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了息肉要不要切?先「三看」會不會惡變,心裡就有底了

息肉顧名思義是身體上多長出來的一塊肉,是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異常腫物。通常息肉易生長在鼻腔聲帶、胃腸道以及膀胱,還有子宮內。大部分息肉屬於良性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有惡變的可能性。

息肉是如何出現的?

局部黏膜組織增生時可長出息肉,局部黏膜組織增生是由於局部黏膜組織受到炎症刺激引起的,導致炎症的原因是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和遺傳。如有染色體顯性遺傳基因的人易患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若父親或母親一方患病,那子女患病的幾率可達到50%;若體內雌性激素水平過高,可刺激子宮內膜組織增生,生成息肉;持續性便秘,乾結的糞便會在腸道內停留,持續刺激腸黏膜,使得腸黏膜發生炎症反應,從而產生腸息肉。

息肉發展成癌變的幾率有多大?

癌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是由息肉和增生還有結節等小疾病發展而來的。某些息肉是癌症的癌前病變,但也不能以一概全,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通常體積小、組織學是炎症的息肉發生惡變的風險低。5類息肉易發生癌變,一類、短時間內生長速度快的息肉,特別是直徑超過二厘米;二類是有遺傳傾向的肌肉,特別是族性結腸息肉;三類是多發性息肉,也就是說一部位上長2個或2個以上的息肉;四類是組織學是腺瘤性息肉;五類是形狀怪異,直徑比較大的息肉,如菜花型和寬基廣蒂性息肉。

怎麼看息肉會不會惡變?

1、看息肉的良性還是惡性

大多數炎症性息肉屬於良性的,腺瘤性息肉都是惡變的,可通過做核磁共振或B超來診斷到底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

2、看息肉的大小

一般息肉越大,發生癌變的風險就越高。若息肉小於一厘米,就不必太擔心,也不需要做特殊治療,只要定期做隨訪即可。若息肉直徑超過一厘米,需通過手術方式摘除,以免發生癌變。

3、看息肉的症狀

想想自己最近有沒有不適症狀,如腸道息肉常見的有便秘便血、腹部疼痛和腹瀉;子宮息肉的症狀是月經不調、閉經和下腹部墜痛;鼻息肉的症狀是鼻塞、流鼻涕和鼻涕中帶血;若有以上症狀,需去醫院做檢查看看是不是跟息肉有關。

溫馨提示

當檢查出息肉時不要太驚慌,先判斷息肉到底是惡性的還是良性的。有的情況下息肉必須切除,70%~80%的腸癌是由息肉發展而來的,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腸癌癌前病變,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腸癌,往往需要5~10年的時間,需及時通過手術方式摘除,以免發生惡變。另外息肉切除後並不代表著萬事大吉,手術後也有復發的可能性,手術切除後每6個月去醫院做次檢查,看看息肉有沒有復發。同時要做好生活調理,正確面對疾病,不能過度悲傷和焦慮,減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導致息肉增大。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尿酸結石生成的原因,離不開這8大因素!

尿酸是嘌呤的最終產物,嘌呤來源於飲食和組織分解。2/3的尿酸由腎臟排泄,剩下的1/3有皮膚、頭髮以及腸道等排出體外。但高尿酸時易引起尿酸結石,導致一系列症狀。

尿酸結石是如何形成的?

1、低尿酸鹼值

低尿酸鹼值是生成尿酸結石的主要原因。因為尿酸溶解度對酸鹼值很依賴,尿液酸鹼值是6.0時,尿酸溶解度每升在500毫克;若尿酸鹼值是5.0,那麼尿酸溶解度每升降到100毫克。尤其是尿酸鹼值小於5.5時,所有的尿酸處於非解離狀態,只要達到飽和狀態,就會導致結石生成。

2、高尿酸尿

尿酸結石生成也跟尿液中尿酸排泄量過多有關,這是嘌呤氧化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經過腎臟排泄出去,只要每天尿液中尿酸排出量超過600毫克,就被判定為高尿酸血症。人體尿酸來源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的,前者來源於食物中嘌呤,如動物內臟、濃湯以及海鮮等。後者是嘌呤重新合成以及組織細胞的核酸降解,每天大約在300毫克。

3、低尿量

尿酸結石易受到喝水量以及氣溫影響,長時間待在高溫或乾燥環境中、做重體力勞動等會使得大量體液丟失,甚至引起脫水,減少尿量,尿液會濃縮,使得尿液中尿酸過度飽和。還有患炎症性腸道疾病時,使得體內碳酸氫鹽大量丟失,從而導致尿液過度酸化;慢性脫水時也會升高尿液中尿酸濃度,引起尿酸結石生成。

4、腹瀉

慢性腹瀉之所以會引起尿酸結石,這跟酸性尿和低尿量有關。酸性尿跟糞便中碳酸氫根大量丟失以及胺分泌缺陷有一定的關係,慢性炎性腸病患者是尿酸結石的高危人群。

5、出汗太多和做劇烈運動

脫水引起的少尿是導致尿酸結石的危險因素,做劇烈運動的人易出現低尿量,或反覆出現暫時性乳酸酸中毒,從而導致尿酸結晶。

6、產生太多嘌呤

患有一些疾病時如溶血性貧血或脊髓增生病,會使得大量嘌呤生成,從而導致高尿酸尿症。

7、高動物蛋白飲食

吃太多高動物蛋白食物會使得嘌呤超標,導致高尿酸排泄。部分患者會自行增加銨攝入,使得尿液酸鹼值超過5.5,尿鈉含量很高時可促進鈣鹽沉積,從而引起尿酸結石。

8、用促尿酸排泄藥物

某些促尿酸排泄藥物可導致暫時性高尿酸尿,長期用此類藥物會使得尿酸排泄量穩定在可控水平。不過已有結石的患者,用藥會加劇結石生成。

溫馨提示

尿酸結石患者每天要保證有足夠水分攝入,多喝水多排尿,利於小結石跟隨尿液排出體外。也可以鹼化尿液,這是有效的溶石方法,不過用藥過程中每天至少監測尿液酸鹼值2~3次,保證尿液酸鹼值在6-6.5左右,不能過度鹼化。日常生活中需控制飲食,少吃高蛋白高嘌呤的食物。積極預防痛風,不管血尿中尿酸有沒有升高都應該用鹼性藥物,防止結石生成。不過24小時排出尿酸量超過700毫克就不能用排尿酸藥物,避免尿液中尿酸濃度過高。

人如果長時間不排便會怎樣?3個問題你要考慮

吃喝拉撒睡是人生百態,正常情況下,一天排便在1~2次。糞便通暢能及時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和垃圾,維持腸道清潔,保證其他器官正常運轉,但若人類長時間不排便會面臨什麼樣的結果呢。

大便是如何形成的?

人們所吃的食物快速通過食管進入胃部,在胃中能停留4~6個小時,此時食物會被碾碎成食糜。朔。緊接著食物進入小腸和十二指腸,接下來進行消化和吸收步驟。在小腸中吸收營養物質,沒有被吸收的食物殘渣會排進大腸中。起初進入大腸中的物質呈現液體狀態,大腸的基本功能是吸收水分,吸收大量水分後,一些脂肪、在大腸中死掉的細菌和腸道脫落的死亡細胞,還有剩下的食物殘渣會組成成型的糞便。通常成年人每天大便次數在1~2次或2~3天一次。糞便次數跟人們的腸道蠕動能力、飲食量以及喝水量有關。若經常吃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就會使得人們長時間不排便。

長時間不排便會怎麼樣?

1、長期便秘引起的不排便

一般長期便秘的人好幾天都不會排便,嚴重患者會超過一星期或十幾天。長期沒有排便,腸道會吸收糞便中水分,從而引起大便乾結,導致糞便就如同羊糞蛋一般;還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大便嵌頓,使得糞便卡在直腸,從而引起腸梗阻。對於長時間便秘的人群來說已經習慣十幾天沒排便,身體沒有任何不適感。雖然此類人沒有大便,不過會放屁而且腸道通暢。不過一直沒有排大便會增加腸道中糞便量,易引起腸梗阻。因此若7天以上沒有排大便或伴有腹脹腹痛需立馬就醫,按照醫生囑咐用藥來輔助排便。

2、先天性巨結腸引起的不排便

先天性巨結腸患者腸道先天性發育異常,有一段腸道的神經細胞缺損,從而使得此段大腸處於痙攣狀態,導致糞便不能正常通過。近端腸管會不斷的擴張和增厚,常常發生在兒童身上,必須通過手術方式治療。

3、急性腸梗阻引起的不排便

腸道占位性病變或腫瘤會引起急性腸梗阻,這種問題較兇險。此類患者腸道完全不通暢,沒有糞便排出也不放屁。積存在腸道中的氣體、糞便以及水分不能排出體外,從而使得梗阻近端的腸管擴張。若沒有及時解除腸梗阻會引起腸壞死或腸穿孔,大腸中糞便進入腹腔易引起嚴重感染,甚至導致休克。腸梗阻患者需禁食禁水,對胃腸道做減壓術;經過保守治療48小時仍然沒有任何效果,需立即手術治療。

溫馨提示

若大便超過兩個星期仍然沒有排除,還需進一步去醫院做檢查,查明原因且儘早處理,以免威脅生命。平時要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多吃含膳食纖維的粗糧和蔬果,飲食不能太精細,增加主食中粗糧比例。飯後可以對腹部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按摩,能為胃腸道蠕動提供動力,幫助排出大便。

警惕致命小病!揭榜八大最會「偽裝」的大病

大部分疾病都是悄悄來臨的,簡直讓人們猝不及防,尤其是癌症。有很多致命疾病會偽裝成小病,就是因為人們的不重視而讓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疾病一發不可收拾。

長不長壽,看腳就知道!腳上出現5個變化預示有潛在大病

腳又被稱為第二心臟,因為離著心臟最遠,腳底有五臟六腑反射區,同時也是身體健康的風向標。通過觀察腳能大致了解身體健康狀況,當腳上有5個變化時需警惕隱藏在背後的重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