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經絡刮痧法

全息經絡刮痧法是在民間刮痧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中醫經絡學說和現代生物全息理論作指導,選擇刮拭與病變臟腑相關的部位防病治病的非藥物療法。新興的全息經絡刮痧法用微循環理論破譯了"痧"的實質、"痧"與疾病的關係、出"痧"的原因、作用,闡明了刮痧療法治療疼痛性疾病療效迅速的機理,將刮痧療法的臨床應用從單純的治療作用擴展到防病保健作用及診斷作用,並提高了療效。其獨特的診斷作用,可以將潛伏的疾病早期發現,提前治療,消除隱患。經絡刮痧法:按照經絡和腧穴的主治規律選經配穴的刮痧方法為經絡刮痧法。

全息刮痧法:以刮痧的方法選擇刮拭各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區診病、防病、治病,稱為全息刮痧法。全息刮痧法廣泛適用於頭、面、耳、手、足、四肢、背部脊椎對應區等人體各全息胚及各臟腑器官體表投影區,具有刮拭範圍小,刮拭時間短,治療部位靈活多樣的特點。全息刮痧法特別適合身體虛弱,不能進行大面積經絡刮痧的患者。因刮拭部位多在頭、手足等部位進行,治療時可不必脫衣服,使刮痧治療更簡便易行。如因疼痛、皮膚病或痧未消退而不能刮拭的病變局部,就可以刮拭對側或其他全息穴區,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由於可供選擇的刮拭部位多,這個部位痧沒消退時,可以刮與疾病相對應的另一個全息穴區。解決了刮痧療法不能連續進行的難題。經絡刮痧和全息刮痧結合起來,並根據病情交叉或重疊使用,經常變換刮拭部位,可以提高機體對刮痧的敏感性,以增強療效。

全息經絡刮痧法具有科學、使用與操作簡便的特點:

1、科學性:汲取民間刮痧法、經絡刮痧法的精華,融入現代生物全息理論指導刮痧的選經取穴,豐富了刮痧部位;利用刮痧療法快速改善微循環的特點及皮膚經絡穴位、全息穴區的關係,使刮痧療法的診病、防病、治病作用有了科學的依據;總結出刮痧的適應症、禁忌症、注意事項和適應各種體質、各個部位的刮拭手法;革新了刮拭器具,提高了刮痧療效,總結出刮痧診斷和保健的方法,使刮痧療法具備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多種功效。

2、實用性:此法用特製的器具刮拭體表有關的經絡穴位和全息穴區,達到疏通經絡、調理臟腑,活血化瘀、活化細胞、排毒解毒,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免疫機能,恢復和提高臟腑的調節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此法廣泛適用於各科常見病的防治,對頭痛、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疼痛性疾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對心腦血管病、腸胃病、哮喘、糖尿病、乳腺增生等常見病也有顯著療效。

3、簡便性:其操作方法簡便,易於掌握,不需要複雜的醫療設備,屬非藥物療法,無副作用,費用低廉,能以極小的投入換來極佳的醫療保健效果。全息經絡刮痧法使醫務人員增加了一種簡便有效的防病治病的手段,非常適合醫院、門診、社區醫療及家庭保健。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刮痧技術的學術源流

刮痧療法,為運用刮痧器具刮拭皮表,達到疏通經絡,挑出痧毒,治癒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刮痧療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鬥爭過揮中,不斷吸取經驗教訓而形成的治療方法。其具體方法為首先在體表特定部位塗上刮痧介質,如植物油、酒類、水類、藥劑類等,然後利用邊緣潤滑的器具,或以棉、麻、毛線團,或用手指對其施以反覆的刮、捏、提、擠、拍、刺、挑等手法,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狀的紅、紫、黑斑點或黑瘡等「出痧」現象。刮痧療法屬自然療法之一。

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太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尋求著各種各樣強身健體、健康長壽的方法。同時,簡便有效、無毒副作用的自然療法也成為人們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的首選。刮痧療法作為祖國傳統醫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操作簡便有效,經濟實用,療效顯著,適應廣泛,易學易懂,無副作用,尤針灸之痛,無藥石之苦,千餘年來,一直廣泛流傳於我國民間,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厚愛。在全世界民療保健呼籲「回歸自然」的今天,學會刮痧療法,會使你和你家人的健康又多了一份保證。

刮痧療法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古人患病時,常常本能地用手或石塊摩刮,捶擊患部或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獲病痛緩解或痊癒的奇效,這種偶然獲得的療效經反覆多次地實踐運用,不斷總結積累,逐漸形成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湖南氏沙王堆漢墓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老帛書《五十二病方》,是迄今為止我同最古老的醫方書籍。書中介紹了砭法的運用,即用砭石直接在皮表刮或用砭石熱熨,使皮膚潮紅,甚或出現紅紫斑塊,以治療疾病。這種砭石治療方法,可認作刮痧療法的萌芽。

秦漢時期的《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其中就有關於砭石療法的記載。如《素問異法方宜論》記載:「……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素問血氣形志篇》記載:「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砭石。」《內經》所述的砭石療法,常用於邪毒瘀滯體表、肌肉而產生的病症的治療,以石為針,刺之破之,摩之刮之,引而通之,這正是刮痧療法的雛形階段。

宋元以後,對痧病病症及刮痧療法有了進一步認識。宋代王在《指迷方瘴瘧論》中稱刮痧療法為「挑草子」,元朝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載「絞腸痧」一病,危亦林之《世醫得效方》明確闡述絞腸痧的證候為「心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明代許多著名醫籍中也記載有痧證及刮痧療法,如《證治準繩》、《壽世保元》、《景岳全書》等。清初郭志邃遍訪江淮,並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於康熙年間,撰成第一部痧病專著《痧脹玉衡》。其後論痧之書漸多,如陸樂山的《養生鏡》、葉桂的《溫熱濕痧三種》、陳延香的《中暑痧證療法》、韓凌霄的《溫痧要編》,王凱的《痧症全書》、沈金鰲的《痧證燃犀照》、王士雄的《吊腳痧證》與《絞腸痧證》、陳汝銓的《痧驚合璧》、歐陽調律的《痧法備旨》、胡風昌的《痧證度針》等。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刮痧療法引起許多醫家的關注和重視。運用刮痧治療臨床各科疾病的臨床記載在中醫期刊上也時有報道,使之日益受到廣大患古的歡迎。並樂於接受;同時在民間亦廣為流傳,成為一種治療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刮痧技術的操作規程

一、刮痧前準備

首先詳細詢問病情,明確臨床診斷,確定是否屬於刮痧的適應證,有無禁忌等情況,然後根據病人的病情,確定要刮拭的部位(經絡、腧穴及穴區)。另外,還要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的長幼、形體的胖瘦、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虛實、病變部位的表里深淺和所取經絡腧穴所在的具體部位,選用補法、瀉法或平補平瀉法,並向病人說明刮痧情況,解除恐懼心理,以求密切配合,取得理想療效。

其次要檢查刮痧板是否清活,邊緣是否有裂口,刮痧活血劑是否備好,質量情況如何。刮痧板為水牛角製品,有一定硬度、彈性和韌性。水牛角為天然原料,對人體衣面無毒性刺激,禁用化學品如塑料品刮拭皮膚,以免化學刺激造成繼發病症,金屬、陶瓷、玉石等由於易傷皮膚、易碎或價格昂貴等原因,故較少應用。刮痧板可用清水或肥皂水、消毒液清洗,然後用毛巾擦乾,表面也可用酒精消毒。原則上要求誰接受刮痧,用誰的刮痧板,以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臨刮前對病人的皮膚進行必要的擦洗,或囑附下次來診前自行做好準備,以利刮治和預防感染。

二、體位的選擇

病人體位的選擇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刮痧的療效。

所選體位要求做到:

1)病人感覺自然舒適。

2)能保持一定時間以接受治療。

3)利於刮痧操作。

4)同一種體位姿勢過久,可更換體位,以避免病人產生病勞,但還是儘量減少病人變換位體位之苦。

具體體位選擇如下:

1)如果刮拭人體頭面、頸項、肩胛等部位,可以採取坐式、側式、仰式和俯臥式。

2)刮拭人體胸腹、脅肋、腰背等部位,採取仰臥、側臥和俯臥位。

3)刮拭人體臀部、四肢、肘窩、膕窩等部位,採取坐式、側臥式、屈曲式等。

4)有一些經穴部位和一些特殊刮拭部位,須通過局部的運動,以及一定的姿勢,而運用不同的體位方式,如轉手式、舉臂式等,患部向側方或向上,以利於刮拭。

總而言之,患者的體位是根據病情的需要而定,即不同的病情,由於所刮部位不同,採取不同的體位姿勢。

三、塗抹刮痧油

刮痧前,先暴露出要刮拭的部位,在其處塗上刮痧潤滑劑。具體方法是將瓶口朝下,使刮痧潤滑劑從小孔中自行緩慢滴出,切忌不可用手擠壓,因力刮痧潤滑劑過多,反而不利於刮痧,還會順著皮膚流下而弄髒衣服。

四、根據病情進行選穴

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治療方案,確定治療部位,選准穴位。選穴正確與否是決定療效好壞的關鍵之一,如果選穴(或部位)不當,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增加病人的痛苦。

刮痧選穴不要求像針灸那樣嚴格,因刮痧刺激面積寬,即使取穴有偏,穴位也在其中,只要「離穴不離面和線」即可,但不可離之太偏。

五、選擇不同的操作手法

刮痧時,根據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症採取不同的刮拭手法。具體手法見刮痧技術的技術規範。

六、刮痧的時間、間隔時間及療程

刮痧時間的長短,應視具體病情、病人體質、耐受程度及刮痧手法而異。一般來說,時間短的,刺激量不足;時間長的,刺激量便大;時間太短,不易達到治療效果;刮痧時間過長,又不利於疾病的康復,反而引起不良反應,如疲勞、乏力、嗜睡、暈刮等。所以刮痧時間應據上述情況而定,要靈活應用。—般每個部位或穴位刮30次左右,刺激強度由輕到重,以病人能忍受為度,每次選4至7個刮拭部位,時間以20至25分鐘為宜,至皮膚出現「痧痕」為止。

初次治療時間不宜過長,手法力度不宜太重,治療1次病就好了,即中止治療。如果病未愈,第2次應間隔3至7天為宜,但具體要看前次所刮出的痧痕是否退盡,根據刮痧「自家溶血」治病原理,痧未退盡,仍有治療、保健作用,因而不應以時日而定下次刮治時間,應以痧痕退盡與否決定下次刮治時間,同時也保護了皮膚,使皮膚得到了修整。如果病情確實需要再刮,遵守「寧失一穴,勿失一經」的原則,可在同一條經絡循行路線上取臨近或功效相同的部位進行刮治。一般情況下,以7~10次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間隔時間各異。首診病人,慢性病、難治性疾病多在第1和第2療程間休息3~5天,第2和第3療程後各休息5至7天,第3和第4療程後各休息10天,以後則隔15~30天。為了鞏同療效,可以配合保健刮熱,如果刮治完成2個療程仍無效果時。可做進一步檢查,切勿延誤病情,再次明確讀斷後,應注意修改刮治方案或配用,改用其他方法。

七、刮痧的方向和順序

為了減輕病人變換體位之苦和避免遺漏刮拭的部位,刮痧時應有方向、有順序地刮。

(1)刮拭方向

均直接(或間接)在人體體表、經絡線上反覆朝一個方向刮拭,至皮膚出現痧痕為止,切不可來回刮。刮完一處之後,再刮另一處,不可無順序地東刮一下,西刮一下,也不可無目的、無治療方案地亂刮,一般要求由上到下,由內到外,由左到右地刮拭。頭部由上到下直刮,或從內到外橫刮;肩胛部由上到下橫刮;背腰部、胸腹部由上到下,從內到外;上下肢由上而下;曲部、胸脅部由內而外斜刮。

(2)刮拭順序

一般為自上而下,先頭部、頸、背、腰部或腹部,後四肢。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據具體病情決定刮拭的先後順序。每個部位一般先刮陽經,再刮陰經。先刮拭身體左側,再刮拭身體右側。刮拭經絡穴位,一般先從上到下,由內到外,從左到右地進行。刺激強度根據病情而定。

刮痧雖然有序,但操作時應視具體病情、病性而靈活運用;如為急性胃腸炎、高熱、中暑等則不拘泥上述順序,急則治標,可先選止吐、止瀉、退熱穴位刮痧;也有根據生理部位倒刮的,如骶叢部位;視病情需要倒刮的,如下肢靜脈曲張、下肢腫脹、骨折經石膏固定後的關節功能障礙等。

刮痧技術的基本原理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各個部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內外相通,表里相應,彼此協調,相互為用,互為制約的整體。因此,當內臟出現疾病,在體表特別是在脊柱兩側會出現病理性反應點(又稱陽性反應點,即痧象),也就是十二皮部的地方,它是內在臟腑通向體表出入的樞紐。

刮痧的器具製備

刮痧器具可分為為民間使用與專業使用兩類。民間使用之刮痧器具多為因地制宜,簡便易尋者,因而種類較多;專業使用者較為精製,目前多為牛角製品為主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