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
山藥並沒有直接除濕的功效,但是山藥可以補脾,間接的可以讓體內濕氣排出。山藥可以炒著吃,燉菜吃,還可以做點心吃,蒸熟蘸白糖也可以。山藥選擇鐵棍的比較好,屬於藥食兩用的,對補脾效果更好一些,而且還可以補氣,比普通的家用山藥更好。
薏米
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好的薏米有一種藥的味道,沒有霉味也沒有長毛。薏米可以和紅豆煮粥,就是單純的薏米加紅豆,而不要加上大米,喝水吃豆子,長期堅持就會有效果了。再者,可以把薏米洗淨晾乾用鍋炒,鐵鍋干炒。單獨吃薏米或者家裡有粉碎機的打磨成粉可以像沖芝麻糊一樣衝著喝,比煮粥效果更勝一籌。
紅豆
紅豆可以補血,亦可以除濕。中醫角度來說,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用紅豆煮水喝,或者加上黑豆和綠豆一起煮水,可以很好的排出體內的濕氣。紅豆還可以做豆沙,做稀飯,做甜品,但是要小心不要買到赤豆,那種豆子屬於藥類,吃多會中毒的,一般很容易和紅豆混淆。
辣椒
身體濕氣大的不妨多吃點辣椒,補充維生素c的同時還可以除濕,一舉兩得。最好吃不是很辣的那種,不然上火就麻煩了,青椒或者普通的紅辣椒就好,不要吃辣椒醬,那裡邊一般加的不僅僅是辣椒,有可能加其它的東西使辣味提升。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夏季祛濕也有誤區
誤區一
中醫所謂的「濕」,即通常所說濕邪,不但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而且在不同的身體狀態下、不同的體質里,濕邪兼夾其他邪氣的配對也不同,其臨床表現更是千差萬別,如惡寒發熱、四肢困重,或面色萎黃、精神睏倦、食欲不振、便溏泄瀉,或尿少浮腫,或婦女白帶量多等都是「濕」的症狀。
不同的病機,不同的症狀,決定了不同的用藥。如清熱燥濕常見的藥物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等,利水滲濕常見的藥物有豬苓、澤瀉、冬瓜皮、玉米須等。而薏米、赤小豆也僅僅是利水滲濕藥物其中的一員,其功效顯然不能覆蓋所有的「濕」。
誤區二
專家稱,薏米、赤小豆都有「利濕」或者「利水」的功效,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薏米加上赤小豆有一定祛濕的作用,對濕熱程度較輕的人有一定的作用,但不等於對濕熱程度重的人也有效果。中醫認為,薏米和紅豆(即赤小豆)都屬於「微寒」,長期大量地吃,顯然對身體不好。
網上所說薏米和赤小豆煮時「無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這種說法是不妥的。薏米的功效主要是「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赤小豆的功效主要是「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因此,兩藥合用,對於濕熱伴有關節痹痛或者合併膿腫破潰的,應該薏米量大;而對於濕熱伴有尿黃或者癰毒結聚的,應該赤小豆用量大。「症狀不同,藥量應該有所變化」,而不是隨意取用。
夏季祛濕的中藥材
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2、蒼朮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朮和北蒼朮的根莖。芳香能化濕,味苦也能化濕,故祛濕力較強,濕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適用於脾為濕困、運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悶嘔惡、腹痛泄瀉、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朴、陳皮等同用。
3、五指毛桃
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它的作用是補虛的能力很強,也可以補脾和肺氣。
4、綿茵陳
綿茵陳是廣東民間十分熟悉的祛濕類中藥,在春濕夏暑時常入藥入湯,它價格十分便宜且隨處可見,但它早在《神農本草經》時就被列為上品。中醫認為它能清濕退熱、利膽去黃,尤善治三焦濕熱,以及黃疸、肝炎、小便不利、風癢瘡疥等。
夏季祛濕吃這些排濕粥
製作方法:首先,要先將紅豆清洗乾淨,然後在清水當中浸泡2個小時左右。之後,在粥鍋內加入適量的清水,把浸泡好的紅豆和清洗好的薏米倒入到鍋中,用大火煮沸。煮沸之後,再加入適量的冰糖來調味,然後用小火煮到粘稠之後,就可以直接出鍋食用了。
可以祛濕的夏季養生湯做法大全
功效:赤小豆有清熱解毒、利水除濕、解毒膿之功;粉葛能除脾胃虛火、生津止渴;鯪魚是四大家魚之首,其味道鮮美,具有健筋骨、活血行氣、逐水利濕作用。故此湯尤其適用於濕熱內蘊症見長熱毒癰瘡、舌紅苔黃膩之人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