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中藥的升、降、沉、浮嗎?

  升、降、沉、浮是藥物作用於人體的四種不同趨向。各種疾病在病機和證候面,常常都會表現出向上(如嘔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腹瀉、脫肛、崩漏等),向外(如陽氣浮而發熱、自汗、盜汗等),向內(如表邪不解、疹毒內攻等)病勢趨向需要選用具有不同趨向的藥物來治療,改善以至消除這些病態。所以藥物的作用趨向同疾病的表現是密切相關的。

  升是指藥物具有上升、提升的作用;浮是指藥物具有上浮外散的作用。凡升浮的藥都主上行,向外、發散等作用,適用於病熱下陷,病位在上、在表的病證。

  降是指藥物具有下降、降逆的作用。沉是指藥物具有下沉泄利的作用,凡降沉的藥物都主下行而向內,有潛陽、收斂、清熱、降逆、滲濕、瀉下等作用,適用於病勢上逆、病位在下、在里的病症。升與降,沉與浮是作用趨向相反一對,而升與浮、沉與降則是作用趨向相似的一對。

  升浮藥或沉降藥的應用,應根據患者之病勢與病位來決定。正常人體的臟腑氣化功能有升亦有降、相互協調,以維持生理上的平衡。如果升降功能失常,就會產生上逆或下陷的病症。因此,必須運用相應趨向的藥物加以治療。

  運用藥物的升降沉浮治療疾病,應對症審慎用藥,不可盲目,如治療脫肛症屬中氣下陷、應選用升提、補氣藥,如升麻、黨參、白朮等才對,若選用沉降藥,如蘇子、枳實、大黃等治療不僅不能治癒疾病,而且還會加重病情。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科學認識什麼是「中藥不良反應」

  中國有句老話「是藥三分毒」。藥物,不論是中藥還是西藥,也不論說明書上標明「有毒」還是「無毒」,都有可能產生「藥物不良反應」。換句話說,是藥就都具有治病與致病的兩重性,想要讓它們成為有利於人類的「好東西」,就看人們如何把握和應用了。關於「藥物不良反應」已經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我國每年約有250萬人因藥物不良反應住院,19萬人因此死亡,全世界的死亡病例有1/3源於不合理用藥,每年因藥物不良反應撤架的藥物甚至比新上市的還要多。

  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一些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與疑惑,比如比利時的減肥茶事件,含馬兜鈴酸中藥而導致的腎損害甚至發展成為尿毒症,被炒作為「中草藥腎病」,又如日本將小柴胡湯製劑廣泛用於治療各種肝炎,且長期服用,結果出現間質性肺炎……

  中藥不良反應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和西藥的不良反應有什麼不同?我們應該如何減少和預防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呢?

  準確地講,西藥的不良反應存在於藥物本身,正如我們在藥品說明書上看到的,某種藥物會具有產生某些不良反應的可能性,這是化學類藥物本身的性質和缺陷。而中藥雖然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其不良反應大多存在於不正確的辯證治療或配伍以及使用中。

  您所服用的中藥配伍是否合理?

  在中藥古籍中,早就有「七情和合」、「配伍禁忌」等一系列論述。《馬書》中說;「藥不執方,隨宜而用,當病而止。凡病,人物皆然。」其中,隨宜而用,是說要根據適應症使用;當病而止,是說取效即可,不能濫用;人物皆然,是說對人和動物都是一樣的。中醫用藥不同於西藥,講究辨證、配伍,卻又注意配伍禁忌。如果違反了這些原則,就可能會出現所謂的「中藥不良反應」情況。

  中醫用藥組方中各味藥既有適應證,又有禁忌證,十八反、十九畏、孕婦用藥禁忌等不可忽視,合理組方非常重要。清代孫星衍、孫馮翼合輯的《神農本草經》最先將藥物之間的配伍關係總結為七情,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相反」一詞就是源於此 ,指「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不合理的配伍,自然會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

簡單4步自我按摩治耳鳴

  1.先用食指和大拇指輕柔地按摩聽會穴(在耳屏的前下方與小豁口平齊,張嘴時凹窩處)5分鐘左右,約350~400次。

  2.擊天鼓50次。即兩掌搓熱,用兩掌心掩耳,十指按在後頭部。再將食指疊在中指上,敲擊枕骨下方,使耳內可聞及類似擊鼓的聲音。

  3.用已搓熱的兩手掌心捂住兩耳,手掌與耳朵完全封閉,然後兩掌突然鬆開,這樣重複捂耳30次。

  4.用食指和大拇指,先從上至下按捏耳廓,然後從下至上按捏,這樣反覆按捏至雙耳有發熱感,共按捏耳廓100次。

  5.按摩合谷穴(伸臂,俯掌,大拇指、食指兩個手指併攏,在肌肉最高處取穴)80次。

  以上動作每天早晚分別做一次,此外,在耳鳴發作時及時按摩。長期堅持可見成效,患者不妨一試。

中藥常識:藥引是什麼?

你知道藥引是什麼嗎?藥引的種類很多而且功效奇特,它可以引導藥物達到病變的部位,針對治療,有嚮導的作用,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它的種類很多,生薑、蔥白、大棗、紅糖等日常食物都屬於藥引家族的成員,利用好它可以解決生活中很多身體上的困擾。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藥引的種類和功效吧!

推薦書目:養生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