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薑學問大,去皮留皮功效不同

  而我國傳統中醫以為,生薑性溫而味辛,能健脾胃、散風寒,有「姜能疆御百邪,故謂之姜」之說。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人體輕易內生乾燥之氣。生薑不僅能夠刺激人體發汗,而且具有暖胃、祛痰、驅風、散寒、解毒等功效。

  生薑皮是良藥,去皮與否有講究

  中醫認為,生薑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止嘔解毒的功效;而生薑皮味辛、性涼,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因此有「留姜皮則涼,去姜皮則熱」的說法。

  用生薑治療疾病時,是否去掉生薑皮則要看具體情況。比如說風寒感冒以及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胃痛等,喝生薑紅糖水可以緩解,此時的生薑最好去掉皮,因為生薑皮有礙於生薑充分發揮其辛溫解表的作用。相反,如果是治療一些熱性疾病或水腫,如便秘、口臭等,最好單獨用生薑皮,而不要用整個生薑。

  在烹飪中使用生薑則建議最好留皮以免上火。通常情況下,加入菜餚中時生薑皮最好不要去掉,這樣可以保持生薑藥性的平衡,充分發揮生薑的整體功效。只在一些特殊的時候,才建議將生薑皮去掉,如脾胃虛寒者,或在食用苦瓜、螃蟹、綠豆芽等寒涼性菜餚時,應去掉姜皮。

  夏日吃薑四個注意

  一、並非多多益善。夏季天熱,人們容易出現口乾、煩渴、咽痛、汗多等熱症。生薑辛溫屬熱性食物,根據「熱者寒之」的原則,不宜多吃。

  二、凡屬陰虛火旺者,或患有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胃潰瘍、膽囊炎、腎盂腎炎、糖尿病、痔瘡,以及夏季好發的癤瘡、痱子等病人,都不宜長期食用生薑。

  三、從治病的角度看,生薑紅糖水只適宜於風寒感冒或淋雨後的畏寒、發熱,不能用於暑熱感冒或風熱感冒,更不能用來治療中暑。服用鮮薑汁可治受寒引起的嘔吐,其它類型的嘔吐則不宜使用。

  四、腐爛的生薑會產生一種毒性很強的有機物——黃樟素,它能使肝細胞變性,並會誘發癌症。所以,有人認為爛姜可以吃,「爛姜不爛味」,其實是錯誤的。

  生薑辛溫主發散,最佳早晨中午吃

  「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的說法流傳廣泛,那麼真相如何呢?

  一天之中有陰陽之分,從午夜開始,自然界的陽氣逐漸上升,至中午陽氣最旺;午後陽氣逐漸衰弱,直至午夜陽氣最弱而陰氣最甚;午夜過後,陽氣逐漸恢復。中醫認為天人相應,白天陽氣旺盛的時候應該多活動,溫補性質的藥物吃下去就可以幫助陽氣生發,可以攝人適當的陽性(溫性)食物,例如生薑等;晚上陰氣逐漸旺盛時,陽氣就要收斂起來,不能再像白天那樣亢奮,這時如果攝人過多的溫熱食物或補品,會影響睡眠、影響身體合成代謝,不利於勞累後機體的自我修復,對身體有害。因此通常情況下,白天吃薑有益,晚上則不宜吃薑。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體質有寒熱之別。熱盛的人,經常感到身體有各種熱的表現,這類人無論白天、晚上都不宜吃薑,而應該多吃寒涼的食物;寒氣大的人,經常感到全身有各種冷或怕冷的表現,晚上如果能有薑湯驅寒,則身暖眠安,平時也適宜多吃溫熱的食物。

  因此,所謂「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的提法並不完全準確。食物、藥物的使用都有相應的適應證,用得恰當就是良藥,用之不當則猶如砒霜。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推薦良方祛除夏季皮膚濕毒

  每到夏天,皮炎、濕疹、疱疹、蕁麻疹等皮膚病就會困擾著中老年人。這與中老年人運化水濕功能下降有關,濕邪在體內聚而不散導致皮膚疾病,如果不能及時清除皮膚濕毒,不僅會使皮膚發炎、瘙癢,甚至會誘發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重病。

  祛除體內濕毒應從飲食入手,宜選清淡、去濕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冬瓜、玉米、薏苡仁、芹菜、紅豆、小米、扁豆等,可起到養胃、祛濕的作用。而油膩、甜膩的食物會加重體內濕氣,要少吃。有空調的房間應將溫度控制在25~28℃。夏季不要貪涼而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侵入體內。同時,可根據濕毒誘發的各種皮膚疾病,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

  慢性濕疹:濕熱內蘊取薏苡仁60克、大米30克煮粥,加入少許調味品食用,每日1次,連食3~5周。薏苡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和水分的新陳代謝,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能達到祛濕的效果,適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慢性濕疹,也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型濕疹(皮損不紅、滲出較多、瘙癢不劇)。

  蕁麻疹:濕濁之氣侵入膝窩中心點上的委中穴,是膀胱經的腧穴,膀胱經的濕熱濁氣易在此聚集。用拇指指尖點壓揉按膝窩中心2~3分鐘,每日3~5次,可助體內濕濁之氣排出,對夏季濕濁之氣侵入誘發的蕁麻疹效果尤佳。對接觸性皮炎、多形紅斑等過敏性皮膚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角化型足癬:外感濕熱蟲毒角化型足癬多長在腳板底、腳側面,導致皮膚粗糙、角化、乾裂,往往被誤以為是普通的足部乾燥、皸裂。中醫認為,該病主要是外感濕熱、蟲毒,或相互接觸傳染所致。取生大黃、黃精、川牛膝、苦參各10克,土茯苓、地膚子、白鮮皮各15克,用白醋100毫升浸潤24小時後,加水2000毫升煎開,取汁待溫泡腳30分鐘。每日2次,連用7日,一般可見效。

  單純疱疹:濕濁內盛將艾葉、石菖蒲各12克,木瓜、羌活各6克,茴香10克,共研為粗末,裝入布袋中縫好。白天放入胸前口袋,晚間置於枕邊,連用10~15日。艾葉能散寒逐濕,石菖蒲可散風、祛濕,羌活和木瓜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茴香能行氣化濕,治療濕濁內盛所致的單純疱疹效果好。

喝涼茶副作用

  涼茶中所用的藥材多具有清熱益氣、滋陰潛陽的功效。這些中藥材大多可以藥食兩用。不過,即使是可以當作食品來用的藥材,也同樣具有中藥的四氣五味。比如經常被大家使用的金銀花、夏枯草、玫瑰花、苦丁茶、菊花、麥冬、竹葉等藥材,性味大多是辛甘寒涼,如果大量喝,在清解暑熱、滋陰潛陽的同時,也會使人體臟腑的陽氣發散、受損,脾胃等器官會由於陰液的滯膩而功能失調。

  涼茶雖然一開始是以清熱瀉火為目的研發出來的民間方子,但隨著人們需求的提高,涼茶的進一步改進,產生了功能各有偏重配方不同的涼茶細類。涼茶除了清熱瀉火茶之外還分了清熱祛濕、清熱解毒、清熱解暑、解表清里以及專攻某個部位的火的涼茶。這些涼茶的配方也有所不同。目前市場上的涼茶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⒈清熱瀉火涼茶:這類涼茶適用於外感風熱與里熱證,如高熱,目赤腫痛,咽痛,牙痛。主要配方為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桑葉、白茅根、甘草,藥性平和, 清熱生津。

  ⒉清熱祛濕涼茶:這類涼茶適用於濕熱證,如困重,納差,口粘,苔膩。主要配方是五花茶,即金銀花、菊花、槐花、葛花、木棉花,這種涼茶還能兼解酒去濕、健胃消滯。有時也配加蘆根、甘草。

  ⒊清熱解毒涼茶:這類涼茶對風熱感冒、熱血毒痢、痛腫疔瘡效果好。可選用金銀花茶:金銀花、山芝麻、菊花配方。

  ⒋清熱解暑涼茶:這類涼茶適用於暑熱證,如在三伏天,汗多,口渴。這類涼茶可選用六一散,即6份滑石加一份甘草煮水,消暑有奇效,非常適合建築工地、煉鐵廠的工人。

  ⒌解表清里涼茶:這類涼茶適用於寒包火,兼見惡寒無汗、鼻塞清涕。還可選用蔥豉湯即豆豉和蔥煮水。

  當然涼茶畢竟是藥,要注意因人制宜,不能濫服,更不能作為保健藥長期服用。若體質素來虛弱者和嬰幼兒,不分青紅皂白地長期用藥性苦寒的涼茶,則易損傷人體陽氣和脾胃,導致出現神疲體倦、面色白光、多汗易感冒、納差便溶。舌淡苔薄或剝、脈弱無力等脾肺氣虛等症候;尤其是嬰幼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血少氣弱,若長期服用涼茶,攻伐不止,會損傷小兒正氣,反而影響小兒健康成長。小兒雖易生病,但其髒氣清靈,充滿生機,有病亦易於康復。有的兒童易感冒咳喘,一個月甚至發病3~4次,其中不少病例是由於嬰幼兒期間過量服用藥性苦寒之涼茶損傷脾肺之氣所致。為此告誡人們,涼茶服用也有忌。

「一夏無病三分虛」 立秋養生飲食「四首選」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天氣雖然早晚涼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這個時候,更要遵循秋季養生八字訣的原則:潤燥、補肺、養陰、多酸。

立秋:增咸酸少辛辣 五形人養生食療方

立秋,意味著暑去秋來。可是此時,陽光仍炙烤著大地,暑氣還未消,中醫認為此時還屬於「長夏」。專家認為,此時飲食調養宜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