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多發的季節,以為「沖血管」能預防疾病的老年人很多。其實,「沖血管」這樣的觀點是很不科學的。一般來說,靜脈輸液確實可以調節血液的黏稠度,擴張血管,改善腦部供血。但是,腦血管病只有在發生血管痙攣時,也就是發病時,藥物才能起到作用。如果沒有發病,用藥是不起作用的。而且,對於有出血傾向的老年人,輸擴張血管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血管里的鏽跡污垢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形象比喻。目前,沒有一種靜脈注射的藥物能像有些患者認為地洗掉污垢那樣簡單。何況動脈粥樣硬化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病變,是長期積累所致,因此也不可能輸幾次液就清除掉。除此之外,老年人濫輸液還存在以下風險:
一是臨床使用的藥物及液體,加之輸液管及穿刺針頭,由於受到生產工藝和技術的限制,並不能達到100%的純度或無菌,這就給輸液治療的本身帶來了更多的感染機會。二是是老年人心臟功能減退,如過量輸液,會致心肌缺血,甚至引起心力衰竭。三是老年人血管彈性差,表現為硬、脆、滑,這樣就增加了靜脈穿刺的難度,如藥物滲出到皮下組織,不易吸收,嚴重者可導致局部皮膚組織瘀腫、壞死。四是老年人由於反應能力減退,一旦出現輸液過敏反應,如寒戰、過敏性休克等,表現常不典型,容易錯過早期搶救的時機。
因此,冬季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與其「沖血管」,還不如加強日常生活保健。
防寒保暖
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冬季寒冷時容易收縮、痙攣,發生供血不足,並可能導致栓塞,要特別注意保暖。大風降溫時,要避免迎風急走,同時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添衣服。
合理飲食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七八成飽,粗細糧搭配,少食油膩、脂肪、糖類。食用足夠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少,不宜喝濃茶、咖啡。
堅持鍛煉
心腦血管患者不是不能運動,而是要適當運動。要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和控制好運動量。冬季要等太陽升起來之後再去鍛煉,此時,溫度回升,可避免機體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發病。
調暢情志
情緒激動是心腦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要避免疲勞、緊張、情緒激動,儘量少參加社交活動和長途旅行,適當節制性生活。
戒菸少酒
吸菸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應絕對戒菸。少量飲啤酒、黃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進血脈流通,氣血調和,但不能喝烈性酒。
定期體檢
老年人應在入冬前做體檢一次,並要對血壓、血脂、血糖進行監測,尤其在有各種刺激因素時(如情緒的變化、運動量的變化),機體往往處於應激狀態更應做詳細檢查。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脂類糖類代謝紊亂、血液黏滯度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低,易使血栓形成,故要定期監測,根據情況及時調整。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臘月養生:「沒心沒肺」很重要
這些特殊的因素,往往引發疾病的產生,特別是有心腦血管病的人,極易突發犯病,弄不好必須住院治療。預防的良法,就是把心穩住,對熱鬧的年節「無動於衷」,保持「沒心沒肺」的狀態,「任其歲月流淌過,我心甜樂又一年」。
控制激盪的情緒,是穩心的關鍵。一進入臘月,就控制不住情緒,興奮、緊張、煩躁,心裡慌慌得不得了。就覺得有辦不完的事情,理不清的頭緒,一切秩序都打亂了,一顆蹦跳的心,老是按捺不住。擔心、著急、牽掛、盼望等突發的情緒,被春節的繩索牽出來,日夜動動蕩蕩,使人不得安寧,飯吃不香,覺睡不穩。這種不良情緒,如不及時消除,就使人慢性病犯了,新生病來了,打亂了養生計劃,破壞了身體健康,故把心穩住,做到平平靜靜地過日子,才能真正獲得春節快樂。
出行注意安全,是穩心的重要手段。臘月里,行人擁擠,車流滾滾。有的開車橫衝直撞,不按規矩行駛,臘月的車禍事故高出其他月的三五倍之多,又加堵車現象嚴重,酒後駕車的人比平時要多,故而出行風險很大。有些人為辦年貨,心裡慌慌,行色匆匆,街道、市場、和集市上,秩序紊亂,我們如不加倍小心,一旦碰著、傷著,平日的精心養生或許廢於一旦。所以,臘月里最好要少出門,如果出門,不要慌慌張張,要特別注意橫跨馬路,避開車輛擁擠的地方,自己騎車要慢行,走路要走人行道。到了年底的幾天,一般不要出行,特別是老人要固守家中,自行取樂,千萬別上街湊熱鬧。臘月出行安全,是養生宜採取的重要手段,不要馬虎行事。
勞逸結合別太累,是臘月養生的保證。臘月里,由於為籌備春節而奔忙,東跑西竄,白天不住腳,晚上還要加夜班。吃喝不按時,常常得不到休息,打破了平日的生活規律。特別是老年人,本來就多有慢性病,身體很弱,過年心情緊張,忙這忙那,睡眠大大減少,往往過度勞累,引發慢性病,又不及時治療,使病情加重,把過年的樂事變成災難。所以說,為了尋求吉祥幸福之年,就必須勞逸結合,把心平靜下來,使身體不出故障。臘月里別累著,是養生的保證,也是過好年的保證。
吃貨注意:嘴饞意味有什麼疾病
想吃巧克力——缺乏B族維生素
可能意味體內缺乏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6和B12。B族維生素能幫助人體進行新陳代謝,一旦缺乏,人容易感到疲勞、情緒低落。巧克力可以通過釋放血清素讓人感知快樂。
對策:多吃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西紅柿、橘子、葡萄、梨等水果,此外牛奶、豆類、堅果類、菠菜都富含維生素B12。B族維生素能提高食物的口感,新上市的玉米、大米感覺更好吃,就是因為其中含豐富的B族維生素。
愛吃肉類——胺基酸不足
說明體內缺乏胺基酸或鐵等礦物質不足。很多人面對肉類和油脂散發出來的誘人香味,毫無招架之力,導致吃得太多,引發代謝疾病。
對策:可用蘑菇、芝麻等香味食物代替。香菇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多糖等植物化學物,能預防慢性疾病;芝麻也富含多種維生素、豐富的蛋白質、抗氧化物質等。此外,花生、大豆也是不錯的選擇。
愛吃甜食——能量缺乏
一個人很想吃甜食,就表明他體內能量缺乏。甜食主要為人體提供糖分,是補充體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需要提醒的是,愛吃甜食也可能是胰島素代謝異常的表現。
對策:甜食主要補充能量胺基酸,但我們可以通過多吃瘦肉、雞蛋、魚類、山藥、豆類、藕等來補充。
兒童一定不要貪吃糖果、飲料、雪糕等甜食,甘味會助濕生痰,容易引起咳嗽。家長可以做點荷葉綠豆粥、水果羹來滿足孩子對甜食的欲望。
想吃鹹的——壓力太大
並不是因為他們體內缺鈉,而是因為壓力太大。生活中越是壓力大、疲勞的人群越愛吃咸。而重口味會使味蕾變遲鈍,導致越吃越鹹的惡性循環。也有研究發現,經常食用低鈣食物的女性比一般人更愛吃鹹的東西。有實驗表明,缺鉀、鈣、鐵都會導致實驗對象渴望攝取食鹽。
對策:其實青菜本身也含有一定的氯化鈉,哪怕炒菜的時候不放鹽,細心體會也能吃出一點鹽味兒。專家建議保持清淡飲食,炒菜時可用醋、辣椒、蔥、姜、蒜等來提味。
「嘴癮」的真相:下午3-6點癮最大
美國味覺和嗅覺研究機構莫奈兒化學感覺中心瑪西亞·列文·派爾特博士發現,突然非常想吃某種食物絕大多數發生在下午3~6點。此時體內的血糖在降低,人開始變得慵懶。為了重新打起精神來,吃點東西就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多項研究表明,壓力大的時候,人們對食物的抵抗能力會下降,容易多吃。甜食尤其能刺激大腦分泌更多的血清素,緩解我們的焦躁不安。女性月經前胃口大開,也與此相關。女性通過吃東西來緩解經前綜合徵導致的壞心情或情緒低落。
溫馨提醒:中醫講究五味入五臟,不管哪類食物,貪吃或不吃都會引起五臟六腑的「連鎖反應」,不利健康。
從頭髮和指甲能看出哪些健康問題?
肝臟健康與人有著緊密的聯繫,現代人對於肝臟的保護認識不夠,對於身體新陳代謝問題的了解不夠重視,因此也就影響了人體健康的問題,其實從頭髮和指甲能看出每個人新陳代謝與肝臟健康的直接問題。
肚臍形狀位置預示著你的健康情況
肚臍又名肚臍眼,在中醫學中稱之為「神闕」。國外醫生臨床發現,從肚臍眼的形狀可以看出身體健康與否,下面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