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來就喝碳酸飲料:可樂、汽水等碳酸飲料就是碳酸水加上糖和色素,不但營養為零,價錢也很低。上來就喝碳酸飲料,不僅會讓人打嗝、脹肚,而且也會食慾大減。並且一罐可樂的熱量能等於一碗米飯,如果再多喝些,或許你還沒開始吃什麼東西,這一頓的熱量就已經超標了。如果真的想喝甜飲料,鮮榨果蔬汁更好。
二、空腹吃魚和海鮮:魚和海鮮含蛋白質豐富,可如果空腹吃,這些蛋白質會被轉化成熱量白白浪費。不但不能補身體,反而會加重身體的負擔。另外,空腹大吃海鮮和魚,還會增加人體對嘌呤的吸收,可能導致痛風。
三、猛吃奶油蛋糕:奶油蛋糕看起來漂亮,其實就是穿上了色素和植物奶油的花衣裳。論成本一塊不到一元錢,論營養,它不但高油高糖,植物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帶給人體的傷害比豬油更厲害。如果想吃蛋糕又不怕胖,奶酪蛋糕的營養較高,價格更貴,可以吃一小塊解饞。
四、茶葉煮雞蛋:茶葉中除生物鹼外,還有酸性物質,這些化合物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有刺激作用,且不利於消化吸收。
五、炒雞蛋放味精: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與味精成分相同的穀氨酸,所以炒雞蛋時放味精,不僅增加不了鮮味,反而會破壞和掩蓋雞蛋的天然鮮味。
六、紅白蘿蔔混吃: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紅蘿蔔中卻含有一種叫抗壞血酸的分解酵素,它會破壞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一旦紅白蘿蔔配合,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就會喪失殆盡。不僅如此,在與含維生素c的蔬菜配合烹調時,紅蘿蔔都充當了破壞者的角色。還有胡瓜、南瓜等也含有類似紅蘿蔔的分解酵素。
七、蘿蔔水果同吃: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進入人體後,經代謝很快就會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攝入量成正比。此時,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這些水果中的類黃酮物質在腸道被細菌分解,轉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從而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
八、海味與水果同食:海味中的魚、蝦、藻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且易使海味中的鈣質與鞣酸結合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刺激胃而引起不適,使人出現肚子痛、嘔吐、噁心等症狀。含鞣酸較多的水果有柿子、葡萄、石榴、山楂、青果等。因此這些水果不宜與海味菜同時食用,以間隔兩個小時為宜。
九、牛奶與橘子同食:剛喝完牛奶就吃橘子,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先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塊,影響消化吸收,而且還會使人發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十、酒與胡蘿蔔同食:最近,美國食品專家告誡人們:酒與胡蘿蔔同食是很危險的。專家指出,因為胡蘿蔔中豐富的β胡蘿蔔素與酒精一同進入人體,就會在肝臟中產生毒素,從而引起肝病。特別是在飲用胡蘿蔔汁後不要馬上去飲酒。
十一、白酒與汽水同飲:因為白酒、汽水同飲後會很快使酒精在全身揮發,並生產大量的二氧化碳,對胃、腸、肝、腎等器官有嚴重危害,對心腦血管也有損害。
十二、吃肉時喝茶:有的人在吃肉食、海味等高蛋白食物後,不久就喝茶,以為能幫助消化。殊不知,茶葉中的大量鞣酸與蛋白質結合,會生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使腸蠕動減慢,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既容易形成便秘,又增加有毒和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健康聚焦:全球興起懶惰生活
「慢生活」重在享受生活
這個調查結果反映出了一個現實:人們期望能沉下心來慢慢享受生活,但是現實似乎並沒有給大家一個「慢」下來的機會。英國時間研究專家格斯勒就曾說過,我們正處在一個把健康變賣給時間和壓力的時代。不過,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許多正處於事業旺盛期的歐美中年人逐漸從緊張的生活中脫離出來,開始重視身體和精神健康,勇敢地讓生活「慢」下來。
說起這股潮流,還要回到1986年義大利羅馬的西班牙廣場。當時,義大利作家卡羅·皮逖尼為了抗議在廣場上新建的一家麥當勞,在小鎮巴沃羅發出「即使在最繁忙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享受家鄉美食」的呼籲。這次呼籲帶起了一股全球性的「慢生活」浪潮。現在,全世界的「慢生活」支持者已經發展到數以萬計,這些「慢騰騰」的人擁有一套獨特的方式,讓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慢下來。
慢餐飲:「慢生活」支持者們反對快餐,認為應該在輕鬆的環境下吃精心烹製的食品,不接聽手機,不查看掌上電腦的信息。義大利的「慢一族」喜歡每天花兩個小時來吃午餐;法國的「慢人」們更是每天三頓飯都精雕細鏤,法式大餐該有的程序一個都不能少;有些美國人還在自家院子裡種菜,從頭到尾地享受食物帶來的樂趣。慢餐講究飲食的營養搭配和製作工藝,專家在分析日本沖繩居民長壽的原因時,也將這種飲食方式看成主要原因之一。
慢工作:現代工作節奏是「慢」的大敵,對於它,「慢一族」也有解決的辦法。在法國,3%的企管人員在家辦公。42歲的it公司人事部經理皮爾3年前決定回家辦公,繁忙了近20年的他終於有時間好好地和家人相處了。他這樣做不僅沒有耽誤工作,而且還因提出簡化人事管理的建議受到獎勵,使公司最終決定30%的二線工作人員可以在家辦公。此外,「慢一族」還強調花更多的時間處理一件事,而不是在不同的事之間周旋。例如,醫生應該多花時間了解病人,而不是巡視查房走一圈而已,這樣有助於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慢讀書:「一目十行」是對閱讀高手的讚美,但是,很多美國「慢一族」開始放慢閱讀速度。他們認為,「細嚼慢咽」地讀書可以完全沉浸在書籍的氛圍中,給予細節更多的關注,這樣做不僅閱讀效果好,也能夠帶來更多心靈上的愉悅。
慢運動:運動代表了「速度與激情」,但「慢人」們也有辦法讓它慢下來。他們一般選擇太極拳、瑜伽或者「超慢」的舉重等運動,而不是一下就弄得滿身大汗;平日裡,他們喜歡散步,而不是一路小跑或者乾脆來個累死人的馬拉松。專家表示,堅持適度舒緩地運動,比斷斷續續地猛烈運動對人體更有益。
慢性生活:「慢生活」的支持者們認為,在性生活中,應該多拿出時間來享受身體的美好感覺,而不是快速「直奔主題」。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有助於增加性生活的興奮度,也有助於維繫夫妻關係。
慢休閒:很多現代人的休閒方式是一群人出去狂歡一把,然後一鬨而散,在「慢一族」看來,這不叫休閒。我們來看看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個養豬農場主哈瑞斯先生的生活:他每天晚上8點半鐘之後就把手機關掉,或讀書或早早就寢。周末兩天,不接受任何大規模聚會邀請,而是和妻子或幾個好友相約外出,要麼釣魚,要麼尋找其他休閒方式。
「慢」成為歐美社會潮流
隨著「慢」的追隨者越來越多,歐美社會逐漸受到這股潮流的影響,開始崇尚「慢」。
1989年,「國際慢餐運動」在法國巴黎正式開始,20多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慢餐協約」,鼓勵人們放慢節奏、享受生活。截至去年,「國際慢餐協會」已發展到100多個國家,擁有8萬多名會員。1999年,第一屆「慢城市國際大會」在義大利的奧維托召開。在「慢城市」里,有更多的空間和綠地供人們休閒娛樂,廣告牌和霓虹燈能少則少,20公里被看成汽車的最佳時速。目前,僅在義大利就有30多個小城加入了「慢城市」的行列。接著,「慢學校」也開始出現,擁有大約1000名學生的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利馬丁·路德·金學校就是其中的代表。在這裡,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和所謂的競爭機制,授課時間和課程的安排都按照學生的需要來設置。
如今,「慢」的理念已經滲入到歐美社會的各個角落。時間研究員、時間經理、抗緊張培訓班等聞所未聞的名詞不斷出現。在美國,甚至出現了一個「放慢時間協會」,在全球擁有700多個「盟友」。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手拿秒表、觀察路人,如果發現有人不到半分鐘就走了50米以上,他們就會上前給予「勸導」。各大公司也明白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提倡員工勞逸結合:著名的安永管理諮詢公司建議職員不要在周末上網查郵件,日本豐田公司不再允許員工把年假推遲到來年。奧地利的一家電視公司還準備成立「慢速電視台」,讓觀眾慢慢地聽新聞、看電影,不用每10分鐘就受到廣告干擾。現在,「慢餐」理念還被引入中國,首個「國際慢餐協會推薦商品」專櫃已在北京燕莎友誼商城開業。
「慢」的本質在於珍視健康
德國著名時間研究專家塞維特在評價「慢生活」時說,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不如說是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快節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樣抽打著人們不斷向前,沒辦法慢下來。
因此,「慢生活」有點「物極必反」的道理,其本質是對健康、對生活的珍視。談到這股潮流時,著名養生大師洪昭光教授認為,「慢」能從幾個方面改善人們的健康。
首先是心理的健康。根據歐洲健康協會的調查,憂鬱症已經成為繼癌症和心血管病之後的第三大疾病,並且發病年齡在不斷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正是長期生活在緊張的狀態中、沒有人可以傾訴煩惱、生活不規律且節奏太快。洪教授認為,人一旦慢下來,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品味生活,豐富閱歷,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
其次就是生理的健康。心理學家瓦格納·林克指出,壓力會導致人體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它們通過動脈傳遍全身,使感官、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肌肉等都出現緊張反應。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失眠、健忘、噩夢頻繁、焦慮、工作中失誤增多等現象。洪教授表示,慢下來,帶來的是壓力的降低、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恢復,同時還能避免體能的過分消耗。
其三,堅持慢,能讓身體的運轉更正常。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時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時沒事,退休之後反而突發心肌梗死。林克指出,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緊張中,身體就會習慣於這種狀態。一旦緊張因素消失,對身體來說就是一種反常現象,腎上腺素大量減少,使器官失控,導致各種疾病。「慢一族」倡導在生活中有機會就慢下來,正是一種循序漸進地改善生活、促進健康的好辦法。慢生活不支持懶惰
美國休斯敦兒童醫院的一位醫生在談到「慢生活」時表示: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如果慢下來,很快就會被取代。他的意見,正是很多人對「慢生活」提出質疑的主要原因。
針對這種想法,著名的「慢生活家」卡爾·霍諾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這種「平衡」的哲學思想,歐洲人很早就提出過。1883年,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出了一本名為《懶惰的權利》的書,認為只有勞逸結合才利己利人。挪威作家耳克森的《瞬間獨裁者》更是深刻地批判了高速發展帶給人類社會和個人生活的負面作用,強調人們應該在千變萬化的社會和生活中尋找平衡。
這些名家的意見核心,其實都是「平衡」。洪教授認為,一個人必須同時具備事業心和平常心,這道槓桿一定要把握好。他指出,西方國家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中國還處於發展階段,所以他們的「慢」我們還沒法照搬。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們不走極端的生活理念和讓心「慢」下來的生活意識。比如,我們可以在一年的開頭做個計劃,清理掉不必要的應酬和消費項目。每個月爭取去郊外走一走,和老朋友、老同學聚一次。接著,將工作和生活劃分開,每周兩天的休息時間全部用來睡覺、看書、和家人相處,哪怕是發呆都行。每一天,中午擠20分鐘時間睡個覺;儘量按時下班,買菜回家去慢慢做、慢慢吃;晚上不上網,少看電視,能和家人一起出去散散步的話,就不要猶豫。
洪教授指出,一個真正會工作、會生活的人應該「努力出汗不出血、拼腦拼勁不拼命、寬容謙讓不窩囊」,滿足了這樣的目標,才能擁有積極而又健康的生活。
廚房海綿比馬桶坐墊髒20萬倍 怎樣為廚房洗澡?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微生物學教授查爾斯·戈巴博士及其同事對細菌在環境中的傳播進行了多項研究。最新研究調查了9個不同國家家庭衛生狀況。研究人員通過擦拭取樣檢測了室內用具的帶菌及細菌滋生情況。結果發現,最令人擔憂的是海綿抹布、洗碗布和重複使用的購物袋。21%的「乾淨」抹布其實細菌污染程度極嚴重。最新研究發現,每平方英寸廚房海綿和洗碗布的帶菌數分別為1000萬個和100萬個。
海綿擦碗越擦越髒
英國權威微生物學家休·彭寧頓教授對最新研究結果表示贊同。他指出,廚房(特別是海綿抹布)是家中衛生重災區。在用熱水清洗餐具的時候,可以用海綿抹布。但是千萬不要用海綿擦乾盤子水分。否者只能導致乾淨的盤子再次被細菌污染。
廚房海綿抹布不僅帶菌多,而且有很多有害菌。其中來自家禽肉類的彎曲桿菌雖然不會影響到思維和感覺,但是卻會波及大腦周圍的外圍神經,影響運動能力,進而發生導致癱瘓危險的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由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介導的炎性脫髓鞘周圍神經病)。科學家表示,大多數病例中,患者能發生好轉,但是恢復期會長達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廚房衛生的基本要求
家庭清潔中,廚房的清潔衛生占主要地位,廚房清潔衛生包括食品衛生、餐具衛生、存儲衛生、個人衛生、廚房環境衛生和廚具衛生,廚房的衛生與否和人的健康有很大關係,俗話說「病從口入」,這裡的病就是指被污染的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做好廚房衛生應從下述幾個方面著手:
1.經常保持廚房內外的環境衛生,注意通風放氣,及時清掃污物垃圾。
2.廚房家具、炊具、餐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擺放整齊。
3.各種調料、鮮菜、鮮肉要妥善存放,防止串味變質。
刀具和案板的清潔
1.刀用完後應用乾淨的布擦拭乾淨,放在乾燥、安全處,以免傷人:如果長期不用,表面應塗上一層黃油。
2.菜板最好用木質的,使用完畢應刮淨,以防止生黴菌。
餐具的清潔
1.洗滌的順序是:先洗不帶油的餐具後洗帶油的餐具。先洗小件餐具後洗大件餐具,先洗碗筷後洗鍋盆。餐具上的油膩使用洗滌劑清洗往往很難洗淨,可用去污粉反覆擦洗。
2.餐具的消毒方法一般採用燙、煮、漂、蒸。煮沸消毒是家庭理想的消毒方法:先把洗淨的餐具放入開水鍋中煮,煮沸時間約10分鐘。可消滅一般的細菌。
3.餐具的擺放。餐具的擺放應分門別類:碗與碗放在一起、同類型的餐具按照大小及形狀順序放好,以免磕碰。
4.炊具的清潔。鐵製炊具容易生鏽,用完應馬上放在水龍頭下,用竹帚刷洗。如果鐵鍋有腥味,可在鍋中加水放些菜葉,一般煮開到掉沖淨即可除去腥味。
碗筷的清潔
碗筷是存放餐具的地方,應該經常進行擦拭以保持清潔,避免餐具二次污染。應定期將碗櫃內的物品拿出。用洗潔劑徹底清洗一次。
值得學習的貓咪睡覺姿勢
睡眠不好如何調理?可以改變一下睡覺姿勢。原來貓咪的睡覺方式竟然是人的標準睡姿,中醫認為以這種姿勢入睡不損心氣,像貓一樣蜷臥後大腦很快就能靜下來,由興奮轉為抑制狀態,不久就能進入了夢鄉。
鬧市騎車最「傷」心 護心要戒掉10個壞習慣
騎車穿行鬧市很傷心臟,性生活縱慾過度、吸菸或被動吸菸都有可能令死神找上門……這不是危言聳聽,不久前,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首次對導致心臟病發作的「最後一根稻草」作了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