於直屬領導的特殊背景,林潔不能把遇到的問題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公司前景危機四伏,林潔的職場發展前景不樂觀。 ${FDPageBreak}
    

  「說」的正面效果——有益於心理健康 

    對於像林潔這類的離職者而言,「說」,是一種傾訴和發泄。人心裡的各種情緒總要有一個發泄的渠道,即使不在工作單位說,也會跟家人、朋友傾訴;即使說的不是事情本身,也會通過一些載體把這些情緒發泄出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如果不把這些情緒發泄出來,那麼它很可能轉化為身體的某些病症,比如失眠、焦躁、憂鬱、煩悶等等。所以,「說」——把負面情緒發泄出來,是一種對心理健康有益的自我保護過程。 

    「說」的負面效果——放大負面情緒 

    有些人在說的過程中情緒激動,越說越生氣,越說越想說,把本應該思考的過程以一種不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強化了一些非理性的東西,反覆通過這種非理性的方式解決壓力,進而使理性思考逐漸減少。但其實這個「說」的過程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的幫助,反倒放大了負面情緒,使自己更加不開心。這時的「說」,就是一種損傷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做法。 

    「不說」的正面效果――有利於理性思維的成熟 

    如果林潔不說是基於理性的思考,覺得這些問題沒有必要說。即使不說,公司的相關領導也了解情況,多說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判斷和決定,那麼「不說」的決定就會成為林潔的一次理性反思過程,有利於她理性思維的成熟。 

    「不說」的負面效果――可能對自己和親友造成傷害 

    如果林潔不說是因為害怕,或者不知道跟誰說,那麼林潔內心的問題既沒有化解,又沒有傾訴渠道,這些負面情緒很可能會積累成疾,或者以其他方式發泄出來,對自己和親友造成傷害。 

    與專家對話—— 說還是不說? 

    判斷說與不說,一定要看自己的選擇是否基於理性的思考?是否出於過激情緒的反應?如果林潔確定自己想說的話是為了公司的利益著想,並且有理有據,心態平和,就可以說;如果林潔是在激動的情況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為了心裡的鬱悶和不快而發泄,最好就不要說。否則很可能後悔或者傷害別人。 

    怎麼說?就某一件具體事情而言,例如林潔在財務工作中遇到阻礙和違反財務法規的行為時,如果覺得自己不說心裡放不下,那麼最好選擇正確的方式說。所謂正確的方式,即就事論事,澄清事實。因為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每個人眼裡的事實也是不完全一樣的,要在對別人和對自己負責任的基礎上,把自己看到的事實說清楚。 

    對誰說? 

    通常應該是誰的問題對誰說,比如林潔的煩惱主要是財務主管工作中的問題,那麼就應該跟主管直接說,而且要開誠布公地說,這樣更有利於直接解決問題,以免造成誤會和錯覺;但如果跟對方說了以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林潔也不妨跟上一級的主管人員說,但要明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泄私怨。 

    什麼不該說? 

    人身攻擊的話不應該說,A的問題跟B不應該說,過激的言語不應該說,對解決事情沒有益處的話不應該說。相信把握住這幾個方面,林潔的述說會是一次正義的、公正的傾訴。 

  職業諮詢師的心理輔導—— 

    不要把負面問題泛化 

    一個人在離職時,不論出於何種原因,都說明本人在職場生涯中有一定的盲點和欠缺。即使是因為所在的單位有問題,或者領導和同事的確不好相處,但畢竟還有人繼續在那裡工作,從這一點看,起碼本人的容忍度和接納度還不夠。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如果只從反面看問題,那麼就可能把負面的東西泛化,從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理,使自己看到、想到的都是陰暗面。這種狀態無論對於解決目前的問題,還是對於即將面臨的新環境,都沒有益處。所以要儘可能反向思維,使自己具備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 

    跳出「說」與「不說」的煩惱 

    離職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只把眼光盯在單位、領導或同事身上,卻很少有人看到自己的問題。這樣也會造成離職者總是過分關注自己的煩惱,因而在「說」與「不說」中徘徊。客觀地分析,我們不必把離職的原因歸咎於誰,而是要從事件本身剖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地方需要提高?適應社會和環境的能力是否還欠缺?自己的心態還有哪些部分沒有調整好?自己對哪些人和事是排斥的?如果以後再遇到同類的情況應該怎麼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把「離職事件」轉化成讓自己學習和成長的基點,並且獲得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式。這樣,就可以使自己在未來新環境中遇到問題時,多一個方法,多一種選擇,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養分。一帆風順的經歷不能給人足夠的鍛煉和磨礪,而挫折、困難、逆境卻能讓一個人真正地成長。

職場資源「巨無霸」:你做不做?


  曉娟:春暖花開,到處都是一派新氣象,對於職場來說,更是一年之季在於春,我周圍的朋友年後都越來越忙,能請到你們兩位大忙人,也是不容易。

  郭未寧(以下簡稱郭):我們北美公司總部裁員,接著是降薪,但與之相反的是,銷售任務上漲了近30%,因為我們一直是在超額完成任務,本來就很不容易了,現在的任務量,幾乎達到「不可能完成任務」臨界點,年後壓力很大,公司內部競爭也激烈起來,因為業績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接下來的二次裁員。

  曉娟:對於很多行業,尤其是一些新型行業來說,競爭是相當激烈的,對於你們銷售行業來說,業績意味著能力,其中很大一塊就是客戶資源,有資源就有出業績的可能性,因此競爭首先體現在客戶資源的多少上吧。

  郭:的確是這個話。作為上司,我的團隊裡自然有「老師傅」,也有「新人」,有的新人找我說沒有客戶資源的煩惱,好像所有資源都被資深員工占去了,而那些業績好的老員工,也不會輕易轉讓自己的信息。

  常:職場資源,這是個相當敏感的東西,我以前也做過銷售工作,對此深有體會。那些資源豐富,信息靈通人士,永遠占據著主動,業績居高不下,而資源少的人,則意味著難以生存。

  曉娟:是的,在我採訪中也了解到,在不少公司、行業圈子,往往存在著一些「牛人」,他們占據著大量的行業資源,包括各種信息,各種關係,大有翻雲覆雨的味道,連老闆都得給面子不說,甚至都有威脅感,整個一「巨無霸」。

  「巨無霸」看起來很牛

  郭:大學剛畢業時,我很幸運地被廣州一家外企錄用,進公司後,被安排到一位資深金牌銷售手下工作,公司實行的是老幫新政策,我開始特別高興。老師對我很客氣,經常請我吃飯唱歌,卻不讓我接觸核心業務。即使在辦公室見面,他也只是閒聊,很輕鬆的樣子,可到了月底,還是他的訂單第一,什麼談判技巧,拜訪客戶,我真是難得接觸,更別說學東西了。

  曉娟:郭總敢情也是被晾成熟的。

  常:職場資源往往是多年積累起來的,其中付出的東西實在太多,因為這些資源是制勝的前提保證,一般人不會輕易轉讓給別人,甚至每個人都想成為資源獨霸者。

  郭:根據我這麼多年的經歷,我總結了一下,職場資源競爭中「巨無霸」往往有如下表現:將自己了解到的,且對同事有用的信息「私吞」,哪怕自己經驗豐富,但與人分享?沒門!更有甚者,除了自己的資源,還想方設法探聽別人的資源,並想辦法據為己有,喜歡在團隊中單打獨鬥,最骨灰級的,屬於那種跳槽後,一併帶走在公司建立起來的所有關係和各種資源。

  曉娟:社會資源無窮無盡,一個人哪兒能消化得了?

  常:人們通常認為,成功的人往往是擁有資源最多的人,為此,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沒有免費的資源,這也同樣是職場優勢的體現,職場人際關係的根源問題,有時也無非如此了。

  擁有更多資源就擁有成功?

  曉娟:常老師說的乍聽起來很有道理,可也總有哪兒覺得不對。這樣說起來,職場是個多麼恐怖的地方。

  常:讓我們首先看看資源巨無霸所謂的益處。首先擁有資源的管理權,可以隨意支配,帶來切實的利益,但這種益處是暫時的。現代社會,講究的是團隊合作,雙贏,人與人之間更多應當和諧合作,而不是「你死我活」,而霸占資源,從大的方面來說,終究有損於團隊和公司利益的,加劇內部磨耗,降低工作效率。於人於己都並不是好事。

  郭:成功的人並不是占有資源最多的人,而是善於把握和流通資源的人,讓這些資源活動起來,少的成多的,單薄的成厚重的,職場不是獨舞,獨占就是一種封閉,單打獨鬥,最終勞心費神,怎麼談得上好的大的發展呢?

  再引到由擁有資源而產生的競爭問題,自我成長離開不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競爭對手之間也該互相尊重,用產品質量、服務和信譽等硬體來面對客戶的選擇,而不是一定要互相傷害,競爭應該是良性的。

  侃侃三人談

  主持人:曉娟

  嘉賓:常華,職業規劃師;郭未寧,外企銷售區域經理

弱勢求職者的強勢簡歷

知名企業的「詭異」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