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拍足三里健胃消疲防感冒

  很多人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現象,特別是老人。這是因為由於手腳離心臟較遠,尤其是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人,更容易發生供血不及時的情況,所以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

  足三里穴位於人體下肢膝關節外側下四指寬處(不包括大拇指,即膝眼直下3寸處),堅持拍打或按摩,可以起到同針灸一樣的作用,不僅能促進微血管循環,改善冰涼症狀,還有健胃、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所以民間就有「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讚譽。

  拍按之前,先搓揉雙手直至發熱,然後用雙手掌按揉雙側足三里部位15分鐘左右,或拍打150下左右,早晚各一次。

  生活中想改善手足冰冷的症狀,還有多種其他的方法可選擇,如增加運動,跑步、快走、甩手等;也可採取睡前溫熱水泡腳、搓揉手腳等保健療法。另外,飲食上宜少吃寒性食物,多選擇溫性或熱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都可改善手腳冰涼症狀。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藥酒的發展

  

    藥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製作歷史。我國最早的藥酒釀製方,是在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

  從《養生方》的現存文字中,可以辨識的藥酒方共有六個:其中兩個為,1、用麥冬(即顛棘)配合秫米等釀製的藥酒(原題:「以顛棘為漿方」治「老不起」);2、用黍米、稻米等製成的藥酒(「為醴方」治「老不起」)。比較完整的是第二個。該方包括了整個藥酒製作過程、功能主治等內容,是釀製藥酒工藝的最早的完整記載。

  先秦時期,中醫的發展有了長足進步。這一時期的醫學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對酒在醫學上的作用,做過專題論述。在《素問·湯液醪醴論》中,首先講述醪醴的製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其中醪是濁酒,醴是甜酒。

  到了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其著作中多次論述了藥酒與藥的關係。從隋唐至宋元明清,尤其是蒸餾釀酒的出現,藥酒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載有巴戟天酒、五加酒、枸杞酒、虎骨酒等十餘種。

  在現代,儘管各種劑型的酒類琳琅滿目,但是古老藥酒仍然與時代共存。到了冬季,人們喜歡用藥酒補身子,足以說明藥酒的經久不衰。

中醫治療眼病有優勢

  中醫眼科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眼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疾病的診治方面的認識均有獨到之處。中醫認為,眼睛是以臟腑經絡為內在聯繫的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其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能直接或間接反映內臟情況,因此中醫眼科治療疾病從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治病求本,辨證施治。

  中醫在治療眼疾時,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要特別重視眼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關係。《靈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而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在人體起著溝通表里上下,聯絡臟腑器官的作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之精。」這都說明眼與臟腑之間,是靠經絡的連接貫通,保持著有機的聯繫。是經絡不斷地輸送氣血,才維持了眼的視覺功能。

  如眼科常見病黃斑變性,至今原因還不明確,尚無有效治療和根本性的預防措施。近年來多數學者主張對滲出性者應及早施行雷射光凝新生血管,避免病情惡化,但針對乾性黃斑變性未有較好治療方法。我院不久前接待一位患有黃斑變性的病人,右眼視力只有0.3,左眼視力幾乎沒有。在進行一周兩次的針灸治療後,外加中藥口服,兩個月後右眼視力提高0.5,左眼視力也達0.05,不僅如此,本來血壓很高的患者現在血壓也正常了。

  在當今西醫醫術日益精進的時代裡,雖然許多眼科疑難雜症能夠治療,但仍有其力所未及的領域,而中醫治療卻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療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臨床優勢,可以為廣大眼病患者造福。

拔罐療法治病三優點

機械刺激 拔罐療法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春季防病養生粥:白果冬瓜粥

製作工藝:1.大米煮成稀粥。白果洗淨,浸泡回軟,焯水燙透,撈出瀝乾水分。冬瓜去皮切厚片備用。2.鍋中加入高湯、薑末上火煮沸再下入稀粥白果及鹽和胡椒粉,用旺火燒開,下入冬瓜片攪勻,煮5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