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罐適用症
根據中醫傳統經驗,在背部拔火罐對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可能有益。
2、火罐不適用於所有疾病
腰背痛是最合適的,而腹部、臉部等肌肉不豐富、有臟器空腔的地方不提倡拔火罐,尤其是腹部,很容易形成腸套疊、腸梗阻。
3、不宜拔罐的情況
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4、拔罐部位擦點油
拔罐時不妨在火罐邊緣抹點橄欖油或植物油,這樣能避免皮膚與火罐摩擦損傷皮膚。拔完後用熱毛巾熱敷一下更好。
5、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
體位不當、移動、骨骼凸凹不平,毛髮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6、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
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由於每個人表皮結構、厚度都不同,對負壓的耐受力不同,一般拔火罐應控制在5~10分鐘,最多10分鐘足矣。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警惕!不可進行拔火罐的人群
用拔火罐治病,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拔火罐與針灸、刮痧等一樣,屬於中醫外治,其實,是一種物理療法,且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它屬於充血療法,利用物理刺激和負壓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中國人稱它為瘀血療法。
由於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且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至今不衰,連一些外國人也頗感興趣。拔火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在使用時要視病情而定,不是所有病都適用它。
拔火罐,弄清病因再下手
有肺部慢性病的人會導致肺泡破裂
有肺部基礎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結核、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等,不適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時,經常會伴隨肺泡的損傷或肺部有體液瀦留。如果用拔火罐進行治療,會使胸腔內壓力發生急劇變化,導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從而發生自發性氣胸。
拔火罐後洗澡容易著涼
拔火罐後不宜洗澡,很多愛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說「火罐和洗澡,一個也不少」。確實,溫熱的澡水和溫熱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這順序還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後拔火罐,但是絕對不能在拔罐之後馬上洗澡。
簡介四種拔罐常用方法
拔罐療法是很好的保健養生的方式,拔罐法又叫吸筒法,古代稱為角法,在我國晉代已開始應用。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些拔罐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留罐法:
為最常見的吸拔形式。是指罐具吸著之後,停留5~20分鐘再取掉。面部及皮膚比較嬌嫩的部位,留罐時間宜短,肌肉豐厚的部位可長一些。一般以局部顯現紅潤或瘀斑為宜。注意,留罐時間太長施術部位會出現水泡,可塗以龍膽紫藥水,必要時加以包紮,多在數日內吸收結痴,不留瘢痕。留罐法適於火罐治療的各種病症。
(2)閃罐法:
是指罐子拔上後,立即取下,如此反覆多次,直至局部潮紅或出現瘀斑為止。多用於局部麻木和生理功能減退的病症。
(3)走罐法:
又稱為推罐法。多用於病灶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先在該部位擦上一層凡士林或植物油脂,選擇罐口光滑的玻璃罐(多選中等型號),將罐吸上後,左手緊接扣罐部位上端的皮膚,使之繃緊,右手拉罐向下滑移,達到一定距離後,再將左手按緊下端皮膚,右手拉罐向上滑移。如此進行上下或左右反覆推拉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本法常用於腰背部肌肉勞損等病症。
(4)刺絡拔罐法:
也有稱絮刺法。拔罐前,先在穴區用消毒三校針或皮膚針點刺或叩刺,然後撥罐留罐10~15分鐘。去罐後,拭去血跡。本法適用於各種扭挫傷及疼痛固定的肌肉疾病。
老年人拔火罐更要注意細節
目前市場上罐的種類很多,有火罐、氣罐等;拔罐的方法也很多,有閃罐、走罐等。從火罐不易壞、閃罐較易操作的角度考慮,老年人更適合拔火罐,而且用閃罐要好於走罐。
拔火罐治療白癜風的四個方法
方法:先用三棱針由外向內淺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20分鐘。或在皮膚區先塗以骨白酊(補骨脂30克,紅花、白蒺藜各10克,浸於95%或30%酒精中浸泡7日),然後拔罐15-20分鐘。或拔罐後再塗亦可。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