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粳米
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唐代食醫孟詵亦云:粳米溫中,益氣。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參湯,他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參湯。氣虛者宜常食之。
2、大棗
性溫,味甘,為常食之物,它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於氣虛病人。《別錄》說它補中益氣,強力。唐代食醫孟詵亦云: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3、牛肉
性平,味甘,有益氣血、補脾胃、強筋骨的作用。名醫《別錄》中說:牛肉安中益氣,養脾胃。《韓氏醫通》還說: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足見牛肉補氣之力,故氣虛者宜常食之。
4、山藥
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山藥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故凡肺氣虛或腎氣虛或脾氣虛的方藥中,都常用到它。
5、雞肉
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養血的功效。無論氣虛、血虛、腎虛,皆宜食之。民間對氣虛之人,有用黃芪煨老母雞的習慣,更能增加補氣作用。
6、鱔魚
性溫,味甘,有補虛損、益氣力、強筋骨的作用,氣虛者宜常食之。《千金·食治》就曾說它主少氣吸吸,足不能立地。《本草衍義補遺》亦云:黃鱔善補氣。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氣虛得吃這三種米
糯米
糯米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止汗止渴等作用,適用於氣虛引起的汗虛、氣短無力等症狀,適合陽氣虛弱、脾胃虛寒者食用。糯米一般煮成粥更容易消化吸收。但糯米黏膩,咳嗽痰多、舌苔厚膩、消化不良者少吃為宜,其餐後血糖反應較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吃。
小米
小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含有鈣、鐵、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小米一般煮粥、做飯或磨成粉做成各種食品。小米性偏涼,尤其適合心煩、發熱、口舌生瘡者食用,但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
黃米
黃米味甘,性溫,能益氣補中,還有除煩止渴、解毒的功效,有發熱煩渴、咳嗽、胃痛等症狀的人可多食。黃米除了含豐富的蛋白質之外,其維生素E含量在穀類比較突出。黃米可用於煮粥、做米飯和釀酒。與糯米類似,黃米性質黏膩,消化不良和糖尿病患者應少吃。
氣虛怎麼回事 5道藥粥幫你補補氣
1、黃芪黨參粥
準備50克的炙黃芪,30克的黨參,適量的白糖,100克粳米。先把炙黃芪和黨參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後,然後煎煮成濃汁,去掉渣後,和粳米一起煮成粥,然後加入白糖攪拌均勻,就可以服用。
2、茯苓粥
用上品茯苓30克左右,100克的粳米。粳米洗乾淨後,和黃芪一起煮成粥,早晚適量服用一些就可以。
3、牛乳粥
準備200毫升的牛乳,100克粳米以及適量的白糖。先把粳米洗乾淨後加水熬煮,等到快熟的時候再加入牛乳和白糖,再一起煮熟就可以。
4、鵪鶉粥
準備1隻鵪鶉,100克的粳米,1500克左右的肉湯,姜、蔥、料酒、食鹽、麻油、味精適量。先把鵪鶉去毛,然後去掉內臟洗乾淨,加入調料蒸熟之後,去掉調料渣。粳米洗乾淨後,加入肉湯一起用大火煮沸,然後再用文火煮到粘稠狀,之後加入鵪鶉、麻油、食鹽和味精,再煮沸一下就可以了。
5、白朮豬肚粥
準備60克白朮,10克的檳榔,一具豬肚,100克粳米,生薑、食鹽、味精都適量。先把豬肚洗乾淨,然後白朮、檳榔和生薑切成細末,放進豬肚裡面,接下來把豬肚縫合。把豬肚放進鍋裡面,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開之後,轉成小火慢慢燉煮,直到熟了後,把豬肚撈出來。然後撇去豬肚湯上面的油,留下1000克左右的豬肚湯備用。把粳米洗乾淨之後,和豬肚湯一起用大火煮沸後,轉成小火把米煮熟成粘稠狀,加入生薑、食鹽和味精調味,豬肚切成小塊後食用。
氣虛無力怎麼辦 五種食物幫你改善
小米入脾、胃、腎經,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的人食用,常作為婦女產後的滋補食品。研究表明,小米中的維生素B1、無機鹽含量明顯高於大米。小米粥熬好以後放置一會兒,粥的最上層會凝聚一層膜狀物,這就是「粥油」,它有保護胃黏膜、防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作用。
氣虛可吃這些食物來補氣
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唐代食醫孟詵亦云:粳米溫中,益氣。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參湯,他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參湯。氣虛者宜常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