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主要表現為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尤其是晨起時或休息一段時間後,雙腳觸地的頭一兩步,疼痛最劇烈,行走幾步後疼痛減輕,但隨著活動的增多,疼痛又會逐漸加重,因而往往有「重-輕-重」的疼痛特點。該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男性略多於女性,特別是肥胖者、運動員、長期站立或行走者更容易發生。
中醫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筋骨失養,加之感受風寒濕邪而導致的筋骨慢性勞損,由於筋脈不通,氣血阻滯,所以疼痛。治療當以滋補肝腎、行氣活血、散寒止痛、溫通經絡為法。
《本草正》記載:「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艾灸產生的熱力和藥力通過腧穴傳入機體,可以起到溫通經絡氣血、補虛助陽、散寒通滯止痛的作用,故臨床多採用艾灸的方法治療足跟痛,包括隔姜灸、麥粒灸、溫針灸等。
艾灸療法簡便易操作、舒適無疼痛、見效快、療效好、經濟實惠,在家自己就能做。將一根艾條點燃,對準疼痛部位,類似麻雀啄食般,一起一落地施灸,給以較強烈的溫熱刺激;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覆地旋轉施灸。一次灸15分鐘左右,以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施灸過程宜均勻,切勿亂灸、暴灸。對於反應遲鈍、局部感覺減退或消失的人,應注意觀察皮膚顏色及溫度,勿灸過量,避免燒燙傷。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總是便秘?用艾灸取穴治療吧!
治療便秘的艾灸治療取穴
1、天樞
【標準定位】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2寸處。
【主治疾病】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腹水、腸麻痹、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2、大橫
【標準定位】大橫穴位於人體的腹中部,距臍中4寸。
【主治疾病】泄瀉,便秘,腹痛
3、支溝
【標準定位】伸臂俯掌,於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與間使穴相對取穴。
【主治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習慣性便秘,嘔吐泄瀉。
4、大腸俞
【標準定位】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腸炎,痢疾,便秘,小兒消化不良。
5、承山
【標準定位】承山穴在小腿被測正中線上,伸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可以看到在小腿背側中間肌肉(排腸肌)收縮時會形成一個人字形的分叉,承山穴就在這個人字形溝的頂點處。
【主治疾病】痔瘡、便秘、脫肛、腰腿痛等
艾灸多長時間做一次好呢
隨著現在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追求的不再是溫飽那麼簡單的,還會去追求養生之道,這樣才可以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好的,近段時間裡面養生的人們更加的喜歡使用中醫的養生方法,而且艾灸就是一個大家最常用到的養生方法,只不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艾灸多久做一次是比較好的。
艾條的主要作用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對於多種疼痛性疾病都是有好處的,如痛經、偏頭痛、胃寒疼痛、高血壓等。
一般情況下,每天灸一次,每次灸30分鐘即可,大約一周左右為一個療程。需要注意的是,做艾灸的時候要注意避免燒燙傷,皮膚距離身體有保持一定的位置,不能太近,以免燙傷,一般以局部感覺微微灼熱為度。另外還要注意的就是,孕婦的下腹部不能艾灸,顏面部禁忌艾灸,做艾灸的時候精力集中。
艾灸順序: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也就是說艾灸的一般順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頭部再灸四肢;就壯數而言,先灸少而後灸多,即由小逐漸增強;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後灸大者,每壯遞增。
艾灸治療滑膜炎穴位
滑膜炎是滑膜受到刺激產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調形成積液的一種關節病變。膝關節是全身關節中滑膜最多的關節,故滑膜炎以膝為多見。多發於運動員或者爬山愛好者。艾灸治療滑膜炎見效快、安全無副作用。
不同年齡階段 艾灸穴位也不同
艾灸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利用燃燒後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來防治疾病,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而在現代看來艾灸也同樣不可替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人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點,不同年齡段的人進行艾灸應有所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