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病刮痧有禁忌

刮痧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是一種既保健又可治療疾病的中醫療法。現代醫學也認為,刮痧的刺激可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局部血液供應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漸至毛細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膚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現象,此等血凝塊(出痧)不久即能潰散,而起自體溶血作用,形成一種新的刺激素,能加強局部的新陳代謝,有消炎的作用。

刮痧效果好 並非人人適宜

專家介紹,刮痧是治療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對身體健康有很好的功效。刮痧的相對適應症主要有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痙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但是也並非人人適用:1、體質過於消瘦、有出血傾向、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皮膚病變處不宜刮痧;2、患者過飢、過飽、過度緊張時禁止刮痧。

日常刮痧用具可用邊緣鈍圓光滑的瓷湯勺、紐扣、木梳背、小貝殼等。專業用水牛角製成的刮痧板。介質通常用油或酒為多,酒本身就具有活血祛寒、散瘀消積、疏經通絡之效。若運用某些對症的藥物如紅花油、扶他林等作為介質來進行刮痧治療,則更能使療效充分發揮,「重而不板,輕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快而不滑,慢而不滯」是速度的要求。一般刮拭20次左右,以痧痕為度,停止刮拭。如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不可強求。需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部位和體位,選用合適的手法和刺激強度。刮痧過程中要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如有胸悶不適、面色蒼白、出冷汗等情況,應立即停刮。

刮痧治療後 辨證知病情

刮痧治療之後,局部皮膚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反應,主要表現為顏色和形態的變化,這便是痧象。一般來說,痧色鮮紅,呈點狀,多為表證,病程較短,病情較輕,預後較好;痧色暗紅,呈斑片狀,多為里證,病程較長,病情較重,預後較差。在刮痧治療過程中,痧象顏色由暗變紅,由斑塊轉成散點,提示治療有效,病情漸趨好轉;反之,則病趨嚴重。刮痧後,患者保持穩定,避免發怒、煩躁、焦慮情緒。飲食宜清淡,忌生冷瓜果和油膩之品,刮出痧後最好飲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並休息15~20分鐘。切忌用冷毛巾擦拭刮痧部位的皮膚。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刮痧的適應範圍及禁忌

刮痧療法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方法簡單,療效顯著,操作也不是那麼繁瑣,但是有些禁忌和使用範圍在刮痧前還是要注意一下的,下面向大家介紹些刮痧的注意事項,讓大家刮出「真健康」。

刮痧療法的適應範圍

刮痧療法適用於內外婦兒各科疾病,應用範圍比較廣泛。治療的主要病證有:感冒咳嗽、體虛易感、自汗盜汗、發熱中暑、頭暈頭痛、納差不寐、牙痛口瘡、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子宮脫垂、關節腫痛、跌打損傷、小兒厭食、遺尿流涎等。尤其是對於一些常見病有其獨特的治療作用。

刮痧療法的禁忌

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

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者、腎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

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都不宜用此種療法;大病初癒、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飢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刮痧療法與禁忌

一刮痧療法

刮痧是傳統中醫療法之一,是結合中醫經絡學說的原理,通過刮試皮膚,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扶正祛邪,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為目的一種物理性外治法。它具有療效顯著,治療安全的特點。

二 刮痧的機理

1。刮試刺激皮膚穴位、經絡,可激發經絡之氣,通過經絡傳導,調整臟腑的功能,平衡機體陰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2。藥物介質的作用,可通過皮膚穴位吸收,滲透進入人體血液循環,發揮較好的藥理作用。

三 刮痧的操作

手持刮痧板利用腕力、臂力、柔和用力,刮痧板邊緣與皮膚呈45度夾角為宜,刮時出現痧點、紫斑即可。

四 刮痧的注意事項

1。刮痧用具必須常規消毒。

2。刮痧3小時之內不易洗澡。

3。刮痧過程中若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心悸、心慌、四肢發冷、神昏坐等症狀為暈刮,應停止刮痧,讓患者平臥,飲溫開水,嚴重者可點刺百會、人中、內關、足三里穴為。

五 刮痧禁忌症

1。皮膚過敏、外傷潰瘍處禁刮。

2。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禁刮,如;血小板減少,白血病、過敏性紫癜。

3。月經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及合谷穴禁刮。

4。過於疲勞者禁刮。

六 痧點的特點

1。痧的顏色有:鮮紅色、暗紅色、紫色激情黑色。

2。痧的形態有:散在、密集或板塊狀,濕邪重者多出現水疱樣。

中醫刮痧的謹慎

刮痧療法簡便易行,副作用小,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方便省事,療效也比較明顯,尤其是服藥困難的患者或不能採用其它治療方法時,更能發揮它獨到的優勢,是很多人選擇的保健與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有些禁忌還是要注意的。

刮痧的適應證、禁忌證及注意事項

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