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來襲 教你正確防秋燥

  秋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於寒,一偏於熱,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出現口乾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種秋燥病症,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二種類型。

  涼燥

  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於寒者,臨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類似感受風寒,但本病有津氣乾燥的現象,如唇燥溢干、乾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干痛,舌苔薄白而乾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症狀。

  入秋後,可根據氣候變化,按照「減辛增酸」的原則,通過飲食對秋燥進行調治。主要是多進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溫燥可選梨、葡萄、獼猴桃、甘蔗、荸薺、番茄、蘿蔔、百合;防治涼燥可選柿子、石榴、廣柑、蘋果、白果、核桃、銀耳、藕、胡蘿蔔等。

  治宜辛開溫潤,用杏蘇散、蔥豉湯。如寒熱已解,肺燥移於大腸,證見胸滿腹脹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治宜當肅肺化痰,潤腸通便,用五仁橘皮湯。參見秋燥、溫燥等條。

  溫燥

  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氣而發病,是秋燥之偏於熱者。臨床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症,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症狀。

  「燥則潤之」,正確的補益之法是通過清補養陰防燥。如果此時使用不正確的溫補,會使人感覺更加燥熱難當,猶如火上澆油。正如那位補壞的女士,導致「血熱妄行」,鼻子出血,咽喉腫痛。所以,秋天切忌「溫補」,應以養陰和清潤為主。

  中秋節一過,秋天過半,已進深秋,常有冷空氣侵襲,早晚溫差大,氣候乾燥,冷暖多變,人體難以適應,極易發生呼吸道和胃腸道疾病或舊病復發。此時進補清潤,還可以保健防病,防患於未然。

  少食辛燥 少食油膩

  在飲食調養上應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準則。宜食芝麻、糯米、乳品、蜂蜜、梨、蓮子、銀耳、葡萄、蘿蔔、蔬菜等柔潤食物,同時注意葷素搭配、平衡膳食。人們經過炎熱的夏季,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特別是體虛者,所以,要注意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的階段。秋季可先補食一些既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藥、紅棗、蓮藕等。

  最應該注意的是少食辛燥傷津食品,如辣椒、生蔥、姜、八角、茴香、火鍋麻辣燙等。還要少食油膩食品,這類食物不僅加重秋燥 0

  10月以後,人體精氣開始封藏,進食滋補食品較易被吸收藏納。對身體素質虛弱的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來說,可適當吃些雞、鴨、魚、蛋類、瘦豬肉、大棗、核桃等,有助於健身、祛病、延年益壽。然而此時,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易引起腹部著涼,腸胃病常復發。腸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

  多喝水 多吃粥

  防秋燥,首要任務就是要保護人體津液,最簡便的一招多喝水就是很好的養生之道。秋季氣候乾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據測算,人體皮膚每天蒸發的水分約在600毫升以上,從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編輯推薦:

   防燥而養肺:秋季「養收」之道

   金秋時節專家教你防燥

   保溫、禦寒、防燥3大進補原則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午睡能使人氣血運行更順暢

  很多人都會認為,睡午覺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中醫認為,中午若能夠適當休息,則能使人體氣血運行更順暢,對工作、學習效率將有所提升。

  白天工作、學習後休息一小段,大約30到45分鐘最好,睡太久反而會感到昏昏沉沉的,尤其是老年人,由於年紀大的關係,身體器官嚴重衰退,氣血循環也比較差,如果能夠養成睡午覺的習慣,則到了晚上將可以睡得更穩,怕就怕中午睡的太久,如果持續睡兩三個鐘頭,到了晚上就可能會睡不著。

  老年人可多做甩手功,以促進人體氣血循環、改善睡眠品質,做法很簡單,首先兩腳跟肩膀同寬,身體放鬆,兩手下垂,然後手與肩平甩,用最自然的姿勢往前平舉、往後甩動,前後甩動算作一下,當連續做到第五下時,兩膝應輕蹲一下。

  在古籍《黃帝內經》也指出,「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藏。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這是說,當衛氣行於陰時,人將處於睡眠狀態,當衛氣行於陽時,人就處於活動狀態。由此可見衛氣循行陰陽將影響到人的日常生活作息,也是為什麽有些人睡到一半就醒過來的原因,因為這跟經絡運行有關。

  其實,中醫一直都有「子午覺」的說法,其中子為子時,是半夜11點到1點、而午則是午時,即中午11點到1點,子時、午時皆為陰陽交替之時,睡好子午覺,有利於人體養陰、養陽,在古代的養生之道中,「三寒兩倒七分飽」的理念最為世人稱道。而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古人甚至把這稱為百年養生的三大法寶之一。

夏枯草入茶「無毒」 上火不是病需慎喝涼茶

  夏枯草與人參、鹿茸、阿膠等藥材相比,這只是一種很少有人去關心的、名不見經傳的草藥。直到這次沸沸揚揚的「王老吉」事件(5月14日,一消費者在杭州對王老吉提起訴訟,指其未在包裝上標註不適宜人群,且自己的胃潰瘍或與王老吉中的夏枯草有關),才把它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網上爭議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夏枯草有沒有毒?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毒」的概念,中醫與西醫對「毒」的認識是不一樣的。

  中醫,依據不足

  中醫認為的「毒」,是指藥物對人體陰陽氣血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這個「毒」不一定都是壞事,比如「以毒攻毒」,就是利用中藥的這種不良影響來達到治病的目的。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將夏枯草歸為下品。有人指出,下品均為有「毒」之品。這是對書文的曲解。此書之所以將夏枯草列為下品,是由於它「主治病」,「不可久服」。

  而《本草綱目》是「集中國藥學之大成」者,其明確指出夏枯草是無毒的。因此,從中醫傳統理論來看,說夏枯草有毒依據不足。

  西醫,尚無確切證據

  西醫認為的「毒」,一般包括兩大方面:{1}該物質具有毒性,能夠直接損傷人體,如農藥是有毒的;{2}指藥物的不良反應,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講的就是藥物一般都有不良反應。

  有專家曾對夏枯草進行研究,並發表論文,專門講述了夏枯草藥理方面的問題,文內確實提到夏枯草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但應該注意的是,這是夏枯草的藥理作用,而非不良反應,更不能簡單地認為,它有免疫抑制作用就等於「長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這兩者之間並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繫。

  而且,有醫生也對夏枯草的毒性進行了動物實驗,發現超過正常量數十倍地給小鼠使用,也沒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因此,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證實夏枯草有「毒」。當然,也有報道說夏枯草會引起過敏及肝損害,但這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是夏枯草引起,還是中藥處方中的其他藥物引起?是正常用藥產生的不良反應,還是用藥不當發生的問題?在這些問題沒有完全明確之前,說夏枯草有毒是比較牽強的。

  含夏枯草的「涼茶」

  能不能長期服用

  既然夏枯草沒「毒」,那我們是否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喝了呢?

  涼茶,只在「上火」時喝

  早在遠古時代,前人就表明夏枯草「主治病以應地,不可久服」。就連王老吉的廣告,也只是「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可見,含夏枯草的「涼茶」,是針對某種特定狀態(上火)的特定的調理方法,一旦這種特定狀態解除,就無須再飲用。

  「上火」是中醫的概念,它有時可以是疾病的表現,如咽痛、發熱等,有時僅僅是屬於一種自覺的不適感,如口苦、口臭等,屬於亞健康的範疇,並不一定就是疾病。

  一般來說,「上火」的表現有:面紅、眼睛發紅、眼屎較多、鼻涕較黏較黃、痰較黏較黃、咽喉發紅、咽喉腫痛、口乾喜歡喝凉的東西、大便干硬難排、小便黃、舌苔黃等,還是比較好理解和區分的。

  體質虛寒,少喝「涼茶」

  「涼茶」之所以被稱為「涼」,不是指溫度低,而是指性「涼」,對此經常喝涼茶的嶺南人應該是比較了解的。既然性「涼」,體質虛寒的人就不適合服用,這是很自然的事。

  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以下方法可以簡單了解自己的體質。

  通過飲用「涼茶」後的反應來判斷是「熱」還是「寒」。比如,不適感經喝了涼茶後好轉的,應該是「熱」;如果喝了涼茶後症狀不能好轉,反而出現胃口不好、拉肚子、精神疲倦等情況,就應該不是「熱」證。

  另外,向中醫生諮詢自己的體質及疾病的性質情況,也是一種方法。

  綜上所述,夏枯草並沒有網上所說的那麼可怕,但它畢竟以藥用為主,因此,先要掌握適應人群、適合狀態。這樣,飲用肯定是安全的、有益的。但是要注意,「涼茶」不能作為「飲料」的代用品,不推薦長期或連續飲用。

  

編輯推薦:

   五色餐輕鬆解決夏季便秘上火

   吸二手菸也上火 教你滅掉咽炎6把火

   荔枝補脾防雀斑 吃荔枝防上火三高招

揭秘!中醫不同層次養生的效應觀

第一層是生理養生。古人養生,注重四道:一是動養之道,就是適度鍛煉,可活動筋骨,疏通氣血;二是靜養之道,就是適當休息,可減少消耗,怡神健體;三是食養之道,就是均衡營養,可使飲食有節,二便通暢;四是居養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緒安定。

盤點中藥常用藥引用法

藥引大多具有藥源豐富、容易尋覓、質地新鮮等特點,可適應辨證施治、靈活用藥的需要。用量應遵醫囑,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常見的藥引用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