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清熱解毒 花花草草來幫你

  春夏季節,由於氣候乾燥及炎熱的緣故,許多人容易生皮膚癤腫,尤其是小孩,整天上痛下癢,很是痛苦。其實,在這些小病小痛的初期階段,如能及時服用一些中草藥,如金銀花製成的飲料、粥、湯之類,就會小事化了;在未病之前服用,還可起到預防作用。

  說起金銀花,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四川某地有一惡霸藥商,無惡不作。有一年,由於某地區瘟疫流行,這個惡霸藥商便趁機抬高藥價,牟取暴利。為此,老百姓叫苦連天。此時,有姐妹金花、銀花兩人來到疫區,搭起兩間茅舍,在茅舍前栽種了很多藥草,並免費為村民施藥治病。惡霸藥商聞訊後懷恨在心,一天,他糾集了一幫地痞無賴,氣勢洶洶地向這個山村奔來。快到村前時,突然一陣狂風,姐妹兩人霎時不見了,而所栽藥草則飄向四面八方,落地生根。後來,人們依姐妹倆的名字將這種藥草稱為金銀花,亦稱姐妹花。其實,金銀花是以「一蒂兩花,新舊相參,黃白相映」而得名。人們常在庭院裡栽種,用來美化環境。金銀花的適應能力很強,不管生長在何處,也不需要什麼特殊養護,就會頑強地向上攀緣。其枝條細而柔軟,可以依人們的需要,做成各式各樣的造型。將其植於房前屋後,綠葉蔽日,清香四溢,有很好的避暑作用。置於案頭,芳香典雅,情趣盎然,有誘人的觀賞價值。其花形小巧別致,成雙成對生於葉腋間,初開時花為白色,過一兩天後變成黃色,黃白相間,在綠葉叢中交相輝映,煞是好看。

  中醫學認為,金銀花味甘、性寒,入肺、胃經,是清熱解毒、消暑的良藥,可主治外感發熱、咳嗽、腸炎、菌痢、麻疹、腮腺炎、敗血症、瘡癤腫毒等疾病。如在乙腦、流腦流行之際,用金銀花、連翹、大青葉、蘆根、甘草各10克,加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3~5天,有較好的預防作用。治療暑熱腹瀉等,可取金銀花20克,在鐵鍋中焙乾研末,以糖水或蜂蜜調服,效果很好。

  近年研究發現,水煎金銀花飲服後,能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經常飲用金銀花泡的水,還能抑制和殺滅咽喉部的病原菌。用金銀花配菊花製成銀菊飲當茶喝,對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炎熱的夏天,您可以在家裡配製一杯清涼可口的金銀花露。製作方法是,取金銀花50克,加水500毫升,浸泡半小時,然後先猛火、後小火,熬煎15分鐘,倒出藥汁,再加水熬煎,取二煎藥汁,還可第三次加水煎取汁。最後將數次藥汁一併盛裝,加蓋後放入冰箱備用。代茶飲服,可飲用三天。若加些冰糖和少許橘皮,味甜清香,可作為夏令常服的保健飲料。

  現在,讓我們仔細品味一下用金銀花製成的佳餚。

  銀菊飲 取金銀花、白菊花各10克,開水沖泡或水煮後,加白糖或食鹽少許飲用。有清熱解暑、止渴之功效,適合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患者服用。

  銀花薄荷飲 取金銀花30克,薄荷10克,鮮蘆根60克。先將金銀花、蘆根加水500毫升,煎15分鐘,再下薄荷煎3分鐘。濾出其汁加適量白糖溫服。有清熱涼血、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適合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高熱煩渴的患者服用。

  銀花山楂茶 取金銀花6克,山楂片50克,白糖100克,開水適量。先將金銀花和山楂片放在鍋內,文火炒5~6分鐘,再加適量白糖,武火炒成糖餞,以此糖餞泡水當茶喝。此茶有清熱、散淤、消食的功效,適合外感所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服用。

  金銀花粥 取金銀花20克,加水煮汁去渣。粳米100克加水煮至半熟時,對入金銀花汁,繼續煮爛成粥。此粥有清熱解毒功效,適合患風熱感冒、慢性支氣管炎、菌痢及腸道感染的中老年人服用。

  當然,金銀花的妙用遠不止這些。金銀花外形嬌艷,其藤生性頑強,秋末老葉脫落後,還會長出新葉,而且經冬不凋,所以,人們又把金銀花叫做忍冬藤。忍冬藤也有其花所具有的清熱解毒作用。

    編輯推薦:

    金銀花去熱痱 10種家中必備中藥

    綠豆湯消暑益氣 加金銀花功效更好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內經》飲食養生之順時辯證選食

  結合體質 辨證選食

  《內經》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從生理、病理等多個角度,對因人選食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描述。《素問·藏氣法時論》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論述了五味對五臟產生的不同影響:「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基於上述理論,《靈樞·五味》又從病理的角度,對五臟病症適宜的食物種類,按照五行學說進行了解釋,謂:「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黃色,宜食咸,大豆、豬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即肝屬木,肝病者應選擇甘味食物,甘屬土,取土能生木之意;其他心病食酸、腎病食辛與此相同。

  《內經》還對五臟、氣血、筋骨等疾病的飲食禁忌做了說明,如《靈樞·九針論》說:「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素問·宣明五氣》說:「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靈樞·五味》說:「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這些飲食禁忌的理論依據仍然是五行學說。

  順應四時 靈活選食

  《六元正紀大論》謂:「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謂時也。」指出用寒涼藥物應遠離寒涼的季節,用溫熱藥物應遠離溫熱的季節,選擇食物和選擇藥物的方法相同。這裡的寒熱既指食物的溫度,又指食物的寒熱藥性。即秋冬季要少食冷食和具有清熱瀉火作用的食物;春夏季要少食熱食和具有溫補作用的食物。《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是強調要順四時以調飲食。

  後世醫家根據《內經》理論,還對四季飲食的五味做了要求。如唐代孫思邈的《衛生歌》就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減苦,秋辛可省但欲酸」的論述,認為春天肝木旺,多食酸味,可使肝木之氣偏亢而伐脾,因此,春天飲食要多吃甜食養脾抑木。冬季不能多吃鹹味,以防水克火,要多吃苦味以養心氣。夏季多食苦味可使心氣偏亢,易致火克金傷肺,要多吃辛味以抗心的克伐。秋季肺金當令,辛多則金旺乘木,故宜食入肝之酸以御之。

  以《內經》理論為指導,《金匱要略》還提出了四季食物種類的禁忌,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等,這裡既有以髒補髒的寓意,即食肝則補肝、食心則補心;又蘊含五行相剋之理,春季肝氣本就偏旺,食肝則易致肝旺乘脾而致病。

  飲食多元,合理調配

  《素問·藏氣法時論》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提出飲食結構要多元,谷肉果蔬要合理搭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補精益氣」。如果飲食結構單一,偏嗜肥甘厚味,則易於化熱生火,出現癰疽瘡毒等疾病,即「高粱之變,足生大疔」(《素問·生氣通天論》)。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提出飲食結構要多元,現代研究表明,穀類食物含有糖類和一定數量的蛋白質;肉類食物主要含蛋白質和脂肪;蔬菜、水果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這些物質都是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長期缺乏某種食物,就會形成營養失衡,不利於健康。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菜餚的搭配上,普遍存在肉食偏多而蔬果偏少的情況,這種飲食結構也不利於養生。肉食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大量熱能,是人體組織結構再生、修復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但過量則會損害健康。已有充分資料表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膽石症、肥胖症等,均與肉食和高脂肪飲食有關。而素食中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疏通腸胃,促進消化。飲食結構的多元化是飲食養生的另一重要原則。

  綜上所述,飲食養生作為《內經》養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有大量深刻精闢的養生學原理,深入研究其科學內涵,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深遠的理論意義。

怕冷按陽池穴 小毛病從穴道開始緩解

  中醫養生離不開的除了中醫中藥。還有一個就是穴位。穴位有的書籍或中醫有稱之為腧穴。《黃帝內經》中總結過人體內的腧穴(又稱為俞)大小共365個,以五臟六腑的穴道對應最多。而這些穴位在中醫治療之中也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下面小編就為讀者朋友們介紹幾個緩解我們身體上小毛病的穴位。

  鼻塞流鼻涕

  按揉風池穴

  春節期間,到外地走親訪友的讀者朋友逐漸增多,一方面是經受著寒流與人流的雙重考驗,一方面體驗著「水土不服」的尷尬。不少人會覺得鼻子不舒服,不自覺地流鼻涕、鼻塞,抵抗力差、疲勞感加強的人甚至出現感冒的症狀。這個時候你不妨試試按揉風池穴。

  ,其餘四指附於頭部兩側,由輕至重按揉1分鐘。這個穴位除了能治療鼻塞、流鼻涕,還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感冒、落枕等病症。

  上肢勞累不適

  點按曲池穴

  如今代步工具多了,下肢漸漸解放,反而是上肢最受累,上肢酸脹疼痛,有時抬升都困難,這個時候你不妨試試按揉曲池穴。曲,是隱秘的意思,不容易被察覺。池,代表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曲池這個穴位容易積聚寒濕之邪。

  點按曲池穴(在兩側肘部橫紋外側端凹陷處,按壓上去有酸重感),有緩解上肢不適以及清熱瀉火作用。每次點按1分鐘。需要注意的是,此穴容易造成流產,孕婦禁用。曲池穴還能治療手肘疼痛、眼疾、牙疼、高血壓、貧血等症狀。

  手腳怕冷

  按壓陽池穴

  很多人適應了溫暖的空調間、暖氣房,卻適應不了室內外的溫差,如果平時疏於鍛煉,很容易外出受涼,覺得手腳越來越怕冷。怎麼辦呢?不妨試試刺激陽池穴。陽池穴名意指陽氣生發之池,有生發陽氣、溝通表里的功能作用。

  陽池穴位於手腕部位,即腕背橫紋上,中指、無名指指縫中(或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刺激這個穴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隻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隻手的中指按壓這隻手上的陽池穴。另外經常按揉此穴,能夠防治「鼠標手」,即肩肘腕綜合徵。

  中醫是我們國家的瑰寶,他的治療方式源自於我們自身,而我們平時的養生更是注重於此。身體的哪些小毛病,就讓我們的小小穴位來緩解吧。

中醫養生的四大人體反射區

養生在人體也是有反射區的,了解重要的四大反射區對於我們的養生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正確的在反射區進行中醫相關的養生,我們的身體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

中醫養生長壽學說與五大養生技藝

中醫學養生保健是中華民族的發明創造,對於如何通過養生達到長壽目標時,自古以來各家各派說法很多,可稱此為長壽學說;中國古代養生家將這些長壽理論進行選擇性的綜合,並和有關醫學知識結合,創立了豐富多彩的養生保健技藝。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