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介紹,中藥零食含有中藥材成分,而中醫用藥講究辨證、因人而異,一種藥材並不能適用於所有人群。同時,專家也建議市民在食用含有中藥成分的零食時,最好先辨別自己的體質,不能毫無節制地隨便食用。
1、龜苓膏:吃太多引發腹瀉
中藥成分:龜板、土茯苓、生地黃、蒲公英、金銀花、菊花等
食療作用:清熱解毒、滋陰補腎、消除暗瘡、潤腸通便
怎麼吃:龜苓膏對於經常口乾心煩、面部痤瘡、習慣性便秘的陰虛之人,龜苓膏是非常適合的辦公、居家零食,因為它滋陰潤燥,可緩解陰虛症狀。超市賣的盒裝龜苓膏,每盒大約有180~300克,每天吃一盒就足夠了,每周不要超過3盒。因為龜苓膏有清熱排毒的作用,偏於寒涼,一般胃寒和脾胃虛弱的人還是少吃為好。 龜板有興奮子宮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孕婦不能吃,月經期也不宜多吃。
2、阿膠棗:不好消化易上火
中藥成分:大棗、阿膠
食療作用:補脾和胃、益氣安神、養血補血,滋陰潤燥
怎麼吃:阿膠蜜棗越來越受女性朋友的喜愛,很多白領都喜歡在桌子裡放一袋。其實,阿膠棗只是適合氣虛或血虛體質的人食用,有助於改善面色黃白、心慌怕冷、神疲倦怠、四肢乏力等症狀。常言道,一日三顆棗,青春永不老。但是阿膠棗不太好消化,每天不要多於10顆,另外,蜜棗滋膩不好消化,多吃還容易上火。
3、涼茶:寒涼體質儘量少喝
中藥成分:菊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
食療作用:清熱除濕、滋陰去火。
怎麼吃:涼茶適合溫熱體質的人,如通常面紅目赤、急躁多語,經常牙齦腫痛、口腔潰瘍,大便乾結不通暢,喜歡喝冷水吃冷食。涼茶不宜喝太多,更不能拿來當水喝,過量喝涼茶會損耗人體的陽氣。每天喝200~400毫升,不宜再多。但是寒涼體質的人儘量不要喝涼茶。寒涼體質的人通常面色偏白、氣短懶言、容易疲勞、手腳冰涼、大便較稀。
4、茯苓餅:糖尿病人不宜食
中藥成分:茯苓
食療作用: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怎麼吃:別小看茯苓餅,它可是很好的健脾食品,經常吃點茯苓餅,有助於提高食慾、幫助消化,提高機體自身免疫力,預防感冒、咳嗽。對於腎虛所致四肢水腫、小便不利,茯苓餅也有一定的食療價值。現在市面上的茯苓餅里添加了蜂蜜、白砂糖等原料,含糖量往往較高,如果有時間,建議儘量在家用茯苓粉自製茯苓餅,方法是,用茯苓粉與糯米粉調成糊,微火攤烙成薄餅即可。
5、酸梅汁:胎前產後並忌之
酸梅汁是中國傳統的消暑飲料,很多讀者小的時候,一到夏季,家裡的大人會買烏梅來自行熬製,裡邊放點白糖去酸,冰鎮後飲用,非常清涼。如今,很多飲料生產商也開始生產酸梅汁,並且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保健飲品。
酸梅湯的主要成分是烏梅里的檸檬酸,這能幫助吸收維他命及酵素,還能預防疾病及消除疲勞。烏梅里的蘋果酸把適量的水分導引到大腸,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
烏梅對治口臭及宿醉的效果也很好。一般來說,烏梅具有止瀉痢,止咳,安蛔,生津,止血,斂肺,澀腸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肺虛久咳,久痢久瀉,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症。如《本草新編》記載:「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但是感冒發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等人群忌食烏梅,菌痢、腸炎初期的患者也需忌食烏梅。婦女正常月經期以及懷孕婦人產前產後最好也不要吃。《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多食損齒,生痰助火,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末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經期,產前產後,痧痘後並忌之。」
6、薄荷糖:體虛之人要慎重
經常抽菸的,為了緩解口中的異味,一般在兜里會備一些薄荷糖。此外,吃過火鍋的讀者朋友們,一般火鍋店的服務員也會為你送上薄荷糖來清爽一下你的咽喉和口腔。對於希望提神醒腦的上班族而言,薄荷糖更是經常食用的零食。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薄荷其實也是一種中藥。
薄荷糖中的薄荷,土名叫「銀丹草」,廣泛用於驅風、防腐、消炎、鎮痛、止癢、健胃等藥品中。正宗的薄荷糖里含有少量的薄荷提取物質,有發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癢等功效,有助於緩解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無汗、風火赤眼、風疹、皮膚發癢、疝痛、下痢及瘰癧等病症。但是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比如《本經逢原》中說,多服久服(薄荷),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本草從新》中說:(薄荷)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7、黑芝麻糊:慢性腹瀉忌食
黑芝麻糊也是民間傳統的養生零食,有滋養身體、補充熱量、烏潤頭髮等作用,因為有保健作用而且香濃可口,是很多腦力勞動者必備的辦公和學習搭檔。但慢性腸炎及腹瀉者要忌食。
中醫中藥理論認為,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鬚髮早白、脫髮、腰膝酸軟、四肢乏力、步履艱難、五臟虛損、皮燥發枯、腸燥便秘等病症,在烏髮養顏方面的功效,更是很多愛美女性的最愛。黑芝麻糊含有的多種人體必需胺基酸在維生素E、維生素B1的作用參與下,能加速人體的代謝功能;黑芝麻含有的鐵和維生素E是預防貧血、活化腦細胞、消除血管膽固醇的重要成分;黑芝麻含有的脂肪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延年益壽的作用。但是患有慢性腸炎、便溏腹瀉者需忌食。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立秋養生要祛暑養肺護肝
立秋是秋天的開端,天氣逐漸由夏入秋。雖然立秋將至,但此後氣溫還可能回升,甚至「秋老虎」也會虎視眈眈。如何在立秋時節養生健體呢?中醫專家建議,立秋養生一方面要注意在飲食上及時調理膳食,宜祛暑滋陰,同時合理應對早晚溫差,還要預防高溫傷害,並加強保養立秋時節特別需要注意的肝肺。
立秋飲食宜祛暑滋陰
立秋時節,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早晚溫差漸大預防感冒
立秋過後,再加上時而來襲的颱風影響,可以明顯感覺到現在的晝夜溫差逐漸變大。白天炙熱的氣溫到了晚上,就會開始變得清涼起來,因此,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發感冒等。提醒市民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防止夜間著涼。
記者發現,一些市民習慣於在家赤膊睡覺,再加上空調溫度設定太低,夜晚睡眠時寒氣侵體,體質下降,誘發感冒、肩頸疼痛等疾病。新華醫院急診科主任潘曙明說,立秋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涼,提醒廣大市民在居家環境中不宜24小時空調全開,尤其是夜間,儘量少用空調。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另外,近來突發降雨天氣較多,市民出門當心淋雨,容易引起身體不適。提醒出門時最好隨身攜帶雨具,或備件衣物,以備不時之需。
立秋時節宜養肺護肝
立秋將至,初秋時節應重點養護哪些部位?預防哪些疾病?可選用何種方法來調理、養護身體呢?中醫專家認為,立秋過後,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容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而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還處於衰弱階段,因此,立秋過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因此要加強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瑞金醫院中醫科專家沈小珩教授指出,要適當多潤肺,多補充水分,少食辛辣、燒烤、油膩、傷胃的食物,相反,可多吃點果仁類的食物。起居還宜早起早臥,多呼吸新鮮空氣,多做深呼吸,以及時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注意不做劇烈運動,不過度勞作,可適度慢跑,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
另外,在肺盛之時易影響到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氣血,肝氣受制的秋天,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表現在生理方面則為容易引起氣血失調等疾病的發生,比如:內分泌紊亂等問題,像月經失調、心慌心悸、失眠問題等。當出現此類現象時,可通過養陰、柔肝、疏解等方法調理。
當心「秋老虎」依舊傷人
立秋是一年之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此後濕氣逐漸減弱,讓人難以忍受的「桑拿天」也會逐漸減少。但立秋並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炎夏的餘熱未消,處暑節氣也將在8月底接踵而來,「秋老虎」甚至還可能虎視眈眈,而天氣也逐漸轉向乾熱。特別是立秋過後,還可能再處於炎熱之中,而這種炎熱氣候有時候也可能要延續到九月,天氣才能真正涼爽起來。因此,立秋後應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為預防中暑,市民最好要保證充足睡眠,注意補充水分,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引起「熱傷風」。外出時,記得隨身備好藿香正氣、人丹等防暑用品,同時做好防曬工作。(晚報記者 許沁 實習生 王丹 報道)
中醫推薦良方祛除夏季皮膚濕毒
每到夏天,皮炎、濕疹、疱疹、蕁麻疹等皮膚病就會困擾著中老年人。這與中老年人運化水濕功能下降有關,濕邪在體內聚而不散導致皮膚疾病,如果不能及時清除皮膚濕毒,不僅會使皮膚發炎、瘙癢,甚至會誘發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重病。
祛除體內濕毒應從飲食入手,宜選清淡、去濕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冬瓜、玉米、薏苡仁、芹菜、紅豆、小米、扁豆等,可起到養胃、祛濕的作用。而油膩、甜膩的食物會加重體內濕氣,要少吃。有空調的房間應將溫度控制在25~28℃。夏季不要貪涼而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侵入體內。同時,可根據濕毒誘發的各種皮膚疾病,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
慢性濕疹:濕熱內蘊取薏苡仁60克、大米30克煮粥,加入少許調味品食用,每日1次,連食3~5周。薏苡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和水分的新陳代謝,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能達到祛濕的效果,適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慢性濕疹,也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型濕疹(皮損不紅、滲出較多、瘙癢不劇)。
蕁麻疹:濕濁之氣侵入膝窩中心點上的委中穴,是膀胱經的腧穴,膀胱經的濕熱濁氣易在此聚集。用拇指指尖點壓揉按膝窩中心2~3分鐘,每日3~5次,可助體內濕濁之氣排出,對夏季濕濁之氣侵入誘發的蕁麻疹效果尤佳。對接觸性皮炎、多形紅斑等過敏性皮膚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角化型足癬:外感濕熱蟲毒角化型足癬多長在腳板底、腳側面,導致皮膚粗糙、角化、乾裂,往往被誤以為是普通的足部乾燥、皸裂。中醫認為,該病主要是外感濕熱、蟲毒,或相互接觸傳染所致。取生大黃、黃精、川牛膝、苦參各10克,土茯苓、地膚子、白鮮皮各15克,用白醋100毫升浸潤24小時後,加水2000毫升煎開,取汁待溫泡腳30分鐘。每日2次,連用7日,一般可見效。
單純疱疹:濕濁內盛將艾葉、石菖蒲各12克,木瓜、羌活各6克,茴香10克,共研為粗末,裝入布袋中縫好。白天放入胸前口袋,晚間置於枕邊,連用10~15日。艾葉能散寒逐濕,石菖蒲可散風、祛濕,羌活和木瓜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茴香能行氣化濕,治療濕濁內盛所致的單純疱疹效果好。
吃薑學問大,去皮留皮功效不同
所謂「冬吃蘿蔔夏吃薑」。鮮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腸黏膜,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並能使血液循環加快,讓汗液排泄帶走體內的餘熱,有效防暑。但你有所不知道的是,夏日吃薑,去皮不去皮,可能讓功效截然相反!
「一夏無病三分虛」 立秋養生飲食「四首選」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天氣雖然早晚涼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這個時候,更要遵循秋季養生八字訣的原則:潤燥、補肺、養陰、多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