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不宜過度冷食

小滿節氣過後,天氣就會變得越來越熱,喜歡吃冷食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喜歡在早晨上班前將自製的飲料或者將瓜果放入冰箱,忙完一天,下班回到家,打開冰箱,痛快飲、食一番,好不快活。還有些人害怕炎熱,總喜歡一次做很多飯菜,然後放在冰箱裡以作三餐,認為這樣更省事省力。

正是因為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腸胃很受傷害。特別是一些上班族,大多工作繁忙,生活缺乏規律,喜歡冰鎮瓜果或飲料,也習慣於將冰箱作為儲藏櫃囤積一段時間的食物。殊不知,沒吃完的熟食是不宜在冰箱裡存放的,放在冰箱裡並不是完全保險,也會滋生細菌,營養成分也會丟失,對於腸胃不好的人,更容易導致腸道疾病發生。

近年來,冰箱性胃腸炎一詞的使用越來越頻繁。所謂的「冰箱性胃腸炎」,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胃部有炎症。其原因是冷食進人胃裡,只有幾攝氏度的食物跟三十六七攝氏度的胃內環境相比,刺激性太大。過冷的刺激引起胃鑽膜毛細血管迅速痙攣收縮,造成胃黏膜嚴重缺血,使胃酸和胃蛋白酶明顯減少,降低胃內殺菌和免疫力,導致胃功能失常,產生「冰箱性胃腸炎」。

進人夏季之後,人們也不宜追求過冷過涼,從冰箱裡取出來的食物要在室溫下放一段時間再食用,以避免腸胃受刺激;將食物儲存在冰箱裡,還要預防污染,應當用塑膠袋加以封裝;存放在冰箱裡的飯菜應加熱後再食用,存放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兩天。

關於用冰箱冷藏食物,很多人都認為,冰凍食品安全性比較好,過低的溫度可以殺死病菌。其實不然,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和化膿性葡萄球菌都能在零下170℃生存。有的冷凍飲品因冷藏溫度不夠造成融化過後又重新冷凍,質量更無法保證。

基於以上原因,夏季食用冷飲一定要有度,否則腸胃就會遭殃。在這個季節,人們最愛的就是冰鎮西瓜和啤酒了。凍過以後的西瓜雖然能給人一種透心涼的感覺,但冷藏過久,瓜撅表面會形成一層薄膜,冷氣被瓜抓吸收,在食用後,口腔唾液腺、舌味覺神經和牙周神經都會因冷的刺激而處於一種麻痹狀態,傷害到脾胃,引起咽喉炎。

同樣,啤酒冷凍溫度也不能過低,啤酒長時間在低溫環境下就會結冰。受凍後的啤酒外觀混濁,即使是等它融化以後,其味道也大減。

夏季稍微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現冰箱性胃腸炎、胃絞痛,出現這種情況後,建議用熱水袋熱教肚子,症狀可以得到有效緩解,然後及時就醫。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夏至的美食

夏至的美食

從二十四節氣夏至這天開始,炎熱酷暑的夏天開始了。所以,夏至節的節令吃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提示人們進入耳季的飲食保健方法。

舊時,京都非常重視夏至節,上至皇家,下至平民,均視夏至節為大祀大澤,乃國之大典。

在北京,這一天家家必食麵條,諺云:「冬至餛飩夏草面」,即便在這天舉行生辰節候,婚喪喜事,或祭祀宴請,均食麵條。

由於北方盛產小麥,北方人大多養成喜食麵條的習俗,而夏至節的麵條,要論北京品種為多,風味為好了。例如:

用少量鹽鹼水和成的神條面;用白面加玉米面或蕎麥麵和成的切條面;用玉米面或蕎麥麵加榆皮面軋成的餄絡條兒;還有硬白面切條兒和揪麵疙瘩等等。

湯麵

先用肉末、蔥、姜等作料搶鍋,並兌好口味再放湯煮麵條兒,然後帶湯。食用。夏至節,北京一般家庭和麵館製作的湯麵品種繁多,主要有:番茄湯麵、肉絲、鳴絲湯麵酸菜湯麵、榨菜湯麵、雪裡恭湯麵、羊肉湯麵、三鮮湯麵等味美鮮嫩,分外誘人。《都門雜詠》有一首竹枝詞云:「面白如銀細若絲,煮來雞汁味偏滋,酒家淮趁清晨賣,將腹人應快朵頤」。

抻面

大多在麵館食用,家庭製作較少。因抻面手藝高超,又需一邊神一邊下鍋煮,一般家庭就望塵莫及了。

抻麵館一般都是蘭州人、山西、河北人到京都開設的,這些師傅手中神出的麵條,一根就有數十丈長,切麵條的手藝也不凡,被形容是「擀出一大片,切出一條線,下在鍋里團團轉,盛在鍋里如蓮花瓣」。這種抻面,現時以蘭州拉麵為多,不僅是北京人夏至節喜食的麵條,又是平時喜食的麵條,並且,抻面早已傳播到祖國的東南西北,甚至飄洋過海,受到外國人的歡迎。

炒麵

炒麵也是北京夏至節一般家庭喜愛製作的麵條。

炒法很多,輔料也很多,炒出的麵條口味各異,鮮美異常,而製作也簡便。將切好的麵條與輔料、調料放在油鍋里烹炒,適當加入水和昔油等調味,炒熟後外焦里嫩,香韌可口。還有一種與炒麵相似的麵食,叫炒疙瘩。是用硬白面做成色子塊大小的麵疙瘩,煮熟後撈出,再放在編炒的羊肉丁、黃瓜丁、青豆鍋里一起烹炒(輔料隨意更換)。

滷麵

滷麵的品種非常多。主要有:番茄鳴蛋滷麵、茄子肉片滷麵、雞蛋黃花木耳滷麵、豌豆肉丁滷麵等等,配上時令菜碼調拌,格外綿軟可口。滷麵不僅是夏至節的吃食,昔日北京人逢上喜慶壽日,主人也多用炒菜滷麵招待親朋,愈為吉祥長壽。更為有趣的是,在新婚夫婦入洞房之際,要由近親中的「全客人」(指父母、子女、夫婦皆健全的婦女),親手煮上一小碗滷麵和一小碗餃子送到新房,謂之「子孫餑餑長壽麵」。

過湯麵

又稱冷拌麵,是夏至節最受人們歡迎的麵條。

切好的麵條下佛水煮熟撈起,用冷開水過湯後待用。另配以黃瓜絲、小蘿蔔絲、青豆、豆芽菜、青蒜末等萊碼,再用肉炸黃昔或芝麻昔、芥末、香油、醋等調料拌食。看上去、紅白、青、綠相間,吃起來咸辣酸脆,有嚼勁。

現時北京夏至節的麵條,又從外地吸取了新的做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珊瑚面和翡翠面。

珊瑚面

是將鮮番茄去掉皮籽,擠成汁狀,與面和成面塊,擀薄切條,下鍋煮熟後猶然如粉紅色珊瑚一般,用時澆上滷汁,真是色美味鮮,還營養豐富,令人食慾大增。

翡翠面

則是吸取陝西的做法;即將嫩菠菜葉用開水悼熟,攪成汁狀和面舉薄切條,煮熟以後冷水淋千,如翡翠一般透明碧綠。用時拌咸芝麻醬、芥末、香油,配以各種菜碼,吃起來滑溜,咬口好,味道鮮美而易消化。

我國南方夏至節這天也普遍吃麵,麵條花色品種,吃法雖沒有北方多,但也頗具南方特色,主要的吃法有:澆頭面、兩面黃。

澆頭面

麵條下沸水煮熟撈起,碗內加入高湯與調料,將預先烹製好的菜餚澆在面上便稱澆頭面。澆頭面,麵條要細滑,湯要鮮美,各種澆頭花色要多,如:蝦仁、燜肉、三鮮、爆鱔、爆魚、滷鴨、蝦腰等,什麼澆頭,就稱什麼面、如澆頭是燜肉,便稱燜肉麵;澆頭是三鮮,便稱三鮮面。

兩面黃

又稱硬炒麵。將麵條水煮熟後置匾中,用植物油拌和後散放待用。另取油鍋,油熟,將麵條炸至兩面發黃,再澆上澆頭,即為「兩面黃」。「兩面黃」的定名,也根據澆頭而定,用肉絲、蝦仁的,分別稱為「肉絲兩面黃」、「蝦仁兩面黃」。

石榴

五月石榴正紅,鮮明照眼,人們均喜愛在夏至節這天採摘石榴,或到市場購買石榴食之。石榴酸甜可口,一隻石榴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顆粒,民間把石榴作為「多子」的象徵物。故在夏至這一天,婆婆或自己母親均要送石榴給新婚媳婦食用,以求「多子多福」。當然,今天隨著計劃生育的深入,推行獨生子女的政策,這一食俗現時已不再存在。

梅酒

五月梅子上市,有青梅、楊梅等,均是時令花果。但夏至節人們有浸漬梅酒和飲用梅酒的食俗。有的在這一禾浸漬梅酒以備夏天飲用,有的在夏至前便浸漬,這天拿出來飲用。梅酒不僅色澤惹人喜愛,而且營養豐富,。還具有明顯的藥療功能,。如六月腹瀉,食梅酒可達到飲之即止的效果。

我國家庭浸漬梅酒、飲用梅酒的歷史較悠久,以楊梅為例,·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開始栽種。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以名之。」所以,廣東人叫「水楊梅」,閩南、台灣則稱作「樹梅」。楊梅出產以浙江為最,長江以南的十多個省區均有種植。楊梅汁多,甜酸適口,營養豐富,具有抗病性能,多吃楊梅,對人體大有裨益,因而,飲用梅酒同樣食療效果極佳。從現代醫學出發,梅酒作為花果天然飲料,應該大力發展,以適應需求,並應在家庭浸漬的基礎上,形成工業化生產。當然,家庭自浸自飲,仍有其一番情趣。

浸漬梅酒需先將青梅或楊梅沖洗乾淨,然後用冷開水浸洗,瀝乾水待用,如為青梅,還需用細針在青梅表皮戮無數細孔。取60度或55度尚好白酒,將梅子浸至酒中,以淹沒梅子為度,要封密蓋緊。一般10天左右便可取出飲用。青梅酒色如翡翠,酸中帶甜;楊梅酒色澤殷紅,尤如瓊漿,上口甜,下口醇,爽口開胃。梅酒如儲存得法,越陳越香,越陳越醇,藥療效果也明顯。

麥芽餅

用新麥芽磨成粉和入糯米粉揉成皮面,以豆沙豬油、玫瑰豬油、芝麻豬油等作餡芯,制扁圓形講狀,蒸熟即可食用,是夏至節人們喜愛的吃食,並互相饋贈親鄰。南方的麥芽講往往還用青芋頭草搗爛,取其汁和人皮面中,使皮面色呈翠綠,不僅色澤更美,味也更清香糯韌。

麥芽粥

取新麥芽與糯米同煮粥,也是人們夏至節的吃食。麥芽粥有甜味和鹹味兩種:甜味加白箱或紅塘即可;鹹味加鹽、豬油、味精即可。麥t芽粥一般不加入其他副料,因如加副料便嘗不出新麥芽的芽香味和韌勁。

了田過夏至

過了夏至,農事墾田、插秧、漪秧已結束(上述農事始於芒種,畢於夏至),夏至節正好是農忙告一段落的空隙間,人們有數日休息,故農家在夏至節有過節的習俗。過節主要內容是祀祖先和祭農田,祀祖先是報農務平安,祭農田是析求稻穀長勢茂盛,農事興旺,可得豐收。

過節所用的食品有棕子、麥芽餅、糕點、梅酒,魚肉葷萊等。先祀祖先,後家人互相慰勞食之。

祭田酒

除備酒、肉菜之外,還束草立標,播于田間,就田而跪拜祭之,謂祭田。清代的夏至田家詩有:「深林梅熟墮金丸,削竹爭先制撐竿,唱徹田歌漪秧歇,勞農隨處設杯盤。」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普及,現時夏至祭田、祭祖習俗在漢族農村已不復存在。而少數民族地區仍有。如貴扭黔東南地區的侗族、苗族,夏至節祭田、祭祖習俗仍很盛行,並還舉行與農時相關的娛樂活動。

小暑吃什麼好

小暑吃什麼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干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紙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餵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

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小暑時節是台灣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台灣周圍的海域是屬於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

芒種少肉多清淡

芒種是指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古書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櫻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

立秋吃西瓜

在炎熱的夏季,西瓜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消夏水果。 它消暑解渴,甘甜多汁,深得人們的喜愛。 因此,立秋這天,很多地方有吃西瓜的習俗,俗稱「咬秋」或「啃秋」。