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製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作甜點食用。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由來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示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一、立春習俗
立春日咬一口生蘿蔔可以消除春困
立春這天, 全國各地都有「咬春」、「嘗春」的習俗。無論咬春還是嘗春,都用帶辣味的蔬菜。「咬春」就是立春時吃生蘿蔔,以脆嫩多汁的青蘿蔔為上,最好是綠皮紅心的「心裡美」。
俗傳立春日咬一口生蘿蔔就可以消除春困。臨沂地區有些地方,這天人人手拿一個生蘿蔔,待立春時刻一到,不約而同地咬下去,據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蔔,誰就能青春永駐,長生不老。
吃春盤
「嘗春」類似咬春,吃的是春餅和春盤。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寧津一帶用蔥、蒜、椒、姜、芥切而調食之,稱為五辛盤,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為禮物相互饋送。也有饋送青韭、黃柑的。
吃春餅
吃春餅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奩中。」
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製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范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吃春卷
除了春餅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製作方法為:麵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包餡,捲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麵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麵,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於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嘗春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麵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
24節氣芒種的農諺
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夏熟作物成熟和耕種的最忙季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9個節氣。芒種節氣後進入初夏梅雨季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捲風、冰雹、大風、暴雨、乾旱等。正常年份6月中旬開始入梅。芒種至夏至這半個月是秋熟作物播種、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進入夏收、夏種、夏培的「三夏」大忙高潮。主要農事有:一是及時搶收小麥、蠶豆、豌豆等在田夏熟作物,做到豐產豐收顆粒歸倉。二是上、中旬重施玉米擺果肥,做好壅根防倒和防治玉米螟工作。三是中稻秧田噴施起身藥,中、下旬移栽;直播稻和拋秧稻防治稻象甲,早栽大田防治二化螟、葉瘟等病蟲害。四是棉花中耕鬆土除草搞好蕾期管理,防治盲蝽象、棉蚜蟲、紅蜘蛛等害蟲,追施有機肥爭取多結桃;整修棉田排水系統,防雨澇。五是上、中旬搶種夏大豆、花生、春大豆追施花莢肥。春山芋追肥,中耕除草,培土補苗;扦插夏山芋。施好薄荷剎車肥。六是播種豇豆、莧菜、小白菜等蔬菜;加強茄瓜豆類蔬菜的田間管理,防治病蟲,採收上市和留種工作。七是加強禽畜夏季防疫,成魚飼養管理,桑田夏伐施夏肥,檢修江海堤防工程和排灌機具,注意防汛防旱等工作。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並且最早也是靠農業發展的,芒種是農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直接關係到農業收成,民間流傳著許多芒種的諺語,常見的農諺有:
芒種節到收麥忙,男女老少上戰場。
麥熟九成就動手,晝夜虎口來奪糧。
地里場裡不算收,打軋揚曬快入倉。
騰出茬口早下種,玉米豆谷快播上。
套播糧棉仔細管,定苗鬆土把蟲防。
棉田追澆鋤治修,切莫忙麥將棉忘。
春谷高粱精細管,追肥治蟲勤松耪。
制種高粱和玉米,嚴格管理照規章。
蘋果疏枝和扭梢,枝條盤圈加捆綁,
桃樹修剪重摘心,內膛疏密要恰當。
麥秸氨化方法好,營養提高氣味香;
無毒無害容易制,十天半月餵牛羊。
養魚猶如女鏽花,晝夜不忘巡魚塘,
分期灌水調水質,投餌施肥要適量。
芒種忙,麥上場。
夏季農活繁,做好收、種、管。
大旱小旱,不過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
機、畜、人,齊上陣,割運打軋快入囤。
推車不用教,全靠屁股搖。
兩腿拉得寬,屁股擺得歡。
平路怕後沉,上坡怕前沉,下坡載重難駕穩。
小麥選種在田間,弄到場裡就要摻。
選種忙幾天,增產一年甜。
若要種子選得好,稈粗、穗大、籽粒飽。
稈黑粉,不抽穗;散黑穗,不長粒;腥黑穗,粒腥味。
麥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風颳。
麥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
麥熟一晌,虎口奪糧。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
麥收九十九,不收一百一。
麥熟九成動手割,莫等熟透顆粒落。
穀雨養生必須預防5種疾病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養生中應遵遁自然節氣的變化,針對其氣候特點進行調養。穀雨前後是神經痛、花粉過敏、風濕病的高發期。飲食上仍需注重養脾,宜少食酸味食物、多食甘味食物。下面我們看看穀雨季節如何養生吧!
24節氣大寒要做好預防「五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因「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所以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有「大寒,大寒,抱成一團」的諺語,足見大寒節氣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