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2歲不可怕

    一個帶孩子很有經驗的老太太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孩子長到和桌子一樣高的時候,麻煩就開始了。」儘管她可能從來沒有聽說「兩歲反抗期」,但她的說法確實反映了群眾的智慧。孩子長到和桌子一樣高,正是兩歲左右。英文中對此則早就製造了一個專門的詞組——「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

    可怕的兩歲真的有那麼可怕嗎?作為父母,如何讓可怕的兩歲變成愉快的兩歲?

    好像還是昨天,你的孩子還是那個襁褓中的乖寶寶,除了吃吃睡睡還什麼都不會,轉眼之間,他不僅會掙脫你的手去做你不讓他做的事,甚至會開始用他那極其有限的詞彙開始和你頂嘴!至於他在公開場合的「坐地炮」,更是父母記憶中的噩夢。兩歲反抗期之所以稱為「可怕」,其實是由於父母沒有做好心理準備造成的。如果你有充分的準備,「可怕的兩歲」並不可怕。

知己知彼,孩子為什麼會有兩歲反抗期?

  所謂的兩歲反抗期,其實時間不一定局限在兩歲。這是一個從一歲半到三歲多的範圍,不同孩子「鬧」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孩子的「造反」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表現。嬰兒期的孩子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來說,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而到了兩歲左右,孩子明確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是有著自己的想法、願望,和他人不同。因此,他就需要通過行動體驗自己的獨立,也證明自己的獨立。

    這時孩子最喜歡說的話,首先就是「不!」還有就是「我自己(自個兒)來!」或者經常自呼其名,說「寶寶(自己的小名)要這個!」「寶寶不要那個!」所以,兩歲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發展階段,並不是你的孩子特別淘氣,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特別有問題。

    一般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三歲以前沒有鬧過,兩歲多的孩子每周發脾氣一到兩次是正常的。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造反」的程度就越強。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微波爐不會使食物營養嚴重流失

    微波爐作為「無煙廚房」的主要烹飪工具,已被廣泛地應用到中國老百姓的家庭生活中。大家在關注它功能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負面說法」:加熱會造成食物營養嚴重流失,可對人體產生輻射傷害、甚至致癌等等。對於這些說法,相信的人也的確不少。   

    家住北京東城區的於先生認為,使用微波爐對身體不好,所以選擇不用。「特別是看到現在有些報道說,很多微波爐質量不過關,而且使用不當可能造成微波的泄漏,想想挺可怕的,所以考慮再三還是決定不買了。」不僅於先生,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消費者對微波爐都抱有這種看法,即使是微波爐的老用戶也對其存在高度「戒備」心理。廣西的潘女士家十年間已經換了兩台微波爐,但是她從來不讓家裡的孩子靠近微波爐。「聽說微波爐有輻射,所以用它的時候人最好離遠點兒。而且用微波煮飯口感不好,所以也只是用來燒、烤肉。」潘女士說。 

    那麼微波爐就真的這麼可怕嗎?英國營養學家簡·克拉克在2007年12月18日《每日郵報》上撰文稱,在微波爐中加熱食物是非常安全的,能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和病毒,而且能保留住食物中更多的營養。至於對人體,只要使用得當也不會有任何危害。因為微波爐的設計符合嚴格的安全標準,它的輻射,比手機和電腦顯示器都小。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工程學院廖小軍教授也認為:「合格的微波爐不會產生微波泄漏的情況,如果有這種現象出現的話說明這個微波爐是不合格的。」該院教授胡小松也對此表示了贊同,他說:「只要按照微波爐上的指示操作,就不會對人產生輻射傷害。同時,微波爐可以又快又好地殺菌,還比其他爐灶節約能源,大家實在是錯怪它了。」 

    對於使用微波爐會造成食物中營養物質大量流失的說法,廖小軍表示,「營養物質流失的多少跟加熱的時間有很大關係。」與家庭日常使用的炒、煮、燉等烹飪方式相比,微波爐是快速地加熱,溫度高,烹飪時間較短。不但不會破壞營養,反而有助於營養物質的保留。相比之下,炒、煮、燉等烹飪方式對營養的破壞反而更多。 

    而對於微波爐會改變食物性質的說法,廖小軍認為,微波爐的原理是將電能轉化成熱能,而食物只是簡單地從微波爐中接收熱量,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來加熱,絕對不會發生性質的改變。當然,微波爐加熱也忌時間過長,否則容易導致食物水分流失,影響口感。 

    「為了保持食物口感,加熱時最好在食物上面蓋一層保鮮膜,」廖小軍說,「同時,含水量高的食物在微波爐中的加熱效果更好些,一方面是升溫較快,另一方面,是加熱比較均勻。含水量比較少的食物加熱後容易變硬,受熱也不夠均勻,可以提前把食物蓋住,防止水分流失。」

左右撇子誰更優

    在動物身上,雖然沒有什麼明確的手腳分工,但據觀察,它們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基本相等,無論是低等的動物還是靈長類動物均無例外。而作為萬物之靈的有著靈巧雙手的人類,左手與右手的使用概率卻極不相同,大多數的人習慣於用右手,而使用左手的人僅占世界人口的6%~12%,為何比例如此懸殊?

    有的人試圖用左右腦的不同功能以及心臟的位置等角度來解釋這一問題,然而並未獲得圓滿答案。 

    瑞士科學家依爾文博士曾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設。他認為在遠古的時代,人類祖先使用左右手的幾率與其他動物一樣,都是均等的,只是由於還認識不到周圍植物的特性而誤食有毒的部分,左撇子的人耐受力弱,最終因植物毒素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嚴重影響而導致難以繼續生存;而右撇子的人以其頑強的耐受力而最終在自然界中獲得生存能力,並代代相傳,使得使用右手的人成為當今世界中的絕大多數。 

    美國科學家歐文也通過實驗證實了依爾文的假說。如果同意依爾文的假說,那麼,左撇子者少就成了人類歷史初期自然淘汰的結果,左撇子就是人類中的弱者。 

    的確,在一個多世紀前,人們普遍認為左撇子是一種不正常的生理現象,甚至把它看成是一種疾病,以為這是由於產婦遇到難產時,嬰兒左側大腦受到了損害,使控制右手以及文字和語言功能都產生障礙,以致嬰兒在生長過程中經常用左手。 

    如果說左撇子比右撇子更有優勢,那生物進化的結果為何是右撇子占優勢? 

    然而,事實卻與一個多世紀前人們的認識以及依爾文假說推出的結論 

    有很大的出入。我們生活中的左撇子大多是一些聰穎智慧、才思敏捷的人,特別是在一些需要想像力和空間距離感的職業中,左撇子往往都是其中最優秀的人才。 

    現代解剖學給了我們如下的解釋:人的大腦的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大腦左半球主要負責推理、邏輯和語言;而大腦右半球則注重幾何形狀的感覺,負責感情、想像力和空間距離,具有直接對視覺信號進行判斷的功能。因此,右撇子走的是「大腦右半球到大腦左半球再到右手」的神經反應路線。而左撇子則是「大腦右半球到左手」,左撇子在動作敏捷性方面占有優勢。據此,左撇子又是生活中的強者。 

  那麼,以上兩種觀點究竟誰是誰非?左右手真正的奧秘何在?這一謎團難以解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個問題與大腦有千絲萬縷的深層聯繫。而發達的大腦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明顯的標誌。 

     多數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兩個半球,大體上平均承擔著處理信息的任務。但人類的大腦左右兩半球卻趨向於專業化分工。 

     幾乎所有用右手的人都用左腦處理語言信息,而許多用左手的人則用右腦處理語言信息。由於慣用手的左右之分和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兩項屬性,所以生物學家一直假定這兩項特性是緊密相連的。 

     按照牛津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們的觀點:人習慣於使用右手是人的大腦分工的體現,也是遺傳指令最顯著的標誌;正是這一遺傳指令把我們人類與不會說話的,左右手均衡使用的野獸區分開來。 

     可是,為什麼又有左撇子呢?上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認為他們已找到了答案。他們認為絕大多數左撇子其實都是右撇子,只不過他們的左右半腦的中心顛倒了位置。這種錯位是在母親子宮中受到超量睪丸激素的作用而形成的。 

  倫敦大學的神經心理學家C·麥克馬納斯說:「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左撇子是一種缺陷?」麥克馬納斯所創立的左撇子遺傳學模型是在這一學術領域廣為人們接受的論點之一。 

    與麥克馬納斯和哈佛的研究小組不同,科學家霍伯金認為,可通過兩種途徑成為左撇子:一種是缺乏負責成為右撇子的基因;另一種是雖然具備右撇子基因,但在發育過程中因失誤而無法表達出來。 

  霍伯金說:「如果承認右撇子和左撇子都有遺傳基礎,那麼最要緊的是能否把基因表達出來。右撇子的父母所生的左撇子下一代的健康會打折扣,反之也一樣。」 

    有一種理論把左手右手慣用性之分看做是語言功能不對稱性的外在表現。但大腦掃描證明,與左右慣用手之分緊密相關的是大腦運動控制而不是語言部分。 

    紐西蘭澳克蘭德大學柯巴利斯說:「使人分成左右慣用手的原因可能是人說話起源於手勢語,這大概就是語言與人的左右手慣用性的間接聯繫。」人的左右手慣用性之謎和其他許多奧秘一樣,不可就事論事地自行解開,因為它涉及人們並不太了解的大腦……

養小狗有助陶冶准父母愛心

如何讓鞋子更快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