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會燙傷起泡 是不是姿勢沒選好

在拔火罐時需要特別謹慎的是避免燙傷,而要做到這點就一定要有熟練的手法。在這裡,不僅要教教大家如何避免拔火罐被燙傷,還總結了5大拔火罐的養生穴位,快來一起看看吧。

拔火罐的5大養生穴位

神闕: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於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背俞穴: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學發現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大椎: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於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領一身陽氣,聯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內關: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百會: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髮,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百會穴位於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昇陽益氣,醒腦寧神。

想要避免拔火罐被燙傷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拔火罐如何避免被燙傷

塗水:在拔罐地方,事前先塗些水(冬季塗溫水)。塗水可使局部降溫,保護皮膚,不致燙傷;

火焰朝罐底: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萬不可燒著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留罐時間短:縮短留罐時間,不要過長,過長容易吸起水泡,一般3~5分鐘即可,最多不要超過10分鐘。

拔火罐的正確方法

方法一: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用鑷子夾住一小團棉球,蘸上95%的酒精(但不能太多,以濕潤為度)左手握住罐體,罐口朝右下方向,隨後把燃著的棉球伸入罐內燃燒l-2秒鐘,快速取出,左手緊急把罐體送往穴位。注意在送往穴位的過程中,勿將罐口對準穴位,以免空氣進入罐內,而是用罐底朝前去接近穴位,接觸皮膚時,順勢快捷地將罐口扭轉扣到穴位上,這樣就緊緊吸住了。

方法二:較為易用,就是取麵粉10克,用水攪和成麵團,捏成比罐口大的圓薄餅,貼到皮膚上,然後,用一團正燃燒旺盛的紙迅速丟進罐內,立即把罐蓋在麵餅上,這樣吸引力更大,對第一次使用者來說,這樣可防止因不慎燒傷皮膚。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拔罐常見的基礎知識

常見罐的種類

罐得種類很多,有角罐、鐵罐、銅罐、鋁罐、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氣罐,常用的是後四種,分述如下:

竹罐

選用很圓的毛竹,竹齡2—3年,截成長6—9厘米,一端留節為底,一端為罐口,口徑有3—6厘米不等,除去青皮和內膜,壁厚0.6—0.9厘米,形成腰鼓,口平整光滑。特點是輕巧、不易摔破,但易裂吸附力不大。

角罐

多用牛角製成,大小不一,由材料大小而定,口徑一般不超過6厘米,內空長不超過8厘米,選料要選角壁厚實無脫層的,尖端內空與口徑端大小基本相等,不能順著角的外形加工,若頂端小口徑大,拔罐時沒有多少吸附力。特點是不易摔破,能涼心瀉肝,清胃中熱,祛風利痰,辟邪解毒,不得蒸煮,煮後失去獨特作用並會脫層。

陶罐

陶土燒制而成,罐兩端較小,中間略大,形如腰鼓。特點是吸力大,但較重易摔破。

玻璃罐

玻璃製成,形狀球狀,口平滑,大小分一二三四五號。特點是使用時能看到被拔部分皮膚的淤血程度,便於掌控拔罐時間,臨床上多用此罐,但易摔破。

抽氣罐

由真空栓和罐兩部分組成,在拔罐的基礎上,利用抽真空的原理製成。特點是操作方便安全便於觀察拔罐部分淤血程度,不易破損,可調罐內負壓,大小種類很多,並能自己給自己背後拔罐,不需用火,但不能用作拔響罐和油走罐。

拔罐的方式有哪些

坐罐

是拔罐中最常用的方法,罐拔上後一般留罐5—15分鐘,看皮膚表面反應的情況,若皮膚潮紅有充血或有紫點即可起罐,罐不移動故叫坐罐或留罐。

走罐

因需用潤滑油才能走移故叫油走罐。一般用於面積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腰背、肩胸、臀、腿等部位,首先選好大小適宜的玻璃罐,在應拔部位塗上潤滑劑,若治療風濕、腰肌勞損、肩周炎等,拔罐時塗上風濕油、紅花油之類作潤滑劑,因拔罐時腠理打開,藥易滲入毛孔有利治療。用閃火法,迅速將罐扣在應拔部位,立即將罐移動,不能停,罐若吸緊就難移動,移動範圍根據病情而定,腰背部可直拉,胸部宜順助拉,腹部宜旋轉移動,若某部肌肉麻木和有硬感,可在此部位一輕一重轉動罐體螺旋形移動,如同按摩,至皮膚潮紅或出痧為止。多用於肌肉萎縮、痛症、消化不良。

響罐

閃火快速扣上按搖三下將罐用力提起,這樣罐的響聲很大,故名響罐。有的患者肌肉很少,皺紋又多,坐罐不易吸住,用響罐可以彌補,對於皮肌麻木、疼痛、小兒麻痹後遺症有一定療效。

針罐

是針刺拔罐雙管齊下的方法。將拔罐針刺有機結合起來,對治療風濕痹症有較好療效,民間流傳一句「九針拔罐症去一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針罐是在應拔部位施以針刺得氣後留針,再以針為中心,將罐拔上,坐罐時間5—15分鐘,罐內空的高度不得碰上針柄。

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拔罐的順序應該是從上到下的,而且罐的型號則是上小下大的。

3、患者以俯臥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4、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初閃拔罐者或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

5、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拔火罐不能忽視的10點注意事項

要選擇有資質的保健場所和技師

據了解,拔火罐屬於醫療行為,從業人員理應是具備從業資質的專業人員,這樣您的安全才能有所保障。

拔罐的場所

拔罐時室內應保持溫暖,避開風口,防止患者受涼。患者應選擇舒適的體位,否則留罐時患者改變體位,容易使罐具脫落。

拔火罐的位置及火罐大小有講究

拔火罐的位置應選在平坦的,毛髮少的皮膚上,火罐大小也應該根據所拔部位的大小不同而及時調整,以確保有足夠的吸附力,不會中途掉落。

拔罐前要了解自己的皮膚身體狀況

皮膚過敏,水腫,破皮以及血管密集分布處都不適合拔罐,肺部有疾病的患者也不適合,會導致肺泡表皮破裂。

拔火罐後護理要細心

拔火罐雖說對筋絡有疏通作用,但對皮膚確是有傷害的,拔火罐後洗澡,由於毛孔的擴張很容易感冒,再者拔罐後皮膚非常脆弱,一定強度的搓洗可能會導致皮膚的破損發炎。

操作失當起火不要驚慌

如果是燙傷或者留罐太久導致皮膚起泡,及時處理,防止擦破感染。若是皮膚起火應立即用濕毛巾蓋上,及時阻絕火源,根據皮膚燒傷情況進行救治。

拔火罐避免燙傷皮膚

用火罐時,注意不要燙傷皮膚,棉球蘸酒精量要適中,過多容易滴 到皮膚上發生燙傷,過少則火力不夠而拔罐無力,達不到治療效果。因罐口靠近皮膚,所以棉球經過罐口時的速度要快,以免罐口過熱而燙傷皮膚。

罐具預熱

在秋冬季節或寒冷天氣里拔罐,須將罐具用火烤或水燙進行預熱,使罐具溫度稍高於體溫為宜。罐溫不可過高,以免燙傷皮膚。

觀察反應

罐具全部拔上後,要不斷觀察受術者的反應,詢問感受,及時處理和調整不適。如吸拔力太大產生疼痛,應適當放氣減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負壓不夠,可起罐後再拔一次;如病人疼痛異常,頭暈、噁心、心悸,或刺絡拔罐出血過多,必須立即起罐檢查處理。

拔罐時間

大型號罐具吸力強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鐘;中型罐吸力較強,留罐10~15分鐘為宜;小型罐吸力較小,留罐15~20分鐘為宜。

拔火罐多久拔一次 什麼季節適合拔罐

據了解,拔火罐並沒有規定必須隔多久才能再拔,主要是要依個人體質而定。拔罐的時候要時刻注意拔罐處是不是出痧,毛孔是不是已經打開。如果出痧、毛孔打開就可以起罐了。

不同拔罐顏色反應不同病症

拔罐主要就是通過杯罐中的氣壓和外界的氣壓不相同所長生的負壓來迫使皮膚,這樣皮膚就會 出現顏色的改變。一般在杯罐取下之後,不同的人在拔罐的部位和穴位上的皮膚夜色都會發生改變,這代表了患者不同的身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