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患者的飲食原則

心悸的飲食原則

心悸可分為心血不足,心氣虛弱,陰虛火旺,痰火上擾,氣滯血瘀五種類型,故其飲食宜忌的原則也應有所選擇。

心血不足型:常表現為心悸不寧,面色少華或萎黃,夜寐不安,或多夢,膽小善驚。此類患者宜食具有養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心氣虛弱型:常感心悸氣短,動則出汗或自汗,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胃納減少,或四肢不溫,舌淡苔白。宜常食用溫陽益氣之物,忌食生冷滋膩物品。

陰虛火旺型:經常心悸而煩,咽痛口乾,手足心熱,夜寐不安而煩燥,或有盜汗,舌紅少苔。宜食生津養陰安神食品,忌食香燥辛散之物。

痰火上擾型:常感心悸心慌,胸悶不安、煩燥不眠、頭暈口苦,或痰多噁心、舌苔黃膩。宜食清熱化痰之物,忌食煎炸燻烤,滋膩肥甘食品。

氣滯血瘀型:自覺心悸心痛、胸悶不舒、憋氣隱痛如刺或脹、舌紫。宜食化瘀通絡,行氣活血食品,忌食生冷酸澀之物。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經常心慌氣促 小心風心病作祟

風濕性心臟病常常是因為一次感冒就會留下病根,如果你進行體力活動時出現心慌氣促的狀況,一定不要同自己身體前後狀況比較,而是要和同齡人比較,如果與同齡人相比更易出現心悸胸悶,則應及時尋求醫生幫助。

扁桃腺發炎會導致風心病

很多人普遍認為:不是說之前沒有心血管病史就不會得風心病,其實不然。如果之前曾經有像猩紅熱、急性扁桃體炎、咽炎、中耳炎和淋巴結炎等急性鏈球菌感染,是很容易得風心病的,並尤以中青年為多。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如果在日常生活出現下列現象時,應提高警惕,及時就醫,以便早期發現風心病。勞累或緊張時突然出現胸骨後疼痛,伴有出汗。體力活動時有心慌、氣短、疲勞和呼吸困難。飽餐、寒冷、看驚險影片時有心悸、胸痛現象。

在公共場合或會場中、或上樓、爬山時,比自己以前特別是同齡人更容易感到心悸、胸悶、呼吸不暢、氣短。晚間睡眠枕頭低時感到憋氣、需要高枕臥位,熟睡或惡夢過程中突然驚醒,感到心悸、胸悶、呼吸不暢,需要坐起後才好轉。

性生活時感到心悸、胸悶或胸痛等不適。反覆出現脈搏不規則、過速或過緩。及時就醫尤為重要,醫生可通過手術等方法來治療。若就醫不及時,後果不堪設想。

警惕心慌頭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症狀

首先表現為一種突然發生的規律或不規律的心悸、胸痛、眩暈、心前區不適感、憋悶、氣急、手足發涼和暈厥,甚至神志不清。通過最近幾年的臨床觀察研究同時可以看到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心律失常的機會更多。

其次,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可無明顯症狀,心律失常症狀僅在心電圖方面有所體現。正常的心律頻率為60-100次/分鐘(成人),比較規則,當心律失常發生時,心臟搏動之前先有衝動的產生與傳導,心臟內的激動起源或者激動傳導不正常,引起整個或部分心臟的活動變得過快、過慢或不規則,或者各部分的激動順序發生紊亂,引起心臟跳動的速率或節律發生改變。

如果嬰兒患有心律失常的話,其症狀會出現乏力、多汗、呼吸加快、煩躁、少食、睡眠不安、不愛活動等,大孩子自述胸悶、心慌、憋氣、易疲勞等。孩子若出現以上症狀,應引起家長關注,摸摸孩子的脈搏是否整齊,心率是否增快。

嚴重時,心律失常的症狀會表現為心前區劇烈疼痛、抽搐、暈厥及猝死。如果出現嚴重的心律失常症狀的話,須及時到醫院心血管專科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是否治療要看自覺症狀輕重

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療,還得看自覺症狀的輕重,以及基礎心臟病的有無、輕重程度。有的人每次早搏都有不適感,出現心前區上沖、下沉或扭動的感覺,有的人心率稍慢就感到頭暈,有的人心率稍快就覺得心慌。

對於這些人,用一點藥使症狀減輕當然有好處。但是,不少抗心律失常藥物都有副作用,所以在決定是否用藥、用什麼藥、用多大劑量時,應該全面地權衡利弊,從得失兩方面考慮。首先應考慮在藥物以外想辦法調整,比如儘量保持規律生活,避免勞累和情緒波動、戒菸、戒酒等。

對於過緩性心律失常(即每分鐘心率低於40次),如竇房結病變或各種傳導阻滯,如果是屬於新出現的或時有時無的,說明有好轉的可能,應抓緊時間治療。

如已成定局,心率又特別緩慢,有長時間的間歇,引起明顯頭暈或昏厥等症狀,則宜安裝心臟起搏器,以保平安。心率每分鐘在50次以上,無明顯症狀的,可再觀察一段時間,暫時不做治療。

有的人有器質性心臟病例如心力衰竭,出現頻發室早、室速有導致室顫和猝死的危險,需要提高警惕及時治療。此外提醒大家對跳的快的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跳的亂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都可以通過射頻消融治療得到根治,獲得一勞永逸的效果。

冬天易房顫心慌氣短最要警惕

房顫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我國房顫患者數量非常多,60歲以上是高發人群。房顫有隨年齡增長患病率明顯增高的趨勢。針對冬天一些人出現心慌、氣短、胸悶、疲勞、眩暈的現象,這樣的症狀如果頻繁出現,就要警惕房顫。

出汗多也是病

中醫認為,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排除體內的廢物,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而當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時則會出現異常的出汗,所以,中醫常常根據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點來判斷身體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